----观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领衔主演,苗苗、钟楚曦联合主演。影片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妙龄的青少年,在成长中萌发爱情萌芽的同时却不得不在硝烟战火中洗礼的人生命运故事,他们的命运充满着坎坷。影片中“活雷锋”刘峰纯朴善良,一无所有,是文工团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但他主动包揽了团里的脏活累活,为战友服务,因此获得模范标兵光荣称号,深受整个文工团啧啧赞叹,却由于一次触摸事件被集体抛弃。何小萍是从乡下来的文艺女兵,进入文工团后,原以为脱离被当做累赘的家庭就能一帆风顺,在文工团因孤僻的性格,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挤,从而被巨大的孤单感包围。萧穗子是个很浪漫无边的人,充满少女心,亲历了何小萍与其他团员发生的多起冲突,也见证了刘峰命运的跌宕起伏,与刘峰的感情更像兄妹情,默默暗恋着文工团小号手。三人因命运巧合重逢在血与火的战场,昔日文工团的战友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也在时代的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影片中的男主角,摆脱了高大全的人物形象,通过具体事件的描述,将其完全投入到了时代大潮的背景中,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具有鲜活个性,极具现实主义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该片男主角是出生于木匠之家的刘峰,他就是天生的雷锋型的性格,这是由他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天性共同决定的,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多抱怨和感觉不公。他为人质朴善良,大公无私,乐于助人,他是文工团里的活雷锋,也是大家的好榜样,他主动包揽了团里的脏活累活,甚至文工团炊事班的猪跑了都要找他找回来;有战友结婚他还帮着制作沙发,因此他获得多项标兵和模范表彰,就连上军校进修深造进而可以提干的机会他也让给了其他战友。刘超峰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改革开放初期下海做过小生意,他无论处于什么环境,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纯洁的心,他还是那个他,做最真实的自己,做幸福实在的自我。
影片中的女主角何小萍是悲剧人物,她父亲是右派,母亲改嫁,继父待她不好,弟弟妹妹自然不会有好脸色,母亲为了生活只能选择冷淡。她唯一一次被母亲拥抱是狠心冻了自己三天,发着三十九度的高烧,让母亲抱着睡了一晚,此后再无机会。在那个家里,她感受不到善意的温暖,只能忍耐,把苦往肚子里吞。因为她舞蹈天赋好被选入文工团。刘峰帮她隐瞒了出身,才让她得以顺利入团,但这仍然不能帮助她摆脱受歧视受欺负的命运,因为她没有背景,不像文工团里众多的干部子弟。因此,她似乎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被排除在群体氛围之外的异类。从几个女兵对她几次小题大做的欺负可以看出,干部子女是一个圈子,“部队是咱们北方人的天下”也是一个圈子,一个因经济困难而不经常洗澡以致浑身有汗臭味儿的姑娘是进入不了她们这个圈子的,一个在胸罩内塞海绵的姑娘是要遭到她们联手嘲讽和批判的。连何小萍的舞蹈搭档男演员朱克也嫌弃她,不愿配合她练动作,这不仅仅因为何小萍家境清贫,更因为她不具备与这些战友相类似的劳动人民出身和红色背景。圈子,就是阶层的泾渭分界线。那条线,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文工团这个圈子情商并不高,这些人并非普通士兵,而是以干部子弟居多。他们缺乏底层生活的磨练,不会体恤他人的家庭困难和孤单处境,也不会心疼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只会在意这个人有没有跟他们相类似的出身、背景,配不配跟他们在一起。一旦他们发现这个人是他们圈子之外的“异己”,他们就会以欺压弱小的方式加以排斥,这是社会人性中极大的劣根性。
影片中活雷锋和丁丁表白情难自禁抱了丁丁,刚好被其他人看到,旁观者对丁丁脱口而出:“好呀,你腐朽我们的活雷锋”,丁丁随即挣脱,跑到宿舍嚎啕大哭,舍友问她,为什么刘峰抱下就不行人家某某抱下就行(另外一个追求者),林丁丁说,谁让他是活雷锋,活雷锋就是不行,他就应该……最后林丁丁为了所谓保持清白(原本其对刘峰也是有好感的),把刘峰告到了保卫科,并添油加醋说刘峰主动猥琐了她,导致刘峰被下放到连队,心灰意冷也才有了剧中后面战争场上的残酷和最后结局的凄冷。而刘峰,他的乐于助人是那个集体中让人温暖的存在,但他的芬芳年华同样是在残酷的战场上体现的,向心爱的女孩表白被拒绝,并且受到处分,战斗中他一心赴死,这或许是一种抗争,他要用死去证明自己,也或许是对林丁丁的表白——为了心爱的女孩或许能够传唱为他而写的赞歌,演员对人物内心的演绎非常真实,非常催人泪下。
在那个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人人争做毛主席五好战士的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都习惯了刘峰的牺牲,而刘峰但凡有一点索取甚至正常的追求,人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感”。
电影《芳华》中“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场景不多,但是尤为写实,有些血腥但并不恐怖。在残酷的战场上,刘峰每天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一个的离开,到最后的时候自己也失去了一直胳膊,压抑的环境让他想放弃自己,幸亏后来被救援队找到了,挺了过来。何小萍在文工团虽然可以跳着自己喜欢的舞蹈,但却总被侮辱与损害。到了战场上每天救死扶伤默默的忙碌着。;战争的残酷给她和那些上前线的战友带来的创伤让人想起那场似乎被年轻一代遗忘了的战争,以及那些活着或者已经牺牲的战斗英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尤其是那个严重烧伤的小战士与何小萍之间的对话,一个农村的孩子,只有16岁,花季一样的年龄,但他用生命诠释了青春年华,我们怎能忘记他们那个群体呢?如果说战狼刻画是我们想象中的英雄,那《芳华》所刻画的才是曾经真实战争中诞生的英雄,成为英雄,不需要千锤百炼,不需要高大全,不需要武功超群,成为英雄也就是那么一刹那壮举,英雄其实也是普通人,所以人们更相信《芳华》里塑造的英雄,比如刘峰,比如何小萍,比如那位满身烧伤的小战士,还有那些无数倒在进攻路上的无名战士。战争结束后被追捧表彰为英雄的时候,何小萍突然像一根紧绷弦突然断了,除了喜爱的舞蹈什么记不得没了,在精神病医院草坪独舞的时候,很伤感。刘峰到精神病院看望何小萍,医生说,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刘峰背对何小萍把眼泪流出来,再转过脸来,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何小萍却只说了一句,你可以抱抱吗?从始至终何小萍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想要身边的人和善点,给她一点点温暖。何小萍在救护所拼命抢救伤员这个情节拍的真好,这才是何小萍的芬芳年华,这才是她生命中最出彩的岁月。
在电影《芳华》里,我们找不到很坏的人和很好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好有坏。他们青春年华的历史,那个时代一群普通人的历史,所有美好的快乐的悲伤的无奈的青春过往,洗尽铅华,只留芬芳。比如活雷锋刘峰,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却冲动抱了林丁丁,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别人说丁丁腐蚀活雷锋他也没有马上澄清让女孩委屈,情不自禁我们暂且归结为爱情蒙蔽双眼,但你是男人哇,要和丁丁道歉帮人家澄清啊;何小萍,不幸的人生没有消磨她的善良勇敢,可偷军装、装病不上台的行为在当代社会也是不理性的,何况在“眼里容不得沙子”的红色时代。
电影《芳华》以群像的方式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部队文工团的人物风貌,角色塑造真实有力,小穗子,她同情小萍,却也不敢犯众怒,默默暗恋陈灿奉献金链子想留住他,最终舍长先告白了,她只是默默把放好的情书收回撕了,不争,也许是有个劳改老爸的她在干部子弟云集的文工团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林丁丁,能在首长家里坐沙发的上海姑娘,娇贵,桃花不断,为保清白不顾对他痴心一片的刘峰,也会原谅偷她军装的小萍,拦住舍长表示再给小萍改过的机会;舍长,高干子弟,自视高人一等,从前看不惯陈灿知道他也是高干子弟后没多久就好上了,她、穗子、 陈灿三人的戏,陈灿明显对穗子好,她也知道穗子对陈灿有意思,告诉穗子时还说“门当户对”,即便如此,为刘峰怒骂联防办,毫不犹豫交罚款要收据,利落的撕了刘峰的借条,“咱们的战友情还抵不过这一千块钱”,还是很显豪气;陈灿,低调自己高干子弟的身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关心穗子,结局和舍长结婚了,也不吹号了,成了顾不了家的生意大忙人。可以说,人无完人,现实最多的还是这些不完人描绘了生活的七彩图。
刘峰和何小萍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的一个缩影,能博取同情,却又无可奈何,在现实的社会里,显得平凡而真实。那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理想追求,生活在不同的阶层,善良过剩都有其生存的空间,自私深藏也是人性的自然,都不足为奇。战争远去,生活重归温馨宁静,刘峰和与何小萍相约去为战友扫墓,虽然与战友阴阳两隔多年,他们依然记得战友名字和爱好,这就是他们曾经一起经历的芬芳年华。火车站离别之际,何小萍一句你能抱抱我吗?让人感慨万千,幸好余下的岁月里他们如亲人一样相守一生,待人和善且知足,两个善良的人也许是他们战友里最幸福的。
经历过文革、中越边境战争、改革开放,刘峰、何小萍、林丁丁、郝淑雯、萧穗子等等那一代人,不同的家庭背景和那段人生的交集,让很多人看到曾经的自己和曾经的别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心里也都有着憋屈和不服,但正如刘峰所说:与那些躺在墓园里的那些人来比,我能说对生活不满意吗?
影片在讲述主线故事的同时,发生在排练场里、行军路上、游泳池边等场景的饱满情节贯穿整部电影,让观众身临其境并感同身受。与此同时,丰满情节交织下流动着的是感人至深的情感。朝夕相处的战友情,懵懂未名的爱情,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都通过银幕上生动的故事情节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除了两位男女主角外,天真浪漫的萧穗子、虚荣现实的林丁丁、骄傲自信的郝淑雯、桀骜不驯的陈灿等人物也都塑造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即使是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过任何镜头的何小萍父亲的形象,也在其给何小萍的遗书中一字一句刻画出来,让观众为其父女情而潸然泪下。
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电影《芳华》故事的戏剧冲突不仅体现在外化的情节设计上,更多更强烈的是体现在人物内心。儿童时期何小萍没有享受到家庭温暖,在文工团里总是被战友们看不起。在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下,影片中所展现的偷借65式军装照相、怀揣高温温度计等情节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变化,更多的是感受人物内心轨迹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位有理性思考的观众,在内心产生的反思,不仅在欣赏影片过程中,甚至在看完电影后仍能萦绕心间。正是这种反思,加深了影片与观众的情感沟通,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同情,影片中真实化的心理冲突直抵人心、直击人性,引发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影片非常成功的给观众留下了认识社会和审视自己的理性思维空间,我该怎样活着去走完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电影《芳华》自上映以来,口碑一路飘红。成功原因之一,源于该片在摄影、音乐、美术、道具等方面细节刻画的真实。《芳华》中采用不少手持移动摄影和中长镜头,加上各种极具时代感的音乐和旋律,共同创造出时代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影片所呈现的种种场景,无一不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无论是标语墙、黑板报,或是军装和衬衫的颜色质地,还是人物的肢体动作以及脸上细微的表情神采,都有着自然统一的年代感。正是这种完整统一的完成度,在细节处不让分毫的创作态度,影片中对军区大院、文工团等场景的设置,对战争场面的真实还原,使得影片具有对年代的精确定位和真实表达,引发了广大中老年观众的怀旧情感。同时,影片以“青春”作为各年龄段观众的情感交点,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观影心理,并将对人性的洞察和现实的反思贯穿全片,从而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赢得了现今挑剔的电影观众的认可。
学校、军队、单位等人群集中并朝夕相处的地方,其实是一群人在某一时间、空间、人生某一阶段的交集和会合。在这种会和中发生些事情,彰显着人性,也无形中折射着时代的背景。善良、淳朴、公平、正义的人性诠释与追求是人类持续永恒、始终不变的主题使然。一个善良努力从农村来到部队文工团的何小萍,因练舞出臭汗等生活习俗遭到女兵林丁丁、郝淑雯等人的歧视与排斥。那时她与这个大集体显得格格不入。女孩们常常带着刁难恶意,让她成为所有人的笑柄。这段时期,对何小萍表示过善意的只有刘峰。刘峰的善良淳朴、公平正义让她滋生出对他的爱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暗恋。刘峰因“拥抱事件”受处分下连队,只有何小萍一人去送他。之后在野战医院救护伤员的时候,她回答伤员问她有没有对象的问题,“算是有(对象)吧”,但是“我配不上他”。其父亲在她小时候被打成右派就进了监狱。在看到战友家人被释放后,殷切期盼父亲有一天也能出狱时,却收到一封父亲的遗书。刘峰被迫离开后,小萍最终对文工团这个集体心寒,自断前途,半自动地退出了这个集体。野战医院让她成为英雄,让她真正得到尊重。因受过强烈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进了医院,在文工团看舞蹈《沂蒙颂》熟悉的音乐响起时让她重新找回了自我。何小萍穿着病号服在草地上独舞那一段真的极美,极戳泪点,融融夜色,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配乐,但一切美得让人掉眼泪。影片结尾处:萧穗子、郝淑敏和刘峰在海口重逢,萧穗子开了新书的签售会;因丈夫只顾着赚钱,郝淑敏带着孩子夜夜独守豪宅;而林丁丁的近况也通过她们聊天知道:嫁去澳洲后,女神变胖了。刘峰与何小萍两个昔日军旅芳华战友、参战老兵历经沧桑的灵魂——没有结婚,却一直相依为命,把彼此当成自己唯一的依靠……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刘峰与何小萍的悲壮人生经历而感叹,当代社会需要更多更人性化的善良、淳朴、公平与正义。
毋庸置疑,《芳华》尊重历史、创作严谨、朴实无华,客观真实,堪称一部弘扬正能量之的红色军旅文艺大片。电影里融入了许多历史元素,大街上举着红旗与红色标语牌游行的群众,毛主席去世,恢复高考,录像厅,流行歌曲,喇叭裤,下海做生意等等,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印记,为该片剧情的延伸与发展夯实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根基。然而,影片也不是十分完美,不足之处是结尾主题挖掘深度和升华不够,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不相信眼泪,军人复员和转业到地方相当于第二次创业,总会遇到困难,总能战胜困难,生命将会再次芳华,但剧情急于安排影片中人物的各自归宿,很少表现他们新的希望和追求,用联防队员刁难退伍残废军人来针砭时弊,拷问社会良知,艺术表现手法落于俗套,现实批判性远远不够,完全可以用对比场景变换和音乐表现这种发展中的困惑,繁华喧嚣中的苍凉,追求中的失落。
芳华逝去何处寻,红心仍在忆青春。”伴随着动听悦耳、意味
深长的片尾曲《绒花》不是一首新歌,而是1979年国产经典电影《小花》的两首插曲之一,“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人的一生,最美丽,最激情燃烧的时光,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年华,然而,就是这样的青年,在祖国使命的感召下,踏上了血染风彩的征程,也正是这样一群被血色浪漫燃烧的人,在人性道德的驱使下,留下了人性真善美的故事。电影《芳华》不仅赢得了大多数观众尤其是退伍老兵、参战老兵的共鸣与赞许;同时也呼吁当今社会和更多年轻人了解熟悉曾经当过兵、打过仗的父辈们,呼吁人们更多的热爱英雄的人民军队,更多的心系国防大业!当我们这些退伍老兵们老去的时候,唯一幸运的是,欣然发现退伍老兵战友们的芳华依然热映在电影里!篆刻在自己的记忆里!长久回荡在广大观众们的心坎里!
电影《芳华》继《战狼2》之后,再次在国内电影市场掀起观影热潮,引发广泛评论。与同档期的贺岁影片相比,《芳华》既没有炫目的特效,也没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却润物细无声般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而去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又大多是些上了些年纪的或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事实上,也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能够理解和看懂这部电影的真正内涵,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去怀念曾经的理想和激情.进入新时代,观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电影《芳华》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案。
电影《芳华》温水煮青蛙,娓娓道来,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有筋骨、有思考、有温度的好故事。导演和编剧创作的不忘初心,电影制作的精耕细作,成就了这部电影,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样的电影精品不仅经得起观众检验,也经得起时间考验。电影《芳华》并非一部纯粹唤起记忆、纪念青春的影片,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人性的电影,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生命再次芳华,是奋斗者永恒的主题,也是该片当代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之灵魂所在。让《芳华》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面镜子,无论生活道路多么坎坷,别让芳华流逝,在青春的岁月里,让歌声,欢笑,人生轨迹都在灵魂深处有个家,你才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