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处处说李白
在绵州,熟悉李白诗歌的人很多,老到白发翁妪,小到总角儿童,你在大街上,茶楼里,教室中,会场上,吟诵的,传播的,满目皆是。
到绵阳,解读李白的专家学者也很多,中国作协李敬泽、人大谷曙光、川大周啸天、王兆鹏、西南民大徐希平、陕西师大于赓哲……
2025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又在绵州大剧院的第21期“名家开讲,涪江讲坛”专题讲座上,讲《李白的乡愁》。
矮矮的、胖胖的、白白的,湖南的,八零后蔡丹君女教授,未脱教师腔,多次把台下几百位二三十到六七十的听众,呼为同学们,课件也浅淡字小,但比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文学院长、博导、教授、研究员些,讲得娓娓些。
她从一位女性的角度出发,又从古代文学的独特角度,还从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来撬动大唐汪洋恣肆的情感,去发掘浪漫诗魂的心绪,从而编结出李白乡愁的绵绵话题。
不是理科男,没有逻辑,也不像演讲家,井然有序,作为大一教师,她有思维框架,八个内容,即:李白的经历;蜀地,李白的乡愁羁绊;蜀地童年经验:田园与仙踪;绵州记忆与李白的侠客精神;异乡处处有绵州;故乡山水,是最初的自然教育;李白乡愁的“无可抵达性”;乡愁、现实与精神成人。
年少李白无乡愁
套路化的提问开场了,“在中国,几乎每个人熟悉的第一首诗,都是《静夜思》。当我受到绵阳的邀请来开讲座时,第一印象就是要讲李白的乡愁。那么,有一个问题,李白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离开30多年都不回来?”
经历了永王李璘事件后,时人更是憎恨他没有匡扶正义,欲杀之。唯有杜甫《不见》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希望李大哥重回匡山,览文写诗,逍遥自在,但李白心灰意冷,仍无返乡之情。
那么,是什么阻隔了诗仙的归途,谪仙没有乡愁么?其实,李白从5岁到昌隆,25岁离乡,宛如今日幼儿园中班,到研究生毕业,这段人生宝贵时光,是钟灵毓秀的绵阳山水滋养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不是一般人,他读书,知道将来要干什么。
这个时候,李白无所谓乡愁。
乡愁,什么时候会有?幼儿,没有;一二十岁,拼命离开,没有。只有真正离开家乡,才有,它是一种生命密码。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蜀山蜀水乡情浓
蜀地,李白的乡愁羁绊。《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自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暗示家乡对他文化人格的塑造,家乡的历史文化滋养,丰富了他的想象。家乡有奇书,四川道教文化的知识典藉;奇人,匡山隐居的赵蕤,任侠使气,喜欢纵横学,一年多的时间,培养了李白豪侠性格基础。以至于几十年后,李白心情不爽际,还给盐亭的赵徵君,也就是恩师赵蕤写信疏解郁闷。
早年在绵,李白读南朝萧统的《文选》,天天练笔,一直积累,可以说,故乡的读书环境,舒适惬意。但是,同样读文选,山西绛县的王勃,最终律赋出名,而太原的王维,却直奔长安,结交权贵,只有江油李白,读出了辅佐君王之志。因为蜀地膏壤,是自由的,包容的。
游走读书,李白喜欢月亮。他到峨眉。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清平羌江底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轮月亮,以后在李诗中不断出现。这就是蜀地,滋养了李白的清新俊逸,不是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吗。
这就是蜀地的包容,自由,今天叫四川人的松弛感。在这种包容自由的氛围里,李白读书成为游学,足迹写满江油匡山,成都散花楼,峨眉山下,甚至外地。他想先去湘之苍梧,即永州,舜葬之地,寻觅道家所言南部顶端,探究生命本源是什么,历史无穷在哪里。后到梁宋,觅司马长卿,感受汉赋生命。总而言之,都是绵阳培养了李白“志于学”的习惯,培养他探究历史与生命的本原,与古人对话的能力。
绵州田园访仙踪
苏轼写的《春菜》,翠绿清爽的豌豆尖就是他的乡愁,这种魂系四川人骨子的桌上之爱,伴随坡仙一生。绵州田园山水,给了李白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比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展现出一个心地清澈、纯洁的李白,在人迹罕至的仙境,即鹿出没,钟停敲的地方,默默凝视那株带露桃花。此后的李白,永远忘不了大匡山,即戴天山的桃花,比如后来写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也是故乡这株桃花,宁静仙境的纯洁之花。
同样,《赠江油尉》里的“五色神仙味,焚香读道经”,展现了这个小县官的和谐,就是李白自己的追求。《登锦城散花楼》描写四川的花,凭借青苔的温润滋养,也就是家乡山水的滋润。而北方的郁金香,根扎的土地是干裂的,枯燥的。所以你看,“暮雨向三峡,今来一登临,如上九天游”,四川在李白的心中,就是仙境,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家乡的美,令人陶醉,催人回望,这就是他的乡愁。
在东南游历的天姥山时,他的联想,其实是蜀中的仙境,四川的山水的翻版感受,一种文化密码,乡愁密码,大家看,李白为什么是诗仙,杜甫为什么是诗圣,王维为什么是诗佛,真乃不同的乡愁使然。
侠客精神故乡培
在绵州记忆与李白侠客精神中,引出这样一问,李白在绵州是否杀过人,显然没有。在《别匡山》中,“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是书剑合璧,是文武合一,以前,他只追求功名,志向是想做廊庙之才,天才之璧。以身许国,这是匡山给他的,江油给他的,绵阳给他的,有大志向的,有憧憬的。
同样,故乡绵阳,从小就给了他侠客精神。《侠客行》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蜀地自古多侠义精神。这首诗只展示了他的侠客精神,而非真正杀了人。他就是这样的人,永远讲童话,讲仙人故事,讲自由与超越,这比今天的松弛躺平,要高古得多。
异乡处处有绵州
我们怎样读古诗呢?情景化是最好的方法,能与古代诗人灵魂进行对话,传承今天。《宣城见杜鹃花》写道,“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什么叫子规,就是布谷鸟,咕咕咕咕,子规啼血。李白人在宣城,见到与故乡谐音的花,勾起思乡,游子啊,怎么不回乡啊。站在一个又一个三春里,年年思念故乡,那一声搅断愁肠的子规啼,就是九天游的思乡曲。《静夜思》的明月,实际就是峨眉山月,绵阳之月,江油之月,青莲之月,是李白绵绵乡愁的通透载体。
故乡的山水是最初的自然教育。余光中《海缘》写道,“我的少年时代达七年之久,在四川度过……没有了七年的山影,我的自然教育就失去了根基。”我们不妨把渺小的自我,放到无比广袤又无比温润的故乡之中,李白就是在陇西院、盘婆渡、青莲溪、戴天山,这一个又一个的自然环境中,接受了灵秀温润的自然之美,清新隽永的山水之趣熏陶。
李白乡愁难抵达
一是他无尽的漫游,《门有车马客行》中写道,“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指授不挂身。”二是故土难归。在《奔亡道中五首》(其四)写道,“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在《江南春怀》中,他写道,“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这里,既有安史之乱中的逃亡,以地理意象影射归乡的遥遥无期。还有天涯漂泊年华老去,乡愁与人生迟暮交织。唉,故乡即异乡。
诗人何以无法还乡?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李白异乡流寓了大半生,步入了眷旅思归的暮年时,故乡早已不是原来那个故乡了。在《门有车马客行》中写道,“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在《万愤词投魏郎中》写道,“一门骨肉散百草。”父母已故,兄弟、妻子天各一方,蜀中故乡早已没有亲人了,前辈、旧交又都调零了。在《游秋浦白笴陂二首》中写道,“天借一月明,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断肠正西看。”在《菩萨蛮》中写道,“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三是迟幕时的相思。《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写道,“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病中寄诗故友,借怀人抒写对蜀地故交与故土的思念。
乡愁隐喻寄人生
李白将绵州记忆往事深化为一种文化乡愁,最终融入到盛唐精神的宏大叙事之中。李白乡愁的人生隐喻。具体的形象有:涪江水、戴天山的桃花.峨眉山月、子规啼鸣等。抽象的有:道教思想,侠客之梦,未被世俗浸染的少年心情。等等。
乡愁、现实与精神成人。李白对绵州的乡愁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生命原点的哲学思考和回望。他一生未再返蜀,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远方。故乡的记忆被提炼为“自由、仙逸、侠义精神”等抽象符号,与现实的挫败感形成了对照。通过诗歌重构故乡,使其成为对抗漂泊苦难的精神乌托邦。余光中1979年在《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中写道,“李白去后,炉冷剑锈。”确实为最生动又最直击灵魂的允评。
事实上,蔡副教授的娓娓道来,真能吸引人,只要你喜欢李白,有一定的诗词积淀,对跟着她的思路,探究乡愁的趣味,终究还是能有一瓢饮的。从小,我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感受甚深,及长,在文学课堂里聆听全貌的李白才情,现在,又对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乡愁有了更深的颖悟,并且在自我观照中,感悟出人生况味。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认同了乡愁诗学,乡愁文化,乡愁人性的丰厚底蕴。
二○二五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