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的阳光洒在窗前,央视的电影展现眼帘,英国、加拿大、爱尔兰联合拍摄的《布鲁克林》如一缕山风清新脱俗,似一幅水墨空灵淡雅,瞬间吸引住我,开启跨越山海与心灵的视听之旅。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缓缓叙述了一个关于成长、抉择与归属的动人故事。女主人公艾莉丝,爱尔兰东南偏远小镇恩尼斯科西的年轻女性,宛如一朵绽放在风雨中的百合,个头高挑苗条,长相清秀温婉,眉眼间透着灵动与纯真,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优雅。不仅善良而柔软,而且勤劳爱助人,心中揣着向往,敢于勇敢逐梦。凭借牧师弗雷德的一点联系,怀着忐忑与期待,告别深爱的母亲露丝、亲密的姐姐萝丝,以及好友南希,只身一人跨越大西洋,前往纽约布鲁克林。
落脚美国后,艾莉丝不得不独自承受着离别亲人的痛苦、思念家乡的煎熬、人地生疏的不安以及应对困难时的无助。异国他乡的一切都让她感到陌生与恐惧,语言、文化、工作、生活习惯的差异,如同重重障碍横亘在她面前。然而,刁钻的房东基欧夫人、善良的牧师弗雷德、挑剔的主管弗蒂尼小姐,憨厚的意大利裔男友托尼,在不同的场合里,纷纷教会她应对的方法,给予她温暖与鼓励,学会适应新环境,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比如不掺和纠纷,安静地自处;面对陌生的顾客,露出友好的微笑;前往夜校进修,在当地大学里学记账;参加集体舞会,见识更多的人和事,等等。
尽管姐姐萝丝的突然离世,让艾莉丝回到爱尔兰乡下,在短暂的时光里,让她找回了过去的时光,体验到挚爱母亲的亲情,感受到亲密南希的友爱,甚至帮助凯利商铺做账,享受绅士吉姆的追求,但是,家乡人关于她的流言蜚语,女老板凯利小姐的恶意中伤,让她明白,积重难返的封闭乡村思维,人际相处的自私狭隘,就像无形的枷锁和精神桎梏,将束缚她的一生,毁掉她所追求的一切。这个时候,已经在外面的世界见过曙光和黎明的她,毅然告别母亲和好友,突然买票,踏上了再次远离故乡的征途,追求个性的自由和人生的幸福。这一路走来,艰辛与磨难,让她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一位会思想,有见地,能独立,更坚强的时代女性。
观看影片的过程,如同咬食甘蔗的味道,甜丝丝的,颇耐咀嚼。这部三国产品,爱情故事,既不是浓烈的咖啡,或者醇厚的老酒,那么厚重,老辣;又有着山溪的清冽,幽谷的空灵,这般温和,冲淡。
比如,影片创设的社会环境,真实而具体,无论是爱尔兰东南小镇的古朴宁静与封闭保守,还是纽约布鲁克林的繁华热闹与多元包容,都通过细腻的场景布置、精心设计的服饰道具,生动的人物对话完美呈现。走在哪儿,就像哪儿,没有突兀,没有穿越,毫不违和,毫不生硬,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年代,亲身感受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比如,影片讴歌的善良人格,健康还自然,从萝丝隐瞒病情精心做账获好评,牧师弗雷德对艾莉丝一次又一次的无私帮助,到托尼对艾莉丝上夜校的深情守护,再到重返布鲁克林的船上,艾莉丝对陌生女孩的悉心指点,每一个角色都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这种善良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自然流露的真情,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观众的心灵,让我们相信世间始终存在着温暖与美好。
比如,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美丽又大方,她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艾莉丝的纯真、善良、坚强以及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诠释得淋漓尽致。从告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初到纽约时的羞涩不安,到逐渐适应后的自信从容,再到面对抉择时的痛苦纠结,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丰富的情感,让观众深深共情,仿佛艾莉丝就是我他身边真实存在的追梦人物。
比如,影片呈现的镜头画面,平实且优美,导演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将爱尔兰乡下的田园风光,与纽约的都市景象完美融合。无论是爱尔兰小镇上疏稀的矮房、蜿蜒的小路、宁静的湖泊,还是纽约街头密集的人群、喧嚣的夜景、高耸的建筑,都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呈现出独特的美感。画面色调柔和,光影运用巧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与影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意难平。与那些仅凭演员脸蛋,依靠科技特效,炫耀繁华场景,习惯堆砌道具,始终在灯红酒绿中絮絮叨叨大量空洞对话的庸俗浅薄电影相比,《布鲁克林》的出现,宛如一股山间清泓,一束崖中白练,够清新,够空灵,够抒情,够唯美。在一个多小时的娓娓道来中,它既有母女之间的深厚亲情、姐妹之间的亲密无间、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主顾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等多种情感的细腻刻画,也生动展示了女主人艾莉丝在不同场景中流露出来的高兴、苦恼、愤怒、悲伤、无奈等复杂情绪。同时,影片中不抢戏的自然、社会、生活、工作场景的陪衬,恰到好处,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丰满,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各元素之间十分熨贴、和谐,共同构成了一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青年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追梦的力量,给予我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前进的信心,从这个视角看,说《布鲁克林》是电影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不为过。
二○二五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