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林涛的头像

张林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2/28
分享

三间茅草棚

 草棚这个旧时贫苦人民居住的房屋,在现在已很难找到影子了。即使在我小时候也只能偶尔看到,但其实我的出生地就是在生产队上留下的三间茅草棚。对别人来说这是困苦之地,但对我来说是福地,对我母亲来说这更是荣耀之地,因为这里让她终于生了一男娃摆脱了压在她头上世俗的枷锁。

听父亲讲,这三间草棚以前是生产队三四小队的棚,供村里在渭河南岸隔河种地村民的临时休息场所。后面生产队解体,就分给有意愿隔河种地村民的手中。对于隔河种地对好多人都是望而生畏,因为远离村庄,加上还隔了一条渭河。遇上雨季,只能碾转五六十里路走当时周武之间唯一的八号大桥回村往返一次。我父母为什么能克服万难隔河种地呢?主要是因为当时计划生育政策紧,加上父母前两胎都是女娃,必须再要一个男娃传宗接代,这是他们的使命。当时农村人受古人封建思想还比较重,遵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古训。再加上母亲与奶奶的婆媳关系也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隔河种地也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终于,在一九八七年一个深秋多雨的季节,父亲吆着自己的骡子车,带着母亲和两个姐姐及铺盖,还有几件简单生活用具,便开启他们新的生活家园。坐在螺子车后边的母亲,还对新的家园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期待,终于摆脱了奶奶的压制,让她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当父亲一声声,吁吁!吁吁!螺子车停住的那一刻,母亲的梦感觉要碎了。眼前的一幕顿时让她傻了眼,三间茅草棚,加上年已失修,四处漏风,草棚上边早被老鼠钻的豁豁洞洞。但是没有办法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去。

父母放下行李,对茅草棚简单修缮了一下,便开始入住了。对于草棚的居住环境,母亲曾给我讲过,但是我很难体会到。就在前两天回家,附近街坊的嫂子过来串门子又对我说:"伟伟你不知道你妈当年在草棚受的苦,遭的罪,嫂可亲眼见过。”

草棚本来就是队上临时歇脚的地方,加上后边生产队解体,谁会花钱修缮这个将要废弃的茅草棚。听母亲讲,当时她最怕下雨,真是坑头屋里无干处啊!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她和两个姐姐只能蜷缩在坑中间不漏的地方,盆盆罐罐都放在四周接雨。不由得让我想到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由于是草棚所以老鼠跟上会一样,除了老鼠还有蛇出没。记得母亲给我讲了一件趣事,有一个家里边亲戚过来帮忙干个活,中午蹴在棚檐下吃面,突然一条蛇从棚檐掉在面碗,吓得那个亲戚赶紧放下碗就走了。听街坊的嫂子对我讲,有一天她过来找母亲说说话,看到两个姐姐爬在土坑上,湿湿虫都爬到两个年幼的姐姐头上,头上也生满了虱子,屋子四面透风,加上那时候母亲还怀着我,让她看得十分揪心。

母亲那段经历因为我没有亲身经历,也无法体会得到,等我记事了已经住上了新盖的五间大瓦房。幸运的是,次年母亲就生下了我,让她的人生从此有了希望,终于可以抬起头来生活。都说母以子为贵,儿女是母亲最大的靠山和希望。

听母亲讲,她生我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幸遇本家的女人过来干活,充当了她临时的接生婆。连我身上的挤带,都是母亲用烧烤过后的剪刀自己剪去的。为了让我能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把我的挤带埋在屋西边的小榆树下。希望我跟小榆树一块成长,有朝一日长大参天大树,来为她遮风挡雨。

三间茅草棚已在父母的努力下变成五间大瓦房,屋边参天的大榆树也在前年房屋修缮时伐掉了,但三间茅草棚是我的出生之地,母亲的受难之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