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习习凉风吹散了暑热。月悄悄地爬上树梢,和树叶捉起了迷藏。风不甘寂寞,穿林打叶,吹起唿哨,惊扰了鸟的美梦,引逗出花的香气,和着蛙的合奏、虫的欢唱,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庄户人三三两两,或场院、或河边、或地畔,随地而坐,仰天而躺,率性、随意,在闲话中卸下那份白天劳作的疲累;少男少女偷偷钻进树林,或草垛后相偎相依,说着悄悄话;孩子们在场院嬉闹,草丛捉萤火虫,草垛跳上跳下,一幕幕田园剧在月下不停地上演着。
农忙时节,趁着月色,老祖母坐在金黄的玉米棒子中间剥玉米,孩子们一边听祖母讲着“傻女婿”的故事,一边认真地剥着玉米,黄灿灿的玉米很快垒成了小山,孩子们趴在上面玩起了游戏。爷爷磨着刀具,父亲与母亲铡着玉米杆,给牛准备草料。这时,“唰唰”的铡草声,剥玉米的“噌噌”声,与磨刀的“霍霍”声,把清苦的农家生活演奏得如诗如歌。
月到中秋,高悬于天空,月辉如水,照亮了整个村子。矮矮的土屋,树影斑驳,一家人围坐小院,桌上摆放着母亲早早就烙好的核桃、红糖的馅饼,祖母打开柜子,取出难得一见的红枣、点心,姑姑端上一大碗的米酒,爷爷带着我们完成祭月仪式,我们分享着祭月的美食,听爷爷讲美丽的嫦娥仙子因偷吃仙丹,只能寂寞地住在月宫的故事,而天神吴刚因受到惩罚不停地砍桂树,我们望着圆圆的明月,心儿也早早飞到那神奇的月宫……那是个温馨的夜晚,大人的笑声、孩童的嬉闹声、烟火灶台的麦香,一下子温热了整个村落。
读书后,吟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总觉得诗人的月光里更多的是故乡的烟火气,有了月光做媒介,苏子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把对弟弟的思念,酝酿成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的狂狷之气在月辉地晕染下,失意也变得超凡脱俗。有了月光做媒介,诗人把山涧小溪,普通花草,寻常庭院渲染得富有诗情画意。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的脚步,璀璨的霓虹灯照得夜晚的街衢亮如白昼。呼啸而过的汽笛声、声嘶力竭的K歌声、猜拳行令的吼叫声,让都市人的夜生活丰富多彩,我却在喧嚣的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常常在三五之夜,独立阳台,遥望高楼林立的方井上那轮月,月的光辉被璀璨的灯光遮住了,孤零零、冷凄凄的。院里的水泥地上,高大的乔木已经被停车场替代了,再也不能看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景致了。
每每这时,家乡的那轮明月总是清晰地浮现于眼前,依稀中,又漫步于故乡的街巷,凉风习习、月影婆娑、秋虫呢喃,故乡的瓦屋、婆娑的树影、馅饼的麦香、小伙伴的欢笑鲜活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