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延力
北方的山坡地是望天收,风调雨顺时,山坡地就有好收成;不降甘露,就颗粒不收。农民种地遵循二十四节气,顺应天时——“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我们的古人把自然规律浓缩在二十四节气中,“雨生百谷,春生万物”,谷雨前后,种子要埋到土里。顺应时节,农作物才会顺利发芽生长。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一片欣欣向荣。
北方的山坡地若在春天遇到干旱,最是烧灼农民的心。老农背着手在干涸的山坡上走来走去,仰望天空火辣辣的阳光,心里默默祷告:老天爷,下雨吧!错过时节,我这山坡地可要撂荒了!
记得少年时期,遇到干旱,村民会在村头搭台子唱皮影戏求雨。我拿着小板凳坐在台下,那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影人子,那咿咿呀呀的唱腔,让我完全沉醉。后半夜,我左右一看,只剩几位老人和我还在观看,路这么黑,我也不敢回家,此时我无心再看,心里满是焦灼。这时,母亲打着手电筒来找我,一路骂道:“我就不明白,小孩子怎么爱看皮影戏,不找你,你要和老头老太太们看一宿。”自知理亏,我一声不吭。那时,我真是一个虔诚的求雨者。
盼望着,盼望着,天空阴沉沉的,“哗哗”地下起雨来。一场及时雨,一场甘露,干涸的土地喝饱了水,那山坡地有了希望。此时谷雨已过,接近立夏,种什么都晚了。这时农民犯愁了:种什么好呢?有人一拍脑门,高兴地叫起来:“种荞麦,种荞麦还赶趟。”荞麦生长周期短,适合北方的气候种植,种荞麦是此时最佳的选择。
山坡地热闹起来,人们翻地开犁,把荞麦种子播撒下去。这就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顺应自然,顺应天时,顺应地利,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共生。
荞麦生命力旺盛,过了一段时间,山坡地的垄沟里冒出一株株嫩嫩的新芽。植物的胚胎就和人的胚胎一样,刚长出来时像一株大头豆芽菜,所以把大地比作母亲十分贴切。几日过后,新芽长成两片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着,荞麦的生长速度惊人,一天一个样。又过几日,茎露出淡红色,枝叶间长出嫩叶,这时就叫做荞麦芽。荞麦芽能吃,用水焯一下,凉拌或炒着吃都行,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不知味道如何。
再过一段时间,垄沟里蓬蓬勃勃,枝桠间长出心形叶片,一片片朝着天空生长,淡红色的茎,绿葱葱的叶子,鲜活而富有生机,这时的山坡地就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荞麦长到一尺多高时,顶端开出细碎的一簇簇伞状白色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时,蝴蝶、蜜蜂开始在花间飞舞,一些南方的养蜂人会在田埂边扎上帐篷,摆好蜂箱,天然的荞麦蜜正在酝酿之中。
荞麦花开到最盛时,白花花的荞麦田成了夏日亮丽的风景。远望山坡上的荞麦田,犹如天上一大片云朵不小心落入凡间,洁白缥缈;也好似丰收在望的棉花田。近看,又像白色的花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走在荞麦花丛中,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花仙子,心与自然贴近、融合,身心被自然净化,心情畅快无比。
荞麦生长周期短,秋天,荞麦是农民收割的第一茬庄稼。农民捧起一捧淡黑色、三角形、饱满的荞麦,嘴里啧啧赞叹:“今年雨水好,这荞麦多饱满,磨成面吃几顿新荞面。”
新荞面首先要做成荞面条。用温水和面,不软不硬,反复揉至有筋骨。荞面条不要切得太细,要中粗。码好面,水开下锅,煮一会儿捞出,浇上酸菜卤子或是韭菜鸡蛋卤子,呼哧呼哧吃上一碗,畅快淋漓,新荞面香气四溢。也可以包荞面皮饺子,酸菜馅油脂渣馅,面要和得软一些,荞面皮饺子劲道好吃。
荞面在北方还有一个大用处,就是杀猪时,灌血肠。在一大盆猪血里放入葱、蒜、荞面,不停地搅动,荞面血肠是北方杀猪菜的一大特色。
几年前,弟弟给我一架饸饹床子,全铁焊接,运用物理杠杆原理。我笑着问弟弟:“在哪里搞到这老古董?”“在老家南新街一家老店淘到的,大哥给咱俩一人买一个,还说少吃白米白面,多吃点荞面好。”我用饸饹床子压饸饹,把和好的面放到缸里,一压杆,长长的饸饹面就出来了。煮好的饸饹比面条更好吃,浇上雪里蕻卤子更入味。
荞面喜冷凉气候,适合在北方种植。现今,人们的血糖、血脂问题严重影响健康,多吃荞面有利于身体健康,荞面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
在赤峰地区敖汉旗,双井荞面,很出名。敖汉的地理环境更适合种植荞麦、苦荞,双井荞面口感好。著名的敖汉拨面就是用双井荞面制作的。拨面的关键在于一个“拨”字,要用片刀,双手握刀,将面放在案板上用刀拨,这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做不来。拨面口感好,成为赤峰一大特色美食。
有时人就是很奇怪,路走得越来越远,乡情却越来越浓,总是念念不忘那荞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