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低首拜先生
——修水“子曰诗社”廊桥诗会系列活动有感
◎倪霞
1、
还没有进修水城中心,便一脚踏进黄庭坚纪念馆。那是收藏春光的圣地,我们迫不及待。还没有来得及进门,那一幅联,便让我倾倒,和着春风醉了:
高风亮节长留,野老犹能诵快阁;
书法诗词绝妙,我来低首拜先生。
一句“我来低首拜先生”瞬间入心入肺。此联乃现代著名书法家陶博吾八十五岁时写下的赞叹,道出了每一位前来朝圣者的心声。
此处叫南山崖,相传,黄庭坚曾栖游读书于此,馆藏文物数百件之多。手执书卷,昂首微扬,须逸如毫,朗朗清气,逼人而来。这是我“见”到书房展厅里读书思索传道授业的先生。
越展厅,过天井,入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回廊、澄秋阁、顺济亭、冠云亭、一翠亭……石门、藏龙洞、荔枝崖、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山谷祠内的塑像,高耸入云天,先生昂首飘逸,几份儒雅几份仙气;双目炯炯,直视远方,那思绪里,有民间疾苦挂心头。天地之间,铮铮铁骨伟丈夫是先生。卷不离手,诗不离口,笔墨挥毫是先生。
俯首抬头之间,面对眼前种种,想起的却是少女时读到的关于先生轮回的故事。中进士为官后,26岁的你两次含着芹菜香从午休的梦中醒来,顺着梦境找到前世生活过的地方,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接前世老母于家中恃奉养老至终。轮回故事里,传递先生的传奇。后来,先生在“滴翠轩”石碑刻像自题: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越过今生去想你,从时光深处走向你,想你三生石上的神奇,想你山谷样的气度与风骨,生生世世读书作诗写书法的不凡,为人间留下多少千古绝唱,故有清代诗人袁枚叹“书到今生读已迟”。
2、
车子一路向回坑作家村而行。野樱花总是比所有的山花开得要早,点缀丛林间,你看或不看,她兀自妖娆。一树树淡粉色的野樱花,在山山坳坳的绿里,像先生毛笔挥洒出的水墨画,悠远婀娜,浑然天成。
山溪水一路,绿中带着清,清中带着绿,透过移动的树缝,于田垅绿色间,活泛着一份浓浓的春意。田埂水草肥,菜花开满坡。先生,仿佛听到你横笛吹来,玲儿叮当,牛儿悠悠,诗儿如歌唱: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先生八岁时曾作《送人赴举》诗:
青衫乌帽芦花鞭,
送君归去明主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
谪在人间今八年。
先生从北宋走来,走在修水草木间,走在中华文化的泱泱大地里,傲然屹立。在那个叫双井的古村落,生活之内有文字,文字之外有生活,哪怕命运多舛,是平静和欢喜。你和这天地一样久长,你如星辰闪耀,照亮后辈的诗与远方。
那花开草长,那莺飞燕舞;那诗句文字,那泥土芳香;那阳光的缝隙,那河流潺潺,那风吹过时,就连那微尘,都飘飞着你的气息。甜甜空气里的修水和修水人,因你而有福。
这时光,凝固了,凝固在有先生气息的菜花香气里。
3、
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逢。
因为一个叫徐春林的后生,通山的文字和修水的诗词,有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徐春林,小名木牙,出生于修水罗家窝,祖籍湖北通山南林桥镇。他联系上我时,说,祖父在家里一直讲通山话,从小他和祖父最亲,喜欢听祖父的通山话,因为祖父,通山已然在心里扎下了根。他发表在《散文》里的《醒来》,有这样一段话:
仿佛风把整个村庄的灯都吹灭了,爷爷和村庄都睡着了……在漫长的年岁里,祖辈们像个时光的租赁者,在大地上种菜、圈鸡、养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村庄打理得分外清明,然后慢慢地在村庄里与熟识的人、相识的动物和草木和谐相处,安静地过完一生。
看似不紧不慢不轻不重的句子,却隐着浓浓的乡愁与重重的痛。祖父去世后,春林有了强烈的寻根愿望,八零后早有功名在身,文章撒落四方的他,却要加入小小的通山县作协,只为祖父带给他的“祖籍通山”这一衣钵。融入通山作协一分子,不曾到过通山的春林,除了修水在心中的重量和地位,似乎,心灵又增添了一份依托,这份依托因祖父而存在,从此,祖父住在他心灵深处的老家里。
正是他发出的邀请,才有幸到修水拜山谷先生,感受修水的厚重历史和人文气息,才得以参加“子曰诗社”授牌 “何明生诗词研讨会” “廊桥诗会”等一系列活动。见到春林时,他正忙碌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他高兴地把通山一行介绍给师友,说是他老家来的。他一说一笑一挥手,和他的文章一样宽厚灵动,有别于照片上的憨厚与拘谨。
修水文脉绵延,少儿读书山水间,深山里诞生“回坑作家村”是必然。走进回坑作家村,宽阔的村落,如款款走来的闺阁碧玉,清新仪态,出尘脱俗。村内古树老屋,烟火人家,闲适妇孺,悠然老汉,嬉戏孩童,一派天真怡然画图于眼前;龙王香火不断,池水清澈流金,回坑村的村民像敬龙王一样敬重文化和民俗,像传承诗词一样传承着“绣花楼”“善述桥”的故事,一杯杯自制菊花茶,暖在来客的心窝里。
民俗乡风的保持,家风规矩的形成与延续,朴实纯净的心灵,这一切,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4、
《诗刊》编辑刘能英为回坑作家村授“江西子曰诗社”牌之后,“何明生诗词研讨会”开始。几张A4纸,打印着何明生先生的十多首诗稿,请来的却是以《诗刊》《中华诗词》《绿风》《当代人》等顶级刊物的编辑、评论家、诗人给以评论。这朴素的高规格,有山谷治学授业的遗风;这真诚,不负先生留在这片山水里的一脉相承。
在名闻利养浩荡出版业的当下,这是我看到的如此隆重质朴又洁净的诗词研讨会,他返璞归真,像宋代手抄本一样珍贵,他以这种方式告诉爱诗词的天下人,可以用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真诚,展示诗词的高贵。平常如田园旷野,却如此隆重地进行切磋研讨。何明生的诗词研讨,亮了作家村的容颜。
研讨会上,来自新疆的《绿风》社长兼主编彭惊宇老师有些激动地说,到了诗祖黄庭坚的故乡,我是朝圣来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副主编林峰于是说:这样的研讨会点亮了修水灿烂的星空,后生小子砥砺前行,千年文脉绵延不绝,这是传统文化复苏和复兴的信号,中华诗词在修水这片热土依然肥沃,诗词事业日渐红火蒸蒸日上,修水文脉的延续就是见证……
何明生既是诗人,又是一名中医医生。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集百草之灵魂,医身体之疾病,一个浸泡在文化精髓里的中医医生,与百草私语,自然有诗从心中流出,吟哦万物,对话山水。
5、
廊桥诗会开得如火如荼时,通山一行悄悄退出会场,悄悄告别回坑作家村,告别修水,踏上了回通山的路途。山山水水一路,草木有情处处,每一处有先生的影子在眼前反复闪烁。不论是于王安石变法当争之中两遭贬斥之坎坷,还是入朝为文学之臣,后又流放,先生始终择善而行,乐观处世,以诗歌寄托山水于心灵,开创“江西诗派”,被后世奉为一代诗宗,留世作品无数。先生啊,你是上天放到人间的珍宝,你是豪放山水间的精魂,无处不在。
回到通山,回到春林种在心里的故乡。
主持完一系列活动后,奔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春林,在匆匆去机场的路上发来短信:我在机场路上,来日方长,一定回通山看望你们。
春林带着埋在心底已经发芽收获的种子,带着对家乡和大地的情,二度进文学最高殿堂学习,在风尘仆仆的求学路上不舍昼夜。
先生,诸如徐春林、何明生的他们,都是你的后生。
“桃李不言,朝露借恩光”。先生是灯,而这些爱诗文的修水人,借着先生的恩光,成为一路为灯加油的朝圣者和传承人。
2019年3月18日于凤池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