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至秋的头像

王至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0
分享

仓颉造字的时候,可能和老婆的关系不是很融洽,所以造了一些对女性不是很友好的字,比如“妒”、“嫉”、“嫌”、“媚“、“婪”等,“嬾”一开始也是女字旁,后来改成竖心旁,就变成了“懶”,现在简化为“懒”。

从字面上看,“懒”从“心”、从“赖”。“懒”首先是心态,其次才表现为形态,因为有依靠,或者是想依靠,所以才会“懒”。

“懒”其实不分男女,据说是人的一种天性,没有不懒的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懒的坏处显而易见,所以自古及今,世人都尽量避免懒。以前乡里人教育孩子,经常会用“好吃懒做”这个词来告诫,与这四个字沾上,男的就是懒汉子,女的就是懒老婆,即使没结婚也会被这样称呼。小时候冬天玩过一种游戏,就是在冰上打陀螺,俗称“打懒老婆”,懒要挨打,或是懒就该挨打,这是我们从小就形成的理念。玩这个的基本都是男孩,所以才这样叫;如果是女孩,肯定会说是“打懒汉子”,小孩嘛,至少嘴上是不肯吃亏的。但是,现在看看,“好吃”被一些人美化成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表现,而“懒做”却到现在也没有逆转,懒就是懒,没法美化。

多年前读刘醒龙的《暮时课诵》,结尾处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和尚慧明有事要和小柳说,专门从山上跑到山下,又从山下跑到城里。小柳说,那么忙,下山打个电话来说说,不就行了?慧明说,电话用不得,用多了,人会变懒。

小和尚的话不无道理,科技让人变懒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同一楼层办公,办公室相隔几步甚至就是隔壁,但有事的时候照样是电话联系,不肯出门半步;简单几个数的加减,没有了计算器,仿佛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几分钟的路,风和日丽,不冷不热,也没啥急事,却还是要开车。懒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当然,人也不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适当地放松是必要的,只是不要无度,而这就要靠个人的自制力了。东晋的陶侃在平定广州后,闲来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九·晋纪十一》)后来又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资治通鉴第九十三·晋纪十五》)。

陶侃这种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信念,源于他内心有更远大的目标,而不是拘泥于当下的小安逸。相比于古人,现代人的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衣食无忧,而又没有更高的追求所致,即所谓的“躺平”。衣食无忧曾是人类伟大的梦想,而今这个梦想基本实现了,但随之而来的,另一对矛盾又出现了。人们一边对美食孜孜以求,一边又对身材挑剔有加,既舍不得眼花缭乱的美食,又看不起五谷丰登的身村。若要做到两不误,就只能在花钱买美食的同时再花钱减肥。

网上看到一句很好玩的调侃语,叫做“一懒众衫小”,这话用来督促自己健身锻炼也是不错的,只是不知道杜甫老人家会怎么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