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看闲书,翻看《即墨文史资料》的时候,看到石业华撰写的《黄培文字狱始末》,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了清初北方涉及人数最多、审讯时间最长的文字狱案件,史称“黄培诗案”。偶然又翻阅韩乃桂老师前些年赠我的《即墨走笔》中《1657,即墨崂山》一篇。“即墨崂山”的说法并无不妥,青岛1930年建市,距今不到百年,之前就是一个渔村,现在的整个崂山区域及青岛市区在明清时均属即墨县,隶属莱州府。
引起我好奇的是,这两篇文章中均提到了顾炎武与即墨的关系。石文说顾炎武是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到的即墨;韩文说顾炎武是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到的即墨。虽然只差一年,但感觉很别扭,到底是哪年?很难确定吗?为什么会有偏差呢?
时髦地问一下DeepSeek,顾炎武哪年到的即墨?第一次回答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隔了半天又问,DeepSeek不自信了,说是没有确切文献记载,可能是到过即墨。看来这新科技也不算多有脑子。那就到知网看看学者们有没有研究这个问题吧。可惜,文献资料不仅很少,并且也都语焉不详、模糊不定。有学者根据文献资料断定顾炎武1658年春在即墨崂山,但什么时候到的即墨不能确定。
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了,我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探究真相。但是,难道说即墨崂山之行对顾炎武无关紧要,所以才省略掉吗?不不不!自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开始的“黄培诗案”在案件后期直接把顾炎武牵扯了进去,并且让他在济南入狱七个月之久,这样的影响绝不可能忘记或忽略。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了:忽略是故意的。
先看看“黄培诗案”的大致经过吧。
明朝万历年间,即墨城有“周、黄、蓝、杨”四大家族。黄培的爷爷黄嘉善曾做过明万历朝兵部尚书。黄家在即墨为世宦大族。黄嘉善年轻时收留过一个来自莱阳的姜姓仆人,取名姜宽。后又为其娶妻成家。姜宽为感谢主人恩德,请求改姓黄,即名为黄宽。“黄培诗案”的原告姜元衡为黄宽的孙子,黄培与姜元衡名义上是主仆关系。
清兵入关后,一路向南,黄培的叔父组织民众奋勇抵抗,黄家共牺牲了十几位亲人。明亡后,黄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禁止本族子弟参加科考。姜元衡(此时还是黄元衡)不听劝诫,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参加科考并中举,三年后又中进士,遂请求改回姜姓,获准。
姜元衡仕途顺利,不免开始趾高气扬,但黄家对他却是不屑一顾。怨恨由此产生,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姜元衡孤注一掷,罗列黄培罪证,欲置黄家于死地。黄家也积极应对,对姜元衡进行反击。为使打击更加彻底,并开脱自己的罪过,姜元衡除之前罗列的黄培十大罪状外,又加上黄培“南北通逆”,勾结顾炎武反清。
事情已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案件惊动了康熙。为避免伤及无辜,顾炎武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二月抵达德州,开始清理一些档案文字,并于三月初赴济南投案。即墨崂山相关资料的缺失应与此时有关。其实,顾炎武不仅到过即墨,且就住在黄家建于崂山的别墅。“黄培诗案”前后历时四年,至康熙八年三月结案,共涉及217人入案,是清初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黄家为此案共筹措了28万两白银用于打点关系,这也说明,清初的官场本质上与明末没太大区别。最终黄培被处死,时年66岁。其子将其灵柩运回即墨,葬于水清沟。
在黄家看来,姜元衡属于背主忘恩;在姜元衡看来,他属于咸鱼翻身。每当朝代更替时,总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会让另一部分人飞黄腾达,浮沉过程中总会有混浊产生。“黄培诗案”最初的导火索不在诗,而在私人恩怨,由私人恩怨一步步扩大、上升为政治事件。当然,这里面所反映的又不仅仅是私人恩怨,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也在其中。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