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至秋的头像

王至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烛光

大约是1995年冬季的一个下午,我和同事漫无目的地走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清冷的大街上。

北欧的冬季阴冷潮湿,街上行人很少,我们没找到著名的小美人鱼铜像,不免有些遗憾。我天真地想,许多人是因为安徒生才更了解了丹麦,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写下了许多童话,有可能我脚下的这条街道就在他的童话里出现过,他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年是在哪条街道冻死的呢?

哥本哈根的人行道很窄,紧挨着建筑物,顶多也就一米的宽度,所以,在街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些店铺室内的布置。在一个饭店的窗外,我站住了,仔细看着店内的景象。

店内光线暗淡,人不多,低低悬挂的烛台上烛光摇曳,蜡烛是白色的,烛光是橙红色的,整个店内温暖又安静,烛光下的人也在安静地说着话,这跟国内的饭店是完全不同的氛围。停电了么?不对,收银台那里有灯泡在亮着,只是也很暗。这就是烛光晚餐吗?可能是吧。

我对烛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倒不是我有多浪漫,而是烛光曾陪伴我度过了重要而又难忘的高中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胶东农村刚通电不久,由于电力资源紧张,电网也不稳定,农村时不时就会停电。即使不停电,学校每晚也会在十点钟准时给教室断电熄灯。教室一停电,就会有短暂的躁动,叹气声、低声叫骂声、收拾书本声、摸索火柴点蜡烛声,躁动过后,很快又安静下来,一支支蜡烛渐次亮起来,教室里烛光弥漫,一张张年轻的脸在微微摇曳的烛光里荡漾着。

那时候,蜡烛是每个人桌洞里的常备物品,也是每个家庭的常备物品。由于停电频繁,蜡烛需求量大,许多家庭小作坊也开始做蜡烛。正规厂家的蜡烛一包六支,六毛钱一包,一支蜡烛能点两小时。小作坊的蜡烛便宜,五毛甚至四毛一包,但是很明显比正规厂家的用料差,并且天热的时候容易变软,能点一个半小时就算不错了。

我差不多每天就需要一支蜡烛,一个周就得一包,这是我当年主要的生活开支,去学校小卖部主要就是买性价比高的蜡烛和牙膏,这都是我的必需品。等我吹灭蜡烛回宿舍的时候,教室一般就没人了。由春及夏,由夏至秋,由秋到冬,那些消失的烛光以及校园里挺拔的白杨树,都溶进了我的生命里,陪着我走过了那段艰苦又让我颇感自豪的岁月。

秉烛夜游是古已有之的风雅,但我一直觉得那不是谁都有条件或有心境享受的。后来很多年没再那么兴师动众地买蜡烛,因为不需要了。偶尔遇到停电,点或不点蜡烛,都不会再有当年那种感觉。直到在哥本哈根见到那个饭店的场景,烛光才又在我的脑海中温暖清晰起来。当年我只知道停电后看书需要点蜡烛,不知道不停电也可以点蜡烛,不一定是为了看书,也可以只为了烘托气氛。后来,在网上和现实中,见到许多男孩甚至女孩,用一盏盏蜡烛摆成一个大大的爱心或是别的图案,堂而皇之地向心爱的异性求爱、求婚,真是开了眼界,原来蜡烛还可以有这种用处,这种浪漫在我看来总感觉挺奢侈,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贫穷确实能够限制想象,但是却限制不了努力向前的脚步;所有的苦难,只要越过去了,终将会成为财富,滋养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当然,人没必要去主动寻求苦难,只是,若遇到了,也不用害怕,积极面对就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