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客厅的书架上有不少旧杂志,基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也有后来收集的《新华文摘》、《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几次搬家,都没舍得扔。年前收拾的时候,又在犹豫,这些杂志很多年都没看了,还有没有继续收藏的必要?犹豫再三,还是留下了。这些书都是我精挑细选的,虽然现在不看了,但是当年它们都曾陪我度过美好的时光,不能丢。说不定以后还会用到。
小时候看书困难,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除了我的课本,家里找不到一本书。所以,只要是带字的,无论糊在墙上的报纸、年画,还是烟盒、火柴盒,我都会读。
有一年冬天,我用一盒香喷喷的护肤油换了堂姐一本已经没了封皮并且有些卷页的旧语文课本。自己也有些心疼,但是想到那本书就是我的了,我怎么读都不要紧,心里就好受些。
堂姐怕我反悔,反复问我:家里人问你护肤油没了,你怎么说?
我说:我就说丢了。
所以,那些年我读过很多没头没尾的书。我在村里上辈人的语文课本中读过王冕的故事,读过《说岳全传》里“岳飞枪挑小梁王”的故事,读过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读过杨朔的《三千里江山》,读过陈伯吹翻译的《绿野仙踪》。这些故事基本都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没有太多悬念,也没有意识流之类的东西,但是文字都十分接地气,故事也很抓人,就如当时第天都吃的地瓜和玉米饼子一样,虽不高雅,但很实在,滋养着我幼小的心灵。
《三千里江山》我前几年又买了一本,但是已经读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大约十来岁的时候,我得到一本纸张泛黄的横排繁体版、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的革命回忆录,每个故事都挺长,有一篇的作者好像叫什么虎,是一位与部队走散的红军。书的前后都缺页,好在中间大部分还算齐全。我现在都感觉惊奇,书是繁体版,肯定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而我竟然看懂了。有两个情节还牢牢记住了:一个是作者在江西大山里被野兽追赶,爬上一棵松树逃脱,后来体力不支从树上跌落下来,落在厚厚的松毛上。很多年来,只要一想起这本书,我就在想,厚厚的松毛是什么感觉?有多厚?很软吗?再一个情节是,作者到一位山民家,因为饿了很长时间,而山民家当时只有野菜,他一下子吃了很多煮熟的野菜后,胃里难受,疼得直打滚。
凭着这些支离破碎的细节,我与DeepSeek反复沟通,最后确认这本书是黄虎生的《深山里的红旗》,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62年版(实际是1957年出版)。可惜,我在网上没找到该书的踪影。不过,对这本书近半个世纪的挂念就此放下了,同时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DeepSeek的强大。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借过两本《人民文学》,一本里面有一篇小说,经与DeepSeek沟通,确定是《人民文学》1980年第9期,邹志安的小说《一分钱》,小说里有一个农村的会计,因为一分钱对不上账,大冬天晚上在家查凭证对账。老婆埋怨他打算盘影响睡觉,且太晚了费灯油,他说一分钱对不上也不行。
另一本是1981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有一篇小说是山东作家王润滋的《内当家》,里面有个情节,主人公李秋兰暴雨前帮村里老人收粮食,而自己家的粮食却被雨淋了。
后来在一次考试中,我在作文里把上述两个情节和人物合二为一。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说,我的这篇作文,跳出了当时小学生做好事不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帮人找羊的套路。
我上高一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空前繁荣。学校礼堂辟出一片小空间当作阅览室,只有两架书,边上摆了几张课桌。这个阅览室对学生短暂地开放过一段时间,我在里面看过一些文学杂志,读了很多优秀小说。有一期《人民文学》上有篇小说叫《干草》,获得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者是宋学武,其中的干草气味和那些温馨、纯真的情节仍记忆犹新。我对与农村相关的文章比较关注,也一直觉得自己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农村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的印象影响了一生。
前些年,因为给湖北一位作家写了两篇书评,他赠我一本他主编刊物的限量版毛边本创刊号,并且每年都将他编的刊物免费邮寄给我。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毛边本。
最近买了不少书,其中有两本历史年表。从来没想到,书可以做成首尾相接、连续不断的样式,展开来确实像一幅历史画卷。
我买书有点挑剔,既看内容,又看作者,还看出版社,还看出版时间和版本,甚至还看插图作者。好的书,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新买的齐鲁书社三十周年限量精装纪念版《红楼梦》,每套都有一个编号,布面烫金封面。同时又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十周年精装纪念版,刘旦宅插图。都很好,都爱不释手。
小小奢侈一把,让自己高兴一下。
易中天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被问道: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易中天认真地问主持人:要听实话吗?
主持人说:听实话。
易中天毫不犹豫地说:我自己。
作家梁晓声有一本书,书名叫《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两位先生的观点我都赞同。
若本身是一只鸭,外界再努力,也变不成一只鸡,只会是一只蔫头蔫脑的鸭,或是一只趾高气扬的鸭。成为什么样的鸭,关键在自己。没有自我内心的驱动力,外界的作用微乎其微,也不会长久。读书也是如此,靠外界逼迫是没什么效果的。不管是功利性的读书,还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最终都会浸润在灵魂里,变成一生的资本。
读书有用吗?
读书有用。
读书有什么用?
让你在低谷时不被压垮,在高峰时不会忘形,让你内心安稳、充盈,让你知道你是谁,让你知道成长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