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左丘明(散文)
聂建民
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宛若星辰般璀璨的人物,他就是左丘明。他如同一座巍峨的文化高山,屹立在君子文化的殿堂之上。
左丘明生活的时代,风云变幻,但他坚守着君子的品德,以高尚的道德准则立身于世。他的著作《左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君子文化的瑰宝。书中记载的一个个故事,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左丘明的思想,如同一股清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他告诉我们,君子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君子之风,在于内外兼修,在于言行一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君子文化的真谛。站在这座文化高山上,我们仰望着左丘明的光辉。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君子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人。
一支笔,打开灵动的脉络,饱蘸淋漓的清风。
深深地潜入茫茫史海里打捞沉钩。
遒劲的笔力,啜风饮露,夙兴夜寐的风骨,于阳光的言词中,蕴籍目光不能抵达的生动。
柔韧的字眼,从胸膛出发,血泛殷红的纤纤笔尖,犀利地挑起青
铜和摩崖、狂歌和悲壮、王者和枭雄。
悲烈的故事,因此走出斑驳的沟壑,在青天白日的眼珠之间行走。
散打的筋骨,因此结束悲壮的击筑,串成一曲曲撕心裂肺的言符。
一生在苍茫中跋涉,不渝的坚守,拳拳地锤炼着君子风范的挺拔从容,
泣血的历史、在苦苦的奋发中一天天变厚,虔诚的心、在穿越岩层的锻打中一天天变瘦。
纵使滚滚红尘歌舞升平,风情出岫,也难挽住高过江山的头颅,
杖着流泪的笔,扶着千秋的梦。凛凛襟怀,不惜风烛之痛,死死地抓住穿过砚底的笔锋、钩勒历史的厚重。
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沉沉的华章,飞出宽大的袍袖,古色古香的意蕴,托举广博天下的心胸。
苍天悠悠,流水淙淙。一颗不朽的魂,始终站在历史的山头,遥对浩瀚的苍穹……
笔锋游走间,他剖开了青铜器上的锈迹斑斑,让那些深埋在龟甲兽骨中的呼吸重新鲜活。当诸侯征伐的狼烟遮蔽天际,唯有他执笔如执剑,在竹简上刻下血与火淬炼的真相。那些被时光风化的人性褶皱,在他的文字里舒展成巍峨的青铜纹样——齐桓公九合诸侯时的衣袂当风,晋文公退避三舍时的襟怀坦荡,楚庄王问鼎中原时的虎啸龙吟,都在他的笔端化作金声玉振的道德寓言。
他以史为经纬编织的君子图谱,比周天星斗更璀璨。当郑国子产不毁乡校,他捕捉到民主议政的晨曦微光;当宋国司马华元弭兵会盟,他勾勒出止戈为武的和平理想。最惊心动魄处,是晋国董狐直笔"赵盾弑其君"的五个字,如五座泰山压住史家脊梁。左丘明以墨为血浇铸的史魂,让后世文人每提笔便觉腕底有千钧雷霆,字字皆成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吞噬虚妄,咀嚼真实。
他并非端坐云端的圣人。当鲁国宫室飘摇如秋叶,这位双目失明的太史,将身躯弯成问号,在黑暗中摸索历史的断简残篇。指尖抚过竹简的刻痕,如同触摸华夏文明的DNA螺旋。那些被权力篡改的真相,在他耳畔哭嚎如孤魂野鬼。于是他蘸着漆夜的浓墨,把齐太史兄弟前仆后继的碧血,把南史氏执简奔赴的决绝,写成永不褪色的朱砂批注。这哪里是在修史?分明是以残躯为祭坛,供奉着名为"直笔"的神明。
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他的笔成了最后的编钟。当诸子百家争鸣如百川奔涌,唯有他的《左传》如砥柱中流,将诗书礼乐的精髓熔铸成金玉之音。那些被战火灼伤的仁义道德,在他的文字里涅槃重生。楚灵王章华台上的奢靡,被他写成警示后人的谶语;晏婴身不满五尺的躯壳,在他的记述中巍峨如齐长城。他以史为药,疗治着一个时代的道德溃疡。
千年后我们翻开泛黄的卷帙,仍能触摸到那些滚烫的叙事: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忠贞化作寒食节的冷烟,曹刿论战的智慧凝为长勺之战的露水,弦高犒师的急智绽放成郑国城头的晨曦。这些在时光长河里沉浮的故事,被他用君子之道的金线串联,缀成华夏文明的冕旒。每则典故都是多棱的水晶,折射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光芒。
他的笔锋常带悲悯。写晋献公废嫡立庶引发的骊姬之乱,字字如杜鹃啼血;述宋襄公恪守古礼的泓水之败,句句似黄钟大吕。当郑庄公掘地见母,他让冰冷的黄土开出人性的花朵;当伍子胥掘墓鞭尸,他在复仇的烈焰里照见礼法的裂痕。这种超越时空的悲悯,使得《左传》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流淌着温热血液的生命史诗。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望,左丘明手持的火把依然照亮着文化苦旅。当历史成为任人涂抹的脂粉,他的直笔精神恰似定海神针;当快餐文化蚕食着思想深度,他的微言大义犹如醒世晨钟。那些在键盘上飞舞的现代灵魂,仍需要从他砚池里汲取墨汁的浓度——那是由青铜器的绿锈、竹简的霜色、热血的红斑调和而成的文化原浆。
暮色苍茫中,我们看见那个清癯的身影仍在竹简上匍匐前行。风掀起他素色的袍袖,露出腕间被麻绳勒出的血痕——那是历史给予忠实记录者的勋章。他的双目早已化作两盏明灯,一盏照亮过往的迷雾,一盏指引未来的航程。而那些从笔尖坠落的墨点,已在华夏大地上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君子兰,岁岁年年,吐露着永恒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