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魁娟
车子一路向北驶去,今天行程的第一站是木垒草原坎儿井。这是由木垒县宣传部、文联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木垒文联喜迎二十大作家文艺家协会主题大采风活动。适逢阴天,没有往日酷暑中太阳强劲的辐射,闷热中有丝丝凉爽,天空乌云霭霭,似乎随时有下雨可能。我特意挑选一件心仪的苎麻裙子穿上,跟着文联作协的采风团队,一起去领略大美木垒的自然风光。
看到木垒草原坎儿井的路牌,车子开始向东行驶。戈壁的风在热烈地欢迎着我们一行,公路上有几道黄沙在戈壁风的作用下蜿蜒舞动,穿过公路去往了另一边,形成了一道道沙梁。红柳倔强地站在沙梁中间,吐着粉红的花穗,挡住了沙漠前行的脚步,装扮了戈壁妩媚的寂寞。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我轻轻的哼着歌,蓦然,道路一转,公路边出现了一群长相漂亮的骆驼,大大的黑眼睛,长长的眉毛,忍不住想给它打个招呼。“嘿!你长得好漂亮啊!你是长眉驼吗?”骆驼忽闪着长长的睫毛,看得出,在孤寂的戈壁滩,它和我的相遇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车子随着长眉驼的脚步慢慢行驶,我们尽情的近距离欣赏着稀有的长眉驼,真是太幸运了。
一处水草丰美的湿地映入眼帘,水波里几丛芦苇风情万种地摇曳着身姿,几只黄头鸭游来游去。看到这块小涝坝,坎儿井应该快到了。
踏进坎儿井景点大门那一刻,世界都清凉了下来。里面的温度只有摄氏21度,随着往里深入,温度明显越来越低。解说员娓娓而谈带领我们从了解木垒坎儿井博物馆开始了解说。
坎儿井,维吾尔语读“坎儿孜”,意思是“流水的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坎儿井建筑技术早在公元1000多年前就在伊朗干旱地区广为流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考古挖掘及陶瓷样品,最古老的坎儿井遗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今天伊朗戈纳巴德镇现存且使用的坎儿井水渠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木垒草原坎儿井是中国唯一的草原坎儿井,是新疆自古以来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坎儿井,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一条坎儿井往往是由数十乃至上百个竖井依次排列构成,井深一般在20-60米之间,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其作用是引流,它一般深约1.2米,宽约0.6-0.7米;明渠的作用是连接暗渠与用水目的地媒介,从暗渠流出的水源通过明渠集结到达需要水源的地方—涝坝;暗渠与明渠交汇的连接处叫龙口,始为坎儿井掘井的起点。
木垒每年春耕需要用水时,积雪尚未融化,秋后改种经济作物用水时,积雪又已融化殆尽。源自天山上奔腾而下的湍急水流,出山后迅速下渗,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于是暗渠承载了将地下水引入生活区的重要使命。通过暗渠,引取的地下潜流,向下游引出地面自流灌溉。其水质清澈如泉,便于人畜饮水。
在生产工具落后的时代,坎儿井开挖技术长期为木垒人掌握和推广。坎儿井水在长期使用中,已形成相对独立的灌溉区域。其规模与农牧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相辅相成,并直接影响聚落、农业的分布,成为当地土地使用的重要条件。坎儿井在木垒大地应运而生、造福于民,成为现代社会木垒人民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的传承,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见证,也是人居环境不断进化的历史文化景观。
在木垒戈壁这片黄色的土地上,坎儿井开通之后,由于这里地势平缓水源充沛宜耕宜牧,逐渐有人迁居到此,形成了一个个村落。它凭着一份水的柔媚,流软了戈壁,绿了荒滩。坎儿井就这样把自己的甘甜输送到戈壁的每一个角落,而后使这片荒漠成为一片绿洲。大自然的鬼斧神刀造就了山川、丘陵、戈壁、沙漠,在这片热土上,她带着对清爽的敬畏和仰望天际的感激,去穿越着荒野戈壁,造出一片有着生命的绿荫。
信步间,一行人依次走进地下坎儿井入口。沿着弯曲幽长的地下走道,映着两壁昏黄的马灯,阵阵寒意袭来,隐隐间有潺潺水声,又走过一个转角,蓦然,一股清凉从地下暗渠现身,出现在我们眼前,人们禁不住一声惊呼:好清澈啊!好神奇!沿着坎儿井的一渠清凉,看着坎儿井里塑造的一个个当年挖掘坎儿井的劳动场景,心里油然而生对当年参加挖掘木垒草原坎儿井各族人民的敬仰。
坎儿井开挖的过程十分艰辛,建造者们大部分时间都“展不开身”,只能蹲着、跪着、趴着挖,遇到出水口时还要爬进去,挖到水深的地方就连饭也在里面吃了。在挖坎儿井的那个年代,人们没有雨靴、防水衣可穿,长年累月在潮湿阴冷的空间中劳动,不少人的身体因此受到损坏,患上了风湿病。这就是不畏艰苦、造福子孙后代的坎儿井精神。只要能挖通一条坎儿井,水就能供应很多年很多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可以取水,这就是挖井人开拓者的信念,我们不由得感叹这个伟大的古代地下水利工程。
如今,这些坎儿井仍然默默地躺在木垒的茫茫戈壁上,明渠内长满了芦苇、蒿草、四周设有围栏。坎儿井用她甘甜的泉水浇灌着数百亩农田;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牛羊、驼群,依然造福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百姓。木垒草原坎儿井景区的开发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坎儿井博物馆、地下坎儿井、坎儿井公园可以让你大开眼界,解开神秘的坎儿井面纱。
木垒草原坎儿井景区由全国唯一乌孜别克族乡一路向北,一路有木垒草原坎儿井、风光电科普基地、叶勒森艾库木沙漠、原始梭梭林、鸣沙山、胡杨林、北山盐池、明清金矿古遗址等众多景点。路途中你可以看到沙丘上的原始梭梭林在繁茂地生长;可以看到成群的黄羊、狐狸、野兔;运气好的话也可以和稀有的长眉驼来个亲密接触;可以车览风光电科普基地的“大风车”,和“大风车”合个影,再拍个美美的抖音炫酷。其中乌孜别克乡有特色牧家乐、胡杨林景点有游客服务中心,有特色餐饮,有住宿等服务功能。
跟随采风团队领略完坎儿井的神奇,不禁被草原上千年留下的奇观所感动,惊讶于那地底下涌出古人与天斗与地斗的智慧,被这耕作文明传承下来造福后世的伟大功绩所震撼。这戈壁,这草原,始终秉承一种对生命的执着。木垒草原坎儿井蕴藏了千年的力量,在这新时代的强国时刻喷薄而出,富饶了天山脚下每一处的传说。
炎炎酷暑的时候,你或者避暑,或者休闲,或者带着孩子去解读大自然的秘境。你只需沿着天山脚下的伴山公路,走近静静的、养心的木垒;走进木垒草原坎儿井,便会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一方凉爽,祛除纷繁世界的躁动,缓解平日里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这天山脚下最美的一隅,能够彻底净化内心的不悦和烦闷。
木垒草原坎儿井,娓娓阐述着曾经的风风雨雨,哼唱着草场远古的牧歌,轻拂农庄袅袅炊烟,紧紧依偎天山的怀抱,哺育着木垒的千年文明和永远的繁华。
坎儿井说:我许你炎夏冰凉,你来与不来,我都在木垒等你,不离不弃。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