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华
达坂沟,一个淳朴而厚实的小山沟,一段永远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记忆。
我的生命源于达坂沟,土生土长在英格堡乡那个叫达坂沟的小山沟里。那里有养育我的沃土,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乡里乡亲。太阳月亮也与别处不同,又大又清晰,天空瓦蓝瓦蓝的,容不下一丝污垢,像村里人洁白的心。
时过境迁,达坂沟在改革开放中改变着自己的容颜,达坂沟的父老乡亲用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风景秀丽、人寿年丰的世外桃园,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时尚。随着达坂沟日复一日的变迁,回乡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每逢节假日,总会开着心爱的小白,去达板沟走走看看。
上世纪末,达板沟没有机械化,所有的农活都要靠人工完成。加之达坂沟的耕地都是山梁陡坡,成百上千亩耕地,春耕时都要用二牛抬杠来完成。每逢春天,天还没亮,村民们就吆喝着牛下地犁地了,两头牛拉着一个犁铧,一对跟着一对,昂起头,温顺地拉动犁具,在黄土地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新痕。犁完一整片地后,就开始扬种子。村民们背着扬斗,一字排开,每个人之间距离约有3米宽,并排朝前走,每个人的动作频率都是一样的,否则撒的种子会不均匀。为了避免重复,在最靠地边的尽头插上小旗子。然后在扬斗里装满种子,沿着小旗子的位置,开始又一行的扬种子。来来回回,周而复始。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活生。夕阳西下,人们才会匆匆收工,赶着老牛去村头的小河边饮水、放牧,等天色变暗后,才与老牛一起踏着夜色,疲惫地回到小院子里。 就这样,每年的春耕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
夏收时,整个生产队,不分男女老少都会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夏收之中。最辛苦的当属割麦。当时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全凭人工收割,夏天日头硬、气温高,天气热,人们的劳作量是平时的数倍。大队人马一字排开,头戴草帽,手持镰刀割麦,不一会身后收割的小麦就会倒下一大片。麦田里,人潮涌动,镰刀刃片与麦秆接触所产生的嗤啦声,人们比拼割麦的吆喝声,麦地里蚂蚱的吟唱声交汇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部动人的交响乐。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土路上,一辆辆牛车、驴车穿梭于地头和麦场,慢慢地向前拉动着装好的麦捆,运往指定的打麦场。麦场上,还是最老式的把式拖拉机,牵引着大石磙碾麦的滚动声从早到晚地响着。辛勤的人们会从早到晚地忙碌摊场、碾麦、起场、扬场,割了一天麦子的妇女们,此时还要撑袋子装麦粒,将收拾干净的粮食装满麻袋,再由男劳力将装好粮食的麻袋整整齐齐的堆放在麦场旁边,等待入库。
星转斗转,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一年夏收时。如今的田野上,再也难觅昔日的繁忙与喧嚣。春天的犁、播、种,夏天的割、打、扬、装已完全被现代化机械所替代,每年的春种、夏收一周左右就能完成。
我的三哥,土生土长在达坂沟,一位勤劳善良的庄稼汉,亲身经历了大集体到包产到户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历史。如今,三哥除了耕种自己家的土地,还承包了外出人家的地,一共耕种着200多亩地。曾经的镰刀割麦子、马拉石磙打场已成为回忆,被四轮拖拉机犁地、收割机收麦所替代。如今,每次去三哥家,三哥都会陪我们家长里短的喧慌,根本没有夏收时的忙碌和辛苦,曾经夏收时连吃饭时间都没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园子里的辣椒茄子黄瓜郁郁葱葱,回家时还不忘带点回来。
再说道路,以前的道路特别的不好走,晴天的时候还好,随便哪里都能走一走,但也有草多的地方,不方便行走。要是下雨天,那就更不好走了,人都过不去,更不要说什么摩托车汽车了,就是所谓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的达坂沟,平坦宽敞的伴山公路从木垒县穿梭而行,途径沈家沟、水磨沟、达坂沟直至英格堡,南面一直延伸到了达坂沟深处的大地浮雕和孤独泉处,往日的尘土飞扬已成历史。炎炎夏日,清新宜人,旅游车辆川流不息,打破了达坂沟往日的宁静。走在达板沟宽阔的柏油路上,看着路两旁浓荫茂密的榆树和紧密相连的路灯,涌动着蓬勃生机,使你流连忘返。
进入达坂沟沟口,满眼醉人的绿色便扑面而来。极目远眺,在河谷两旁的丘陵坡地上,种植着豌豆、小麦、胡麻、鹰嘴豆的地块,上下相接,纵横相连,如一幅五彩斑斓画卷张贴在两面的山坡上。在田边地头、沟壑旁边、农家小院,开着金灿灿的向日葵,挂着青涩果实的野蔷薇点缀其间。棵棵枝叶繁茂的老榆树,路边新栽植的圆冠榆,和这里朴实憨厚的农民一样,日日夜夜坚守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村道边,山梁上、田野间的次生林景物,散发着自然与文化的芬芳,吸引来了不少文化名人前来观光旅游。
如今,达坂沟虽然只剩十几户人家,但各家都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有的发展农牧业,有的发展旅游业。刚踏进达坂沟,一块“杏花度假村”牌匾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的小风车随着清风的抚摸欢快地转着,迎接客人的到来。再往里走,文学家刘亮程创建的“菜籽沟艺术家村落”的部分画家入住达坂沟,修建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给达坂沟增添了文化气息,使艺术家们认领了另外一个家乡,认领了祖先曾经的文化精神。
老屋门前梁头上生长着一棵老榆树,父亲说他小的时候这棵老榆树已是枝繁叶茂了。这棵老榆树就像我的先辈,历尽沧桑,见证了小山沟的萧条与繁荣,见证了家乡的过去与现在,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
达坂沟的发展变化,带走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留住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是美好生活的展现。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家乡奋进的历史,珍藏着岁月流逝的瞬间;一张张新照片,展示了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面貌,表达了达板沟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录了达坂沟的繁荣昌盛。
这个美丽的小山沟,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延续着生命的传递,传承着生命的力量,传承着人类的意志,一直以不怕吃苦、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生存在这片土地上。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