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辉
一
夏日炎炎,小荷田田。
甲辰八月,“礼赞新时代,奋进在闽北”的行程驶往邵武和平镇进贤村。莫道人行早,只为避酷暑,凌晨时分便出发。车行途中,适才启明星还在高空中眨眼,瞬间便曙光东方,乡间一片透亮,天蓝地绿人其中。车窗外吹来阵阵田野弥漫出的泥土气息,野花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一路洋溢着草木葱郁的诗情画意。
进贤村距邵武城区约45公里。车行驶了约半个多小时,便下了高速径直来到了村头大树下。
雄鸡啼鸣,一座古色古香的迥桥首先映入眼帘,周遭一切洁净怡人,恬适安详。乡村晨风早把这儿清扫的一尘不染,沐浴在这清晨的田野之中,深吸上几口滋润心肺的新鲜空气,一种城市中不曾有的舒畅顿时走心入肺。此情此景,不由得我停下脚步,在迥栏边的长椅一屁股儿坐下。什么也不想,就只是静静地尽情享受着乡间的宁谧与平和。
一只欢快的、胖乎乎的小黄狗不知什么时候从村里奔了出来,它友好地朝我吠了几声,尔后身前身后殷勤作伴,一路引领着我走进了村庄……
二
村庄炊烟袅袅,空气中飘荡着大米稀饭与辣椒炒咸菜的香味。勤快的村民们早已忙碌了起来。只见村头村尾的院子里,翠绿藤蔓爬满支架,一个个浑圆饱满、香味四溢的果实挂满藤条,正是百香果成熟的季节,他们在采集果子,分拣、装箱、打包,准备销往全国各地,俨然是一幅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乡景图。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进贤村,自然生态优良,田园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完好地保存了黄氏峭公祠、惠安祠、进贤老街等古建筑。村庄散发古香古色气息的同时,现代农家书屋、老年幸福院、文化广场等依次映入眼帘。这是一个闪烁着厚重的历史包浆,与现代新农村元素交相辉映的村庄,亦是“世遗一号”风景道上的一颗明珠。
进贤村原先叫坎头村,为何称“坎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村人说盖因一代太极宗师张三丰出生在紧邻一步之遥的坎下村,而他们村则坐落在坎下之上,故称之为坎头村。宋明时期,坎头村人口2千余,村中人家所居简屋竹篱,所享布衣蔬食。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辛苦。但樵歌牧笛、田翁村姑、蒲扇布衣、粗茶淡饭,尽皆安然。可谓是后村灯犹织,前溪水自春。村民们与世无争,乐在田园之中,有说不尽的悠然自得。
尤让坎头村民引以自豪的是,他们从不争强好胜,但在读书求贤上可谓是龙腾虎跃、远近闻名。屈指算来,历代进士及第者竟达73位之多。这近乎神话的仕举辉煌,简直不敢让人相信的同时,亦让四乡八邻羡慕起敬。说坎头村是一个风水之地,群贤毕至,文星灿然。这“进贤”二字说的好,此名本应成为村庄之名,且名符其实、受之无愧。只是乡人们习惯成自然,难以改口,还是称之为坎头村。
查阅村史,坎头村源于盛唐、历宋元、经明清。虽只是泱泱中华百万村庄一小村,但区区之中有传奇。灵地之中藏龙虎,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有两个名门望族如雷贯耳,一是黄峭家族,唐末时期迁此落业,开山祖为黄峭公。他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因不喜朝廷尔虞我诈,归林山野。他八十大寿时,遣十八子天涯创业,分头策马奔四方。起程时不动声色不张扬,悄然而去。但临行时却见数只雄鹰腾云驾雾而来,在村庄上空盘旋不止,十八圈后高飞远去。时有一位江西风水高人正巧路过,见此情景称奇不已,赞曰道;“坎头村是一个雄鹰展翅的村庄。”
黄峭的十八个儿子果不负老父亲之重望,各自在异地发愤图强,兴旺发达,卓有成就,成为一支旺族。如今黄峭后裔已遍布世界各大洲,达4000多万人之众,被世人啧啧称道。
另一位是两宋时号称为天下世家的上官家族,始迁祖为上官仪后裔,第八世的上官岳。同样是避朝不仕,举家南下寻归隐之地。行至邵武和平坎下,见此地风水甚佳,于是驻足不前,繁衍生息。宋末之时,元军攻克邵武,闻知上官仪后人在此,慕其名气,三次派人劝降,延请到朝为官。均被上官族人严辞拒绝。元军将领被呵斥的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但对上官一族的铮铮铁骨、民族正气钦佩不已。如此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小小一个村庄能出73个进士亦就不奇怪了。
不仅是文化,进贤村历史上还是一个经济繁荣之地。由于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早在唐天成元年(926)坎头村就形成街市。附近四乡乃至府县的商贾聚集,五天一市集,在此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商品贸易,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然而兴衰递交,皆有循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景却不是那景。往日的山清水秀难见踪影,己是十里树木不相连,荫碧清溪今不存。群贤毕至,雄鹰展翅亦成历史往事,辉煌全失。究其原因?一言难尽。
坎头村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以山显势,以林显优。令人遗憾的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经济来源逐年减少,村财成为空壳。于是,像其它地方一样,坎头村刮起了一股乱砍滥伐之风。要想富,上山去砍树。斧砍刀锯,日夜不断。无论是大树小树,尽数伐之。足足有近20年不间断的砍伐,致使坎头村成了一个秃山无树,地荒长草的“砍头村”。早些年有人来此欲投资农业项目,但一看坎头资源如此贫乏,便打了退堂鼓。临行前半开玩笑地言道:“坎头村这个名字不吉利。”
时至近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坎头村更加贫穷衰落。村里冷冷清清,半天看不到一个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坐在角落里消磨时光。马瘦毛长,人穷志短。坎头村成了一个穷村后,自是被人看不起。当坎头人说起村庄昔年的辉煌旧事,津津乐道时立被人嘲讽道:“雄鹰只是传说,那大鸟早不见了影儿?现如今你们是鸡屁股插羽毛—算什么鸟?”坎头人听了脸燥无语,再也不好意思提进贤故事、雄鹰往事。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谁之对?谁之错?剪不断、理还乱。坎头村人不知何时重新辉煌,出路又在何方?
三
这是一个矛盾丛生、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一个美好与糟糕并存的时代,天上的云有些无奈、地上的风有些无奈、坎头村亦是无奈。俗话说,冷是风,穷是空。他找了个台阶下,谁不想发家致富,但不知路在何方?
希望之光,点燃于22年前那个风和日暖的春天;新生之机发端于那一次高瞻远瞩的寄语。一位尊贵客人的到来,让坎头村翻开了历史新篇。
那是1998年4月8日,春意浓浓,喜鹊枝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邵武和平镇考察调研,一路走来,他对和平纯朴的民风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给予了高度评价。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言道:“要保护、开发、利用好和平古镇的旅游资源,让旅游兴镇,带动一方富起来。”
智者指路,明灯如照。细悟之下,人们心头豁然醒悟。和平古镇的开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同理,穷则思变,作为和平镇其中一员的坎头村痛定思痛,决定要换种活法过上好日子。再现历史辉煌,让雄鹰展翅。
雄鹰近40岁时,它的身体许多部分老化、弱化,尖利的双爪不能伸展自如;双翅的羽毛也厚厚地堆积在一起,无法在高空中傲翔。它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认命等衰,要么经历阵痛,让生命新生。雄鹰选择了新生,它在高空中飞翔盘旋着,突然撞向崖石,要把老化的喙连皮带肉反复磕尽,哪怕鲜血直流,剧痛无比。待伤好后,用长出的新喙,把双爪的卷趾甲一个一个拔掉。尔后,它又用新趾甲把双翅上的旧羽毛撕扯掉,让双翅长出新羽毛。这血淋淋,疼痛无比的过程,前后要痛楚一年左右。然而,脱胎换骨的雄鹰再次在蓝天上傲翔,续获了新生。
坎头村没有机会去懊恼后悔,也没有时间去自怨自艾。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怀着莫嫌路颠簸,世界本曲折的胸襟,砥砺前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改变现状,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一切为了新征程,为了再出发。只有像雄鹰撞岩,抛茧拔翅,别无选择!
20多年来的努力奋斗,坎头村历经艰辛,其中有太多的坎坷与困难,但终于从一个穷村到富村,恢复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成为一个省内外闻名的文化村。今非昔比,村庄现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合作组织5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八千元,村财政年收入近五十万元。2023年,在村民们的集体要求下,坎头村报批民政部门同意,正式更名为进贤村。当然,叫什么村名不是十分重要,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但从中却体现了坎头村的进取与自信。
村支书傅香兰是进贤村变迁的见证人与亲历者。20多年前,也就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和平镇视察的那一年。她中学毕业回到村里承包荒山,开垦茶园,从事茶苗与茶业生产销售,由于她的能干实干、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成为了一个村干部。2015年她当选为村主任,2021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成长为一个福建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科技致富女能人。
问她作为村支书,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傅香兰思索道:“得要感谢22年前与习近平同志的那一次遇见,是他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进贤村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复绿复垦,重焕了生机活力。流转的土地,经过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观光垂钓、户外拓展、果蔬采摘等休闲旅游产业链逐步形成。如今,通过古建筑的古色、古香、古韵,以及良好生态环境,乡村旅游风生水起,走上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若说进贤村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总结,用农村人的话说,就是在‘深耕’二字上下了些功夫。”她指着不远处的果园言道:“譬如说这百香果吧,初是个稀罕品种,可现如今到处都是。要赢得消费市场,关键要比谁的百香果更优质。进贤村泉水充沛,土质肥沃,自然植被丰富,是一个种植水果的好地方。但我们并不以此自得,而是结合土壤情况,引进了台湾百香果的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进贤村晨雾多、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出来的百香果皮薄肉嫩、汁水饱满、酸甜可口,一投入市场便受得人们的喜爱。之所以,进贤村的百香果被省上专家们称誉为福建一号。”
有花自然香,不用大风扬。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行进中,进贤村的名气逐渐日显,获得了诸多的荣誉称号,其中之一便是荣获“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四
漫步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方竹篱笆围着的菜园地,虽然大小不一,有方有圆。但都显得小巧玲珑、精致可赏,煞是可爱。俨然是一幅瓜果飘香、蔬菜满园的图景,很有乡村诗意其中。而原先村民们的房前屋后的闲置地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卫生很难清理。通过环境整治后,每家每户利用房前空地,用竹篱笆围起一个小小的菜园。这使得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整洁,翠绿的青菜蔬果喜人。这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又绿化美化了乡村。环境变美了,生活充实了,村民们笑开了颜。
傅香兰介绍说:“进贤村与一家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一米菜园直供协议,由公司统一收购,一米菜园也由此走俏企业食堂。仅这一项可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实现闲置地利用和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不仅如此,这些一米菜园围栏设计融合了竹元素,打造了大同的别样小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驻足欣赏。”
付香兰说村里共建有一米菜园60余个,下一步,村里还将因地制宜,建设一米果园、一米茶园、一米花园等,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的同时不断赋予一米菜园新内涵、新成效。
进贤村已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古民居出现木质老化、腐朽、墙体开裂等问题。今年初,进贤村与镇里共同筹集2000万元资金,对接同济大学教授团队,探索古民居、古祠堂活化利用新模式,全力推进闲置古民居的活化利用,让进贤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已初显改造提升后的进贤村青砖黛瓦、石板幽巷、香莲翠绿;古色古香的建筑、生机勃勃的荷塘,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之中。回望进贤村这20多年走过的路,虽然只是一个村庄由贫穷到富裕的变迁,且有些春风吹太晚,梦醒有些迟的扼腕。但以小见大,参天巨树一小叶,其经其历其果值得可扬可赞。
五
夕阳西下,村庄周遭洒落下一片金黄。傍晚的风携着荷花的香气轻拂而来,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宁静旷达、清新脱俗。天已暮色,一群大学生们还坐在大树下静静。我问他们为何还不归?他们说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这里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散发着让人难舍的魅力。在此闻着农家的烟火味,默看这里蕴含的乡村美好,能品味出生活的人生感悟,产生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
有贤者曰: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伏久者,飞必高。在思想之光的照亮下,进贤村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重现了古村辉煌。是雄鹰再生,展翅高飞;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