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2/13
分享

变山记

                                                邱盛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和“人比山高”“脚比路长”一样,都是哲学观点,但“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吗?笔者就亲历、亲见、亲闻了一个建制村从荒山变青山,继而变“金”山的变现过程。

这个村就是光泽县华桥乡的吴屯村。

荒 山

这个村的“青山变金山”过程,得从该村上坑边村民小组的严金友说起。

2000年,我还在光泽县委报道组组长岗位。9月初,时任光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下派华桥任乡党委书记的林有福告诉我:“我发现了一个致富典型,你有没有兴趣?”当时正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正需要一些更新观念,敢想敢闯的典型引路。于是,头天接完电话,次日我便去华桥乡吴屯村下坑边村民小组找到了严金友。

吴屯村共12个村民小组,563户,2148人,总耕地2800亩,山地1.3万亩。因这里鹰厦铁路和316国道穿村而过,村民相对思想比较开放,能吃苦耐劳,“过好日子”的愿望较强烈。虽然当时山上林权没到户,种啥都没劲,任其荒着;田里只种一季水稻,加上规模小,没钱赚。但为了增加收入,全村青壮年都丢下村里的山和田,外出打工、经商、奔钱程,就连捡破烂、收废品,只要能赚钱也不嫌弃。唯独严金友和大家的思路不一样。

1959年出生的严金友,因高考2分之差落榜,便决心立足家乡这片土地发家致富。从1980年开始,他在种好自己的承包田保吃饭的同时,不仅在屋后“羊子窠”试种茶叶、桔子、杉木、银杏,而且远赴外县外省贩卖冻鱼、鱼苗、笋干,还试养过蚯蚓、苍蝇、牛、羊,但都因信息滞后、缺乏技术、资金不足、主业不明等原因变成了“失败英雄”。

立足于当时农村的民情实际和严金友创业的经验教训及得出的启示,我写了《严金友为何屡战屡败》一稿。这篇新闻调查稿被2000年9日11日《福建日报》经济版头条刊登后,引起很大反响。首先是华桥乡党委、政府组织本乡的邮电、金融、农技、供销等部门,在严金友家开了一个排优解难的座谈会,帮严金友解决了安装电话,贷款和技术指导等问题。紧接着省政协、市、县领导、报社、电视台记者都陆续前来调研、采访。县里不少会议也把严金友家作为参观点,严金友一时成了“大名人”。

真正让严金友咬定主业,走上将荒山变青山,继而带动全村“青山变金山”的,是2002年4月的那一天。那天,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光泽县调研,特意到严金友家。在看了严金友的茶果山,听了严金友介绍后,习近平同志对严金友说,干农业搞种养风险不小,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又有把握的发展路子。你这个地方比较适合种茶,你就安心把这个茶产业做好。

听了习省长的话,茅塞顿开的严金友感动地举起茶杯说:“习省长谢谢您的指点!”习近平也举起茶杯说,从此以后你就不要屡战屡败了,我预祝你屡战屡胜!时任吴屯村党支部书记的龚伦启说:“吴屯村能把荒山都种上茶树、油茶树、果树和松杉树,严金友能成全村荒山变青山的带头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期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 山

我生长于农村,当过民办教师、生产队长、村干部、干了27年记者后调入县政协,深知那时农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认识规律,更懂农村要发展,缺的就是带头人。严金友正是将荒山变青山,继而变金山的带头人。因此,把严金友作为我关注的对象。

2002年5月起,严金友按照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专心做好茶产业。他先是关了养牛场,把茶园面积扩大至300亩,在驻村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引入优质茶叶品种,打造生态有机茶园,同时拜师钻研绿、红、黑、白茶的制作技艺,建茶叶加工厂,变原来卖茶青为卖茶叶,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但在严金友干得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因“出名”带来一些难以出口的烦恼。比如各级领导、部门、媒体接连不断的调研、采访,各类现场会,参观团,一批接一批的来,给严金友带来好政策、信息,有的还带来资金帮扶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懂行的人“乱支招”,搞得无所适从。为了防止“典型一阵风”刮到严金友身上,我及时采写了《严金友稳着点》稿件,在这篇新闻调查中提出:各级、各部门在“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同时,要多出“实招”,少出“花招”。严金友也要经得起“帮扶”的考验,靠天靠地关键要靠自己。既为严金友疲于应付解围,又为他重蹈覆辙提了醒。

这篇稿子在2002年1月14日的《福建日报》发表后不久,严金友特意跑到报道组感谢,说:“现在应酬少多了,可以专心做茶业了。”他说:“今年卖茶叶、卖猪、卖玉米等共得纯收入2万多元,比上年增加了1倍多,同时发给村上人种茶、采茶工资2万多元,还带动了本村元梓松、严步华、严梅香等20多户人种茶、种果。”严金友说:“目前才算开了个头,要带全村人发山财,自己就要担起‘龙头’的责任。大家有钱赚才是带好头,大家没钱赚就是带坏头。我不能带坏头,要带好头。”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时,茶园已扩大到600亩的严金友信心更足,他说:“要真正让大家认识到山地的生态、经济效益,就得把山当金山看,把耕地当种金子干,用手里实打实的收入,将外出的村民都吸引回村来一块干。”可是,就茶树上那几片嫩绿的叶子,怎能做出金子般诱人的效应来?

当靠经验、凭感觉的农业,提升到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时,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脱胎换骨的升华。从什么地种什么茶,什么茶施什么肥,到什么害用什么法防治,什么茶用什么设备加工,直到销售线上线下选择,都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所以“金映”产品能顺利通过国家质量品质认证,只600亩茶园的“金映”能年产茶5万公斤,年产值达1200万元,获南平市“龙头”企业称号。

金 山

乡村兴不兴,进村看三景:一看白天各家大门是否开着,田间山头是否忙着,二看晚上各户灯光是否亮着,鸡犬之声是否存在,三看常年路上是否车多,各家烟火是否鼎盛。2021年,习近平同志在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又一次指明了严金友“把茶产业做好”的方向。他首先把茶园面积扩大至1200亩;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又对茶厂进行生产加工工艺技术升级改造,茶叶加工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将公司产业链不断延伸至末端。

走入茶园,俯看是最适应本地的优质茶叶品种和茶园周围的彩虹路,平视是一盏盏生物防治和光电防治虫害的设施和山顶的观景亭,走入现代加工厂房,看到的是从杀青到茶干检验的整个生产、包装生产线。严金友说:“这些年之所以能信心满满地做茶,一是有习近平同志指路,二是有省市县三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技术壮胆,三是有各级和相关部门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严金友还引进了直播团队,对产品进行“线上+线下+现场”的销售模式。

现在,金映茶园入口处,由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打造的“三茶”融合中心,犹如小型乡村博物馆般耸立,步入馆内,可在书籍摆放处翻阅相关书籍,了解当地茶文化和茶知识;在手工体验区,可体验制茶的各种技艺;在品茗区可感受各种茶品的不同浓香与醇厚;在观景区,可通过摄像头的信息采集装置、视频等实时观察茶园的气候状况、土壤性质、病虫害预报和全方位观赏茶园景观。

山下有“三茶”展馆,山上有茶香步道,山顶有茶室和观景亭,采茶时节,游客还能体验采茶、做茶,到过这里的人都称这里,不仅是好茶的生产处,好玩的打卡处,还是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起源处。“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亲们重新认识自己脚下这一片土地,重回家乡,把家乡的山变成金山,把家乡的地变金土地。”作为2000年就加入党组织的一名党员,严金友想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目标,早在2016年,他就在吴屯村带头成立了非公党支部,目前党员已达62名。

严金友“屡败屡战”的精神和实践,在吴屯村乃至华桥乡已陆续传扬。一是全村外出的乡亲都陆续回村了,跟着严金友种茶、种果、种树,把所有荒山都变成了青山、“金山”。全村2000多户籍人口,常年在家的达1500多人,成为全县常住人口最多的村。二是村民利用家乡土地资源广开生财渠道,涌现了茶业、苗木、油茶、中药材和餐饮、旅游等7大产业。严金友茶园基地和“七彩吴屯”田园风光,常年都有外地游客来打卡,严金友生态茶园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年暑假接待了北京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的近30批大学生。

现在的吴屯村已由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稳定在50万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也达2.4万元。现在走进吴屯村,白天家家洋楼大门敞开,三餐饭菜飘香;晚上户户家灯条条路灯闪亮;常年各类车辆不断,喜事连连。一到傍晚,穿村而过的华桥溪被彩灯装扮的流动彩带般。溪边坐着的垂钓者也在那品尝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惬意。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