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漫天
水庄,那年杏花微雨
载轻寒,低鸣橹,十里杏花雨。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
周末的一个黄昏,去水庄看別人装修的房子。那时微雨,薄雾,小河对面一幢小楼前有一棵杏花,零星开着的几朵杏花,忽然唤醒了这个季节的美好。
沿着水路望去,曲折之间,房子错落有致,植物三三两两,唯水边的茶室最能领悟江南风范。每幢楼在水边的地盘就二十来米,茶室占去一半或三分之一,那么,想在水边喝茶观景,真是一份美美的享受。
但,这是限量版的,仅有的茶室,独占鳌头。也许,来水庄消费的人定是某个谦谦君子,除了腰缠万贯,还应该是内心高贵,不落凡尘。这样的乡村气息,而装饰却是豪华典雅,来消费的贵客,一定不惜重金求一泡好茶。因为,只有纤纤玉手加一泡好茶,才对得起这种幽雅环境,茶香与绿柳相映衬,互相彰显。这样,一泡好茶中的香韵,才能深刻于心,并在岁月的一角,吐露芳华。
“你不来,我不敢老去”。仿佛水一方等待的佳人,在垂帘之后,有殷殷的目光,望穿秋水。
画舫,或一方竹筏,皆是度人之器,而此时的江南,又有谁度我?
美景,美室,美人,在水一方。有红袖添香,有喑香留连。这种场景,可以幻化出宋朝街市的某处佳景,重现当时的悠闲与雅致。
在这里,水是安静的,静静的水,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仿佛照见了过去。曾经当镜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这里,心是安静的,一切嘈杂都被微雨淹没,都被流水带走,剩下的,是永恒的花季与不老的心。
青山绿水彩云间,不羡鸳鸯不羡仙。
在这样的仙境里生活,无我,无人,无尘世的喧嚣。在这样的时刻饮茶,物我两忘,也是一种好选择。
一碗午茶鏖醉北,半溪春水带愁东。试问春光还几许?少年人病已成翁。
哎,等个人,需要多少的春风秋雨,需要多少的风花雪月?此处徽雨,杏花,凭阑处,一丝闲情,一丝落寞。
这正是我想要的烟雨江南。
五夫,那一片盛世的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五夫不看荷,便白来了五夫。五夫的莲塘远近闻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我们是牵着秋风的衣襟走入五夫的。此时刚下了一场雨,气温略降,但江南盛夏暑气尚在,天气炎热。还好,有这十里莲塘,千亩荷花,旅途的躁热便随一阵清风,烟消云散了。
望田垅之间,碧水之上,红花绿叶叠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好一番花海风景。再细看,蜻蜓点水,又立于菡菡,凭添闲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红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此时莲蓬成型,莲子成熟,正是肥鲤抢夺的食物。不经意间,你会见到鱼跃而起,咬住莲蓬,戏夺莲子的情景,莲塘便生机勃勃了。这不禁让人想到梁元帝的《采莲赋》: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此行,没看见采莲女,却见到路边剥莲蓬的妇人,也有人售莲蓬,十元三支,或优惠价十元四支。偏于对莲花的厚爱,便掏钱买了四枝,回家插花瓶中,这是后话。
在塘边走动,会带动一阵风,而真正让莲塘生动的,是远处吹来的一阵风,让荷叶此起彼伏,成片的荷叶有了律动,如梵阿铃奏曲。不禁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妙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花再美,美不过美人,人永远是万物的主体。五代诗人尹鹗说:一番荷芰生池沼,临前风送馨香,昔年于此伴萧娘。吴文英叹: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白玉蟾赞: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恍似瑶池初宴里,万妃醉脸沁铅华。是啊,只要是有故事,风景中嵌入了佳人,便生哀情,秋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难怪有人叹,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
当然,也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莲喻廉,表明心志的。高占祥曾经写:一品清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莲与廉协音,便有莲出淤泥而不染,赞莲洁身自好。愚以为,能在莲池中悟道的,才是上品。客官且看朱熹写的《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看,还是朱老夫子更胜一筹。
吾乃凡夫俗子,看不到那么远,道只道眼前今日,想不到来年远方。“回首罗浮今在否,寂寞烟云翠拢。”
其实,《汉乐府》更淡泊: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曹墩,空气中弥漫着酽酽的茶香
闭户茶香浮雪屋,推窗山影落冰壶。
在曹墩喝茶是惬意的,远处青山碧,近处香漫芜。有一句话挺有意思的,即“茶不到星村不香”。这句,星村人常常挂在嘴边并引以自豪。而曹墩,则是茶香的源头。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崇建延泉随地皆产茶,惟武夷为最。崇境东南山谷,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可见,茶是不到曹墩不香。星村镇老码头曾是最大的出口集散码头,所有出口的武夷岩茶,都必须经过星村师傅焙火,再封条打码销往国外,所以星村人有底气。而星村的师傅不少来自曹墩,曹墩是出茶师之地。著名的茶企天驿古茗、瑞芳就在曹墩。
南宋后期,曹远生入闽,其后代曾到崇安当县令,定居于曹墩,开启了曹墩人做茶的历史,并延续了曹墩斗茶的习俗,茶师也一代代薪火相传。
武夷岩茶“兴于唐盛于宋”,后来还有“发展于明繁荣于清”估且不议。兴于唐,自然是陆羽的横空出世,写了《茶经》。盛于宋,自然是宋徽宗嗜茶如命,写了《大观茶论》。这两本茶书被奉为圭臬,传为至宝,为爱茶人之收藏。而唐朝起,武夷山就有斗茶的习俗。范仲淹曾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也有诗: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竟,今年斗品充官茶。可见,获奖的茶被官家收走,送进了皇宫,斗茶,一度促进了武夷岩的发展与繁荣。
目前武夷山流行的三款茶:水仙、肉桂、大红袍,曹墩就是以制作肉桂而出名的。1986年,应菇仔亲手采制的“武夷肉桂”获商务部举办的全国名特优农产品比赛茶叶类金奖。省农科院茶研所又引进了金观音(204)、金边奇兰、悦茗香(101)、丹桂等,曾一度名噪。央视四套的茶叶之路、江苏卫视的茶叶中国栏目曾报道花师傅的制茶技艺。之后,曹墩工艺更加精进,提香存韵,为提升武岩茶品质、武夷茶卖出好价钱奠定了基础。所以说,茶不到曹墩不香。
当然,曹墩是武夷茶的主产地之一。早些年,正岩茶还没有兴起之时,曹墩的九千亩茶园就举足轻重,水东渡、赤石渡、星村渡、城村渡、下梅渡合称为“六渡”,被外界称为“下府帮”。全村450户1600多人,就有茶企16家,260户做茶。到做茶高峰期,加上从江西浙江雇工,竞达3000人。曹墩有个茶厂叫三千茶厂,并不是曹墩有三千个茶厂,而是有个叫三千的茶厂,典故就出自于此。可见,曹墩自古以来一直是兴茶之地。
从扡理位置看,曹墩处半岩位置,所以曹墩的茶以半岩居多。但,并不意味着曹墩茶就无正岩,也有一部分山场在正岩区。曹墩一些茶厂的九龙窠肉桂就产自正岩。正岩也好,半岩也罢,关键是要有好师傅,好马还需有好鞍。最近,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带旅游线路的开发,我们在曹墩喝到的半岩茶,也是有香有韵,贵的精品一斤也售上万,不能不称赞曹墩师傅的手上功夫。
风行数十里,一路茶香漫。
返程路上,我们一边回味着曹墩茶的甘醇,一边浏览曹墩的如诗茶山,真是,过曹墩十里,尽茶垅青青。从高处回望,三仰峰远去,九曲溪逶迤,一层层茶垅像一圈圈绿波,于尘世间荡开……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