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康
2024年是郑成功诞辰400年,福建泉州、漳州、南安等地纪念活动风起云涌,各展风采,而南平市的纪念活动更为突出。8月28日晚,南平市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晋封延平王366周年开幕式与文艺晚会在延平南剑州大剧院举办。一场名为“成功启航,向海而兴”的大型文艺演出拉开了系列活动的序幕。随着舞台上的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史诗再现,两岸学者与青年阐释郑成功文化的精彩对话,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随后几天的活动,包括郑成功文化园奠基,郑成功电视片开机,参观郑成功纪念馆、茶洋古窑址工坊,夜游闽江以及漫步茫荡山、溪源峡谷等,令代表们浮想联翩,曾来过延平的代表对郑成功文化又有了新体验,没来过延平的代表则感受到郑成功这一人物在心目中鲜活起来。观演出、看景观、游闽江,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老会长张水源很是激动,又是一年郑成功,今年活动更成功。
南平市今年纪念郑成功400年诞辰,另有一个内容,就是纪念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66年,这一点其他地方不能比。郑成功历史研究已证明,延平是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郑成功“延平条陈”的诞生地、郑成功驱荷复台的策源地、郑成功延平王的晋封地。这“四个地”观点得到学术界普通认同。同时,在市政协文史委等单位支持下,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出版《延平与成功文化》一书,为纪念郑成功出版一部专著,这也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南平三日,阅尽千年,400年来,山水沧沧,与会代表感同身受。这次纪念郑成功系列活动十分隆重,井然有序,会务组精心安排与旅行社的规范接待,人们看到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的盛情与运作能力,也看到《延平与成功文化》作者张水源老会长忙前忙后的身影。他年届古稀,却健步如飞,热情洋溢,时而在报到处迎接各路客宾,时而向熟悉的参会好友介绍日程,会之前参与了整个纪念活动的策划,会之中与相熟的两岸学者深入交流,会之后还陪同外省客人前往武夷山游览。
张水源是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的创始会长,现为研究会荣誉会长。为迎接这次郑成功诞辰,丰富纪念内容,扩大研究会的影响,他从去年底就开始筹划,要撰写一本值得纪念400年的书,最后定名为《延平与成功文化》。今年上半年,他闭门不出,奋笔疾书,翻出有关的个人收藏,对照自己原著原文,不断寻找有关新资料,并征求同行建议,反复修改编审,终于赶在会前完稿出版。
当代表们拿到了这部书,书名《延平与成功文化》,正是这次“成功启航,向海而兴”主题的升华与凝练,此书又专为这次活动而撰写,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可读性。全书装帧精美,全彩印,20多万字,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许多人参观时带上这本书,一边看一边与景观对照,加深了对延平王郑成功的印象。
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年闽台书画摄影展与新书首发仪式一并举办,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新书首发式与闽台书画摄影展,一个主题,即纪念郑成功,一个目标,即弘扬郑成功文化。两岸专家、社团代表、郑氏宗亲与闽台青年济济一堂,看了一遍书画摄影展,列队上台接受赠书,又回到展厅继续看。部分代表是各地郑成功文化活动的常客,也多次参加延平的主题活动,却依然为之感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印迹的双溪楼,坐落在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而《延平与成功文化》以延平千百年的山水系来佐证400年来的郑成功,山有情,水有源,书有缘,两岸认同郑成功文化的根在此,源头在此。
《延平与成功文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特色有内涵,达到了研究郑成功的一个新境界。该书并非纯粹的学术著作,却有诸多明确的学术观点;并非皇皇巨著,却十分耐读耐看耐人寻味;并非完全以郑成功历史为题,却始终不离郑成功文化的范畴;并非只写南平与延平,而是从福建省写到两岸文化交融;并非只写历史与过往,许多内容有着一种新时代的意蕴。熟悉张水源的同志阅后感喟,此书他最有资格写,多年的潜心之著,用情之专,亲历之多,功力之深,因缘际会,水到渠成,自然能写出这样一本好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全书仅三个章节,简明扼要,却是张水源20多年来心血的凝结。第一部分《启航延平》共10篇文章,历数“郑成功伟业从延平开始”的历史,诸多观点浸透了他自研究郑成功以来独立思考与史料辨证。这一部分是他多年来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其以翔实的郑成功最初军政生涯及“延平条陈”“北郑成才”的具体史料,梳理与阐述了郑成功与延平历史的渊源与不解之缘。其中郑成功的海权战略、大洲练兵、忠孝节义等论述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内容不虚构,观点经得起推敲,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张水源研究郑成功20年,前10年在职,全力以赴;后10年退休后,余热不减。书的第二部分《融合两岸》,概括了延平纪念郑成功活动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推动与贡献。如2022年,他策划研究会请南平市台港澳办与延平区政府主办,文旅局、武夷文化研究院等9家单位承办协办,并与台湾郑成功文化总会等5个单位联线,举办海峡两岸纪念延平王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活动,开幕仪式、公祭大典、闽台青年联谊、书画作品展等活动,皆隆重热烈,影响深远。
第三部分《廿载春秋》,只有两篇文章,为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重要的史料档案。有20年的工作综述,有成功文化的创建纪实。加之附录“历史名人咏郑成功”,收录了19位清代以来名人对郑的评价。这些内容似是工作的总结与摘要,但都很珍贵。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社团组织,如何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高等级的学术团体,获评全国先进社科组织。在学术研究、文化活动、海峡交流、保护文物诸方面年年进步,成就斐然,他们打造出了具有南平特色的郑成功文化品牌。
从《遇上延平,迈向成功》这一章节,读者可清晰地看到研究会的大事记和张水源20年来的工作轨迹。“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两岸相融、打造文旅品牌”风雨兼程,他们先后组织编写图书和论文集10本,共200多万字,是两岸出版郑成功研究成果最多的社团。还举办了12次郑成功学术研讨会。每次活动精心策划,会议隆重高端,如2012年承办福建省社科联学术年会,2018年承办了高规格成功文化论坛。连续参加福建郑成功各类论坛,提供了50多篇论文。这些活动中,张水源著书立说、学术宣讲,皆首当其冲,当仁不让。
凡与张水源见面交流,都感其不凡。他曾任基层党委书记、延平文旅局长、人大代表,还兼职不少民间组织的顾问,他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自创建郑成功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以来,组织活动、集结队伍、编辑书刊、工作不断创新。不仅本土有反响,还连续多年组团赴台,其“两岸一家亲”交流、两岸共同学术研讨、郑成功神像闽台互游等活动,大大扩展了郑成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与传播郑成功,是张水源的毕生追求,多少天冥思苦想,多少次遍访名家,关注成功文化讯息,寻访成功文化遗址,以求完整准确地研究郑成功。前不久又收到了几家媒体专访的要求。他先后被聘为泉州郑成功研究会顾问、省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国际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2023年被武夷文化研究院评为“武夷文化研究30年突出贡献者”。还因传播郑成功文化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工作先进个人。
让人感动的是,张水源的几位至亲也是郑成功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从最初的帮忙到成为工作的干将。如其弟张水榕为资深电视人,酷爱摄影,每次活动都忙前忙后,为郑成功文化留下影像资料。老伴崔鲁平也曾任过副秘书长,参与具体事务,任劳任怨。他们不计名利,出钱出力,以弘扬郑成功文化为己任。《延平与成功文化》第三部分工作纪实中,也可见张水源与他的亲友作为文化志愿者,为延平郑成功文化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想起我们在京相识,因郑成功结为知己,他送我专著及郑成功研究刊物,引我走向郑成功研究之路。北京一同参观台湾会馆和明清福建人物旧居遗址,寻访郑成功的历史,不论图片与文字,仔细观看拍照与交流。近年他写的新的文章,皆发表于此。2021年以来,应他和研究会邀请,我四次撰文,参加了泉州、南安和永安学术研讨会,文中的一些观点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
五年后,我也成了郑成功的研究者。凡到书店购书和看博物馆,十分关注郑成功文史。今年5月,在河北涿州中图网全国图书交易会淘书,发现梁二平著《败于海上》一书,其中一章专门写郑成功驱荷复台,书中论其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海战中战胜外敌收复国土的事件”。阅后当即购买,如获至宝。感觉此书有谱,正好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以郑成功海洋文化为题,邀我以文赴会,经研究思考,我撰写出《千年镜鉴:为何总是败在海上——简述郑成功海洋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就向海而兴、海洋强国主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这次活动期间,在郑成功纪念馆内,我发现张水源在厦门高校举办成功文化讲座的照片,那时多年轻啊。几年前参观北京的台湾历史文化陈列,看到两幅他参加两岸重大文化交流的合影。《延平与成功文化》一书也有很多张水源参加海峡两岸纪念郑成功时的照片。当年正是青春时,今朝仍然神采奕奕。岁月年轮,历史不断苍老,文化永远年轻。如今,南平市已是郑成功文化研究的战略高地及两岸联合举办纪念活动的聚集地,对此,延平与张水源功不可没,善莫大焉。
弹指一挥间,成功文化已成为福建历史文化的主流,成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理念与信仰,成为海内外明清学者研究的重大主题,也成为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南平市延平区也成为了郑成功文化研究者一个目的地。对此,张水源不用多说,他的书会告诉你。近日,延平壹叁读书会王功松邀我联线参加水源新书分享,又看到《闽北日报》刊发水源会长专访,标题《在延平,读懂郑成功》。观线上阅读直播和报纸此篇文章,感觉都很精彩。今后应多翻阅《延平与成功文化》,因为能从中读懂郑成功,读懂延平,也能读懂张水源。
责任编辑:黄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