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3/24
分享

从延平启航的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

                                                         吴邦才

闽北历史上出了两位民族英雄。一位是铁丞相李纲,另一位是本文论述的延平王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平国公郑芝龙的长子。因蒙明隆武帝封忠孝伯,赐国姓“朱”,名“延平”,世称“国姓爷”。后又蒙明永历帝封延平王,又称“郑延平”。郑成功受命于明朝危亡之时,领兵抗清,匡扶明室,但终因大势已去,壮志难酬。后转东南,跨海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被列强侵占的台湾岛,成为千古民族英雄。沈葆桢赞颂郑成功:“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康熙帝不避郑成功抗清保明之嫌,特别称赞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

2024 年是郑成功诞辰 400 周年。对这位民族英雄诞辰最好的纪念就是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一、延平启航

郑成功与延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延平是郑成功“延平条陈”诞生地。明隆武元年(1645),郑成功任御营中军都督,持尚方宝剑,首次领兵随隆武帝亲征,北上抗清,驱师延平。延平地势险要,自古有“铜延平、铁邵武”之说。隆武帝驻跸延平,以延平府署为行宫,以西山(今剑津中学)为御营,使延平成为南明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隆武二年 (1646)三月,面对强敌压境、国力衰弱的危急形势,郑成功审时度势,向隆武帝进献了“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攻守方略。隆武帝以为奇策,大加赞赏。这被后世人称为“延平条陈”。

延平是郑成功军事生涯起点地。郑成功担任御营中军都督,驻扎延平,其主要职责是皇宫安保和城域防卫,也曾数次临危受命,领兵奔赴前线抗击清兵。隆武二年(1646)四月,清兵大举进攻邵武西部关隘。郑成功奉命领兵前往阻击,通过激战打退了清兵的进攻,首战告捷。同年五月,清兵又进攻武夷山分水关,郑成功领兵驰援、防扼固守。六月,浦城仙霞关守军哗变,隆武帝急令郑成功率兵戡乱镇守。郑成功驻师延平 8 个月,虽是初次掌兵,但有勇有谋,经历了实战磨炼,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延平是郑成功水师海战策源地。郑成功在驻守延平期间,注重扩军演武,实施“拣将进取,航船合攻”战略,招募了一批习水性的军士,扩充战船,在土目洲和大洲岛上设立练兵营,创建了南明水师,以图通过水路北上抗清。后来,尽管北上无望,但这支水师却成为转战东南沿海的主力军,尤其是在跨海夺岛的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打败荷兰侵略军、收复台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许可以说:这是一支中国最早的海军,而且是一支打胜仗的海军。

延平是郑成功“延平郡王”封号地。隆武二年(1646),清军攻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同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建立又一个南明政权。郑成功闻讯立即在厦门起兵,改奉南明永历年号为正朔,自号召讨大将军,以东南沿海为基地展开与清军的较量。永历帝为表明对郑成功的重视,先后赐封郑成功为延平公、延平郡王。永历帝还曾加封郑成功为潮王(相当于亲王),但郑成功坚持不受,只接受“延平郡王”。足见其对延平情有独钟,也显示其不忘初心,坚守延平出征时的诺言。

郑成功从延平出征,在延平献策,以延平封王,与延平结下不解之缘。直至其后世沿袭延平王封号,使成功文化从延平扬帆启航,驶向世界。

二、爱国主义精神永存

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爱国精神、英勇精神、开拓精神。

1. 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郑成功少年时就读于南安县学,立下报国之志。后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师从江浙名儒钱谦益。目睹国家衰落、外敌入侵的严峻形势,在名师的指导下,更增强了为国捐躯的使命感。因此,当清军南下攻占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遇害,弘光政权灭亡之时,郑成功毅然弃笔投戎,走上抗清复国的疆场。郑成功面临敌众我寡的局面,却毫不畏惧,顽强斗争。尤其是,当他的父亲郑芝龙在清廷委以闽粤总督的诱惑下叛明降清时,郑成功旗帜鲜明地与父亲划界限,义无反顾地继续高举抗清复明大旗,生命不息,抗争不止。

2. 驱荷复台的英勇精神。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荷兰派遣军以贸易为名,驾舰携炮进驻吕宋岛、香山澳。天启元年(1621),荷军乘明军不备,以武力侵占台湾,后又以此为据点,经常侵犯中国东南沿海,长达数十年。

永历十三年(1659),郑成功率十万大军攻打南京受挫,郑军元气大伤。郑成功有感于清廷统治稳固难以撼动,而郑军困守厦门孤岛,兵源不足、粮草匮乏、难以为继,于是决策东取台湾,收复国土,开辟更广阔的根据地,以图进取。然而,荷军坚船利炮,在岛上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攻取台湾难度极大。但是,面对强敌,郑成功英勇无畏,于永历十五年(1661)亲率两万多名将士,数百艘战船,冒着暴风骤雨,横渡台湾海峡。为了踏勘地形,摸清敌情,郑成功冒率部着生命危险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尔后利用潮汛,攻敌不备,成功登陆。此后在岛上展开殊死搏斗。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激战,终于迫使荷兰侵占军放下武器投降,撤离台湾回国。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海战抗击西方列强取得的重大胜利。

3. 通洋裕国的开拓精神。郑成功在“延平条陈”中提出了“通洋裕国”的方略。提出“通洋裕国”的初衷是想通过发展海上贸易,以商养战,抗清复明。但其实质是转变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尤其是破除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推动对外开放。“通洋裕国”思想展示其领先于所处时代的远见和智慧。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大力推进“通洋裕国”之策,使台湾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战后经济,促进繁荣发展。郑成功的开放理念、开拓精神为后人以至当代都提供借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