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3/24
分享

徽州风物

                                                              王   云

清溪清我心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谪仙人《清溪吟》诗中所描述的优美风景画面在歙县雄村旁的渐江已完美呈现。

歙县古属徽州,所到之处皆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可见文风鼎盛,自明清时素有“东南邹鲁”之说,重视教育已蔚然成风。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雄村因走出的清代名宦曹文植、曹振镛父子尚书,故有“宰相故里”之誉。《竹山书院记》有载:缘溪之曲,筑平堤,艺佳树,苍翠无际,隐隐如画图。

人生旅途到过很多地方,看很多的风景,存美好故事。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钟情的风景,走过四季让人一想再想。那里的景物或许曾经走过、看过,可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野,事隔经年总会让人不由想念,如同一本好书,想一读再读。它或许是名山古刹,或许是飞瀑流泉,或许是一涧清溪里一丛清香的菖蒲。

雄村,无论是竹山书院还是村里村外,是一个让人想一去再去的的地方。雄村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睿智的长者,静静地看着世间轮番上演的烟火故事。当你静静地走进雄村,看到古老的竹山书院,看着东流静默的渐江碧水,以及八百年来村偎依着江,江陪伴着村的一切,如同和古老的雄村做了一次无言的对话。此时,冬日暖阳照耀着一江碧水波光粼粼,江水恒古不息,亦如这光阴流年。

冬日游人稀少,景区里观景反倒是清闲自在。冬日的雄村没有桃红柳绿,少了一份盎然生意,然,草木萧瑟却有国人文化审美之留白意蕴。步入景区小径,两旁高大的樟树三三两两错落有致分列在路的两旁,虽是寒冬,仍枝叶繁茂香樟清幽,想来春日时分,除了坝上好看的桃花,这香樟树花自是怡人的。迎面而来的一座巍峨的牌坊即大中丞功名牌坊,望着高大的牌坊,可以想象雄村曾经的尊荣显赫。

漫步小径来到竹山书院的院墙外,远远望去院内飞檐斗拱,虽已百年沧桑仍是气宇不凡。透过扇形花窗,可窥园内修竹一丛,桂木成林,一只橘色的胖猫咪蹲在墙角,悄眯眯地打量着来人。书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是徽州书院的代表,培养了诸多人才,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系清代村中曹氏族人讲学之所,当时具有教化之责。

书院建立在风景如画的桃花坝上,阳春三月,沿江堤坝上桃花盛开,桃红柳绿,游人如织。不知道是来了多次的缘故还是前世的我是否来过,走进书院似曾相识,伫立在高大的堂前正厅,一边感受庄重肃穆的氛围,一边在内心感受一份宁静平和。左边是启蒙馆,右边通往清旷轩、桂花圃、眺帆轩、百花头上楼和文昌阁。这些建筑均具有徽州建筑的特点,亭台错落间清雅不俗。梦回千转,这里的景物估计是梦里见过的,为何这般眼热,其实不必管他前世今生,此生得见已是有幸之至了。

去往清旷轩的回廊外有一丛被雨点打了经年的芭蕉和修竹,天气晴好时,和风轻拂,竹影摇曳。清旷轩也称桂花厅,厅外花圃有桂花树林,故称桂花圃。据说,园中种植了59棵桂树,意为雄村曹氏曾有59位中了进士和举人,其族规曾规定,凡考中进士或举人者可种植桂树一棵,以示褒扬。“桂”与“贵”同音,在中国是有着“蟾宫折桂”之寓意,期望着好兆头。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这里便是桂香十里了,到时再去一趟雄村吧,徜徉在桂香的海里,拥抱芬芳四溢的桂香,去书院探寻那穿越百年的书香,探寻徽州的那缕文脉。

诚如前文所叙,徽州自古崇文重教,故对文曲星亦是十分恭敬。徽州大地上,至今很多地方保留了文昌塔、文昌阁的古老建筑,或高大、或精致,无论任何样式,建造此类建筑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尊崇文化的外在表现。在桂树的掩映中,桂花圃里有一座高大的文昌阁。此文昌阁分为两层,楼上供奉文昌星,楼下供奉关公,周仓、关平护卫左右。文科祈愿文曲星,武科祈愿关帝,保佑考取功名的美好愿望。

在徽州类似的书院以及古老的村落、祠堂等古建筑不胜枚举,除去雄村春日桃花坝上的灼灼桃花,任何季节,无论晴雨晨昏,雄村是有其独到的气质的,一份浓浓的书卷香气,清溪清我心,亦是书香清我心也。

“缘”来松萝茶更香

古徽州人杰地灵,悠悠新安江水哺育了古老的徽州文化,滋养出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舌尖味蕾的徽州美食、万千气象的新安画派、博大精深的新安医学等,还有和老百姓离不开的日常饮品,茶。

皖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灵秀之地出香茗,山高林密,神奇的北纬30度是优质生产茶叶的黄金地带,中国大致有60多种茶叶分布在这黄金产茶带上,古老的徽州就有了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顶谷大方等各式好茶,茶汤风味各有不同。特别是祁门红茶,更是有“镶着金边的女王”之美誉。今日暂不说那已誉满天下的名茶,姑且来看看自古素有“状元县”之称的休宁县,在这人杰地灵的一方水土,可是孕育了一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茶——松萝茶。

松萝茶出自休宁城北约9公里的海阳镇柳州村海拔882米的松萝山。这里山势险峻,景色秀丽,子峰有金佛山、悬仓顶、高梁山、正殿里等,群峰叠翠竞秀绵延。海阳曾有八景,其中“松萝雪霁”正缘于此。

“从来佳茗似佳人”,松萝茶也不例外,自古亦是文人雅士雅集会客时会客待客的佳物,席间更是留下众多的名言佳句。“一壶香茗泡松萝”是清代著名书画大师郑板桥对“色如翡翠,香如兰蕊”的松萝茶喜爱赞誉。明代程敏政有诗为赞:“双峡中分一径通,宝坊遥隔片云东。四时山色涵空翠,万折泉声泻断虹。清爱竹利穿冻雪,静闻松子落香风。登高两屐吾方健,携手无因得赞公。”

松萝茶有炒青“鼻祖”之称谓,但现代很多人未必知道松萝茶。绿茶在制茶初期有个程序叫“杀青”,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之说,松萝茶就是采用炒青的方式来“杀青”的。

相传,明朝初年,松萝山云雾缭绕孕育着芳香茶草,皖南多雨春来采茶,制茶多有不便,松萝山让福寺的大方和尚,在此修心禅悟,他和徒弟采回的满筐茶草,闻之芳香馥郁,可是天气连日阴雨,如此好茶草,思忖着可否快速将茶草收干还能保存茶草的香气。大方和尚通过几多辛勤尝试,采用手工翻炒来杀青茶叶中的水份,缘此,松萝茶问世。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茶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松萝山碑记》也记述了“名僧大方,岁岁辛劳,精心焙制”如何制作松萝茶。

笔者亦是爱茶之人,三年前初闻休宁有好茶,名为“松萝”,心想这好听的名字,定是灵秀的,已有“未见松萝面,已闻松萝香”之感,但却无缘一见。有人曾说过:“所有的遇见,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花开花落,时光如白驹过隙,忽而已至中年,对此已释然,因为,缘到了,一切自有答案。

甲辰年春,幸逢松萝茶盛大开园,一款如我心中所想象的模样的香茗,如同山间精致美好的精灵,带着松萝山的朝云暮雨,饱含了徽州山水天地间的精华,翩然来到我的面前。此时她静静地在青花瓷盖碗里舒展着筋骨,释放着独属松萝茶的妩媚旖旎,观之色如绿筠,闻之香若兰蕙,品之味若甘露,抿一口回甘持久。此时此刻与友人在黄山松萝茶博览园遇见松萝茶,了解松萝茶的前生今世,如此的遇见何尝不是一种缘。

明代熊明遇《罗界茶疏》中说,松萝茶区别于其它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即色绿、香高、味醇。有顺口溜赞:“头泡香、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五泡六泡香浓浓,七泡还能味不差”。

松萝茶不仅色味俱佳,还有药用价值。据古医书中有记载,松萝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积,解油腻,消火,下气等疗效。相传,清乾隆年间时期王椷《秋灯丛话》 载:“北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黄岐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已有十余年矣。医者曰,病将作,凡医不能治也。候其归,尾之北上,居为奇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医爽然曰:此毒唯松萝可解。怅然而归。”由此得知,松萝茶可解肥腻厚重之味。

博览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松萝茶远洋记的往事。瑞典在1984年的一次民间考古中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1号”残骸,通过十年发掘,打捞到瓷器等400余件物品,其中就有松萝茶,取来冲泡竟有余香,这可是在海底沉睡了有百年之久了啊。沉入海底百年,缘来自然面世。

松萝山上松萝茶,一款好茶和采摘制作均有讲究。松萝茶在得到世人的喜爱后,市面上开始良莠不分。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生产加工的“王光熙”牌松萝只采摘松萝山谷雨前的松萝茶来制作。王光熙,是王光熙松萝茶叶集团创始人,也是松萝茶非遗技艺传承人,王老以人格做背书,担保茶品的正宗、正品、正源。整洁有序的松萝茶博览园,详细介绍了松萝茶的发展历程,在一方企业文化的展牌上清晰的表明了王光熙松萝茶人干事创业的守正精神,在此也了解到王光熙牌松萝茶艰辛的创业史,由此也看见了王老秉承“一生只做一壶茶”的拳拳初心。

暮春,和两位友人相约又去了一趟松萝山。虽是暮春,市区天气突然热起来,中午室外温度高达30度,但车开到乡村公路进山之后,清凉之感油然而生。来到山脚下但闻溪水潺潺,林深鸟鸣,山花虽谢了春红,周遭氤氲着草木的清香。我们一路攀登来到典型的高山茶园,此时节谷雨前采松萝茶已经结束,漫山的青青茶园进入修养阶段,为下一轮好茶积蓄能量。好茶有好水,欢快的一涧溪水哗哗作响,下的山来,我们将准备好的水桶汲水,因爬山下山已经是口渴难耐,我捧起喝了一口,真的是甜的,喝过后口有回甘,如此好水滋润着漫山的松萝茶。汲取回来的溪水,煮来泡茶,滋味更是不同,茶香里自带山野的清风和溪水的甘甜。

古时松萝茶因为名僧大方,岁岁辛劳,精心焙制出“炒青”制茶的做法,机缘巧合的来到世人面前,当今松萝茶又因爱茶懂茶的王老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创立的这一壶好茶。其实世间的种种美好绽放,何尝不是背后默默的努力付出,缘来自然水到渠成。如今,华丽丽的和曾经慕名已久,茶香四溢的松萝香茗撞了个幸福的满怀,可谓是“缘”来茶更香了。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