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达
遍访名山大川,走过千山万水,有一个地方,真得一来。
不说别的,只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世传有仙有龙的神奇之地,能不心驰神往?
这里正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出发地——延平。
延平建县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时称南平,寓意“南疆平定”。延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扼八闽之襟喉,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
境内地力肥沃,王台镇安槽下杉木林创下单位积材世界纪录,国务院授予“绿色金库”称号,习近平总书记曾于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视察这里。延平古八景:九峰月朗、猿洞秋风、三寺云深、龙津春浪、梅山朝旭、黯淡洪涛、衍麓晴霞、中岩瀑布,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香港作家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有位创始《九阴真经》的绝世高手黄裳,即为延平人,北宋神宗年间高中状元。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道统相继,承洛学、开闽学,为这里赢得了“理学名邦”的殊荣。
这里的仙山名副其实,古名“衍仙山”,峡谷岩壁巍然屹立一尊高约15米浑然天成的石佛,故又名“石佛山”。山距城北5公里,传说晋代延平人衍客在此结伴炼丹成仙。另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曾“炼丹往来衍仙山、玉华洞,自称九江道人,丹成上升。”明代延平知府廖纪题延平八景中《衍麓晴霞》诗曰:“仙子何去往,丹灶衍山前,天开云锦烂,疑似紫炉烟。”宋知南剑州(今延平)的陈宓书有摩崖石刻,盛赞清泉、白石、云崖、烛峰诸景,可与庐山、武夷、天台、雁荡媲美。旁有石佛莲花院遗址。溪涧侧有一佛光洞。石佛岩侧有一小鹫峰,状如鹫鸟,宋代诗人曾子方有诗赞曰:“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衍仙山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林茂竹丰、鸟语花香,霞光绚丽、涧水潺潺,属于原始次生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徜徉其中,融于山水草木间,令人心旷神怡,忘却凡尘,流连忘返。石佛山穿路而上,通过“坎坎出黄金”的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可达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出衍仙山往东约3公里,便到了“黯淡洪涛”的古景点。用这里出产的南剑石制成的砚台,色如铁,声如铜,润如玉,善凝墨,北宋苏东坡曾命名为“凤咮砚”,并作《凤咮砚铭》,被誉为“龙尾”珍品。
出了“仙山”,再看“龙津”。
走进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莫过于“双剑化龙”的市标了。双剑化龙的传说,穿越时空、亘古亘今,那般神秘、那般深邃。
而那究竟又是怎样的两把剑?又何以在此化龙而出?
那是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的“豫章古郡”“龙光射牛斗之墟”,传说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中的干将、莫邪雄雌二剑(有说为龙泉、太阿双剑)。
典出一千多年前的《晋书·张华传》。相传西晋初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冲霄。西汉谋臣张良的第16世孙、西晋大臣张华心知其异,邀请天文学家雷焕卜知:紫气源于豫章丰城,乃宝剑之精。于是张华为雷焕补得丰城县令一职。雷焕到任后,在监狱地基下掘得一石函,光气非凡,内存双剑。雷焕即送其中一剑给张华,而自留一支。张华收到后详观剑文,乃干将剑,于是致书雷焕询问莫邪剑,并说天生神物,双剑终当复合。后来,张华在赵王司马伦政变中惨遭杀害,干将剑下落不明。而雷焕死后,将莫邪剑传给其子雷华。雷华任建安郡从事,行经延平津,腰间佩剑忽然跃出掉进河里。雷华请人入水寻剑,入水者不见宝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盘绕水底,转瞬间,光彩照水,波涛汹涌。时人以为这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
双剑化龙处由此被后人称为“双剑潭”。延平也就有了“剑津”“剑浦”“镡川”“龙津”之称。坐落在双剑潭西山之上,现为剑津中学,校内留有“龙涎亭”遗址,传说是双剑化龙时在此处留下了一滴龙涎。
剑在古代被称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传世宝剑经过千锤百炼,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寒光凛凛、剑气冲霄。文韬武略,立身立国,行仁仗义,古往今来,文人武士,对剑都情有独钟。多少青春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总想仗剑走天涯。“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剑被国人赋予了高尚、豪迈和刚强等精神气质。
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秘、强大和吉祥的象征。《易经》首卦“乾”卦开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以“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释之,指引人们秉持龙的精神,自强不息,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剑胆琴心、龙马精神。龙与剑之间,贯通着元亨利贞的品格,契合着刚健进取的精神。
那么,出自千里之外的干将、莫邪双剑,为何择此潭渊化作双龙?
从地理上看,这里正是位于闽江流域的起始点,上游建溪、沙溪两条支流汇合于此,恰如两条巨龙奔腾而来。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作《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当朝阳升起,站在闽江第一楼的双溪楼上,眺望双江合流处,阳光照耀,波光粼粼,氤氲生辉。距双溪楼往南约两百米,立有一块临摹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的石碑。在这里凝望双剑化龙市标的剑尖,恰托举着一轮璀璨夺目的太阳,金光闪闪、摄人心魄。而在双剑化龙处前方,常有跨江彩虹飞跃南北,恍若跃江飞龙,气贯长虹。
每至汛期,双剑潭一带波涛汹涌,浊浪排空,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在此蕴蓄盘旋。
福建简称“闽”,多地崇蛇。延平樟湖镇建有蛇王庙,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办蛇文化节。“闽”字隐喻蛇在门内为虫,纵身跃出门外则飞黄腾达,因而福建人崇尚“爱拼才会赢”,不惜漂洋过海、闯荡天下。
双剑潭往北溯建溪而上约500米处,古称小水门,多年来的全国龙舟赛总决赛在这里举行,百舸争流、力争上游。走过小水门,是否寓意着蛟龙行将腾飞呢?
小水门一带属梅山街道,延平古八景之一的“梅山朝旭”就在这儿。梅山坡有一条超骧路、一个超骧社区,是为了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冯超骧而命名的。冯超骧烈士祖籍福建侯官(今福州),在延平出生,现仍留存冯超骧故居遗址。走在超骧路,常常会令人想起同为侯官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那壮怀激烈的联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闽江起点两岸,东有鲤鱼山、南为九峰山,巍然耸立着明代所建东、西两塔,均为七层八角实心石塔。建溪、沙溪合流汇入闽江,形似“人”字,两岸矗立双塔,便构成了“火”字。
双剑潭顺闽江而下10公里,有座大洲岛,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岛上操练水师,据此抗清复台,后受封延平郡王。市区通往高铁站的“成功大桥”横跨闽江,蔚为壮观。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大文豪郭沫若先生1962年到访南平,诗赞:“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山川忆今昔,水火济刚柔。”“信国曾开府,黄巢此筑营。昔传双剑合,今见万家荣。”
造化钟神秀,乾元资万物。科学现已证实了量子、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浩瀚江天、人文山水和独特的你,天地间或许有那么一处天人感应的时空隧道,或触景生情、激扬文字,或达天弘毅、壮心不已,或迸发潜能、执坚披锐,精彩人生由此豪迈。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青溟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延平,翻山赴海,风雨兼程,等风等雨也等你。2025年正是农历蛇年。来这里潜心感悟龙津与仙山胜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与收获。
责任编辑:陈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