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夷》的头像

《武夷》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3/24
分享

后畲周氏宗祠文化溯源

                                                       周    钟

清乾隆年间,理学鼻祖周敦颐第廿四代孙周普怀迁居建阳后畲村。时逢康乾盛世,世称“白银帝国”时期,武夷岩茶是国家大宗量出口商品。南下茶道(武夷山——闽南——广州——东南亚各国)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周普怀发现无数客商都在后畲村歇脚借宿,究其因是后畲村边临三县,地处大山脚下,来客经翻山越岭落入平地需要歇脚,后畲距武夷山赤石货源地刚好一天里程,往返客商均需歇脚待来日再翻山越岭。周普怀抓住天时地利的机会,带领周氏族民大力开发服务业,开商铺、旅店、戏台,自排自演采茶灯舞、梨园戏、傀儡戏。周普怀筑巢引凤的策略,使后畲村滞留了大量客商,松溪、政和、浦城、水吉等地产茶户在此集结。周氏族民不仅给予客商优质的服务,还做起茶贸的中介人,保证了客商与产茶户之间的信用度,得以安全公正的交易。后畲村成了茶叶贸易的集散地之一,成了南下古茶道的一所驿站。服务与中介的两招使周氏族民赚得盆满钵满,两头吃两方满意。自此后畲村成为周边区域的贸易中心,经济日益繁荣。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周普怀开始大搞文化建设。他把三个儿子周铉鼎、周铉旺、周铉福分为“三房”(孟、仲、季三房),每房办一所“初学堂”,强制各房孩子都得入学读书,各房“初学堂”由有太学生资格者担任老师,学费全免;成绩及格学生送入祠堂办的“中学堂”就读;“中学堂”成绩优秀者选送知名“书院”深造,学费、生活费由周氏家祠支付。其结果使全村百姓人人懂文识字,培养了从太学生至进士功名者107人,不少人成为政府官员或知名人士。

其中清朝官员有:清正五品奉政大夫周在邦,正四品中宪大夫周学智,钦封五品同知周维新,五品候选盐大使周允精,两浙监大使周世珍、余杭知府周世昌。民国时期官员或知名人士有: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福建教育司司长周世琪,福建省政府参议周世璐,清拔贡、留日法学士财政部主事科长周林,少将军衔、多地军政省厅官员周一鹏,中将军衔、多地军政省厅官员周一鹗,中校军衔、省厅官员周一凯,驻日大使秘书周一夔,黄埔军校毕业、上校军衔、省厅官员周英,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周文劭,美国布鲁克林工学院航空博士周文愈,美国加州大学数学博士周文迈,美国多所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周文吉,省厅以下科局级公职人员更是多得不可胜数。

周普怀最绝一招是以祠堂为中心,以家谱为纲领,以老祖宗的理学理念为指导,订立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周氏族民。通过“祭田制”“书丁制”“族长制”“字派辈份制”“族规”“族禁”“族训”等,将理学伦理常纲输入其中,对族民产生教化功能。“忠”“孝”“节”“祀”“义”名份,深入民心,为修身养性,齐家,敦本,和亲之道。为此,“职业当勤”“持家节俭”“尊长爱幼”“尊师重教”“济贫救灾”,成为族民道德修养,社会担当的行为准则。故而出现了长幼有序,自尊自爱,彬彬有礼的气象。高素质人群使后畲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俨然一个“画地为牢”的周公礼治小社会,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后畲周氏宗祠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一段话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畲周氏宗祠文化把理学融入到每条规章制度中,造就以理学伦理的人生道德修养,对社会责任担当为己任的高素质族民,给社会带来长治久安。为此,我们要积极弘扬后畲周氏宗祠文化,提倡理学精神,竖起“理学渊源”的大旗,增进海外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祖地文化纽带凝聚侨心,唤起海外游子归心祖国。唤起周氏族民学习老祖宗周敦颐的智慧和品德,以他的精神为榜样打造人生,为国为民服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后畲村备受关注,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古村落。崇雒乡政府、后畲村领导积极宣传弘扬周敦颐理学文化、后畲周氏宗祠文化,致力于将后畲打造成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中国传统村落,将古廊桥、古牌坊、古井、古街全面装修美化。斥巨资把部分古民居修缮,修旧如旧,配上写字台,摆上茶具,让游客体验诗情画意,写写字、饮饮茶,美美地睡上一觉,穿越时空来到古老的“故乡”,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黄文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