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路
通往老宅的路
是一根六十五公里长的绳索
于我,并不是捆缚
是放逐,是牵引
也是皈依
大小十几座桥梁
打成了绳索上的结
纵横几十个岔路口
是分蘖,是背离
也是坚守
时间一直停在那里多好
我还推着铁圈在童年奔跑
起始处,绳索粗糙而坚韧,一头
拴着落日,一头系着母亲高一声
低一声唤出的,我的乳名
老宅
再回一趟老宅吧,看看干打垒矮墙
搀扶着五间旧瓦房
是如何走向背弃与遗忘
看院内的茅草已高过我
步履蹒跚的中年
看倾圮的狗窝每天仍在尽心收纳
落日的疲惫
离去之前,我还是习惯性回头
轻唤一句:娘——
木窗上最后一片
没被风扯走的塑料布
早已遮不住我捉襟见肘的童年
但还是扑啦一声,替母亲
做了回应
雨水(一)
某一年的雨水节气
我在南方一个陌生的城市
抬头看天,当日无雨
准确说是万里无云。凉风习习
送来郊外油菜花的芬芳
其时在辽西,也未必有雨
冷风必定如刀,或许还会吹来
细碎的雪粒。塞外春迟
在老家的村路上,最多会有几辆
送粪的牛车,碾出早春的痕迹
今日雨水,我仍浪迹他乡
在我回不去的故土,如无雨
便请春风,替我轻拂、抚慰、感恩
春分
绿色还在路上。柏山下的乡村
树木轻摇,如迟暮老人
头顶稀疏的枯发
凌水也在路上。春风尚冷
被吹皱的水面,像远行人
披一件深青色外衣
我也在路上。春分时节
土豆发芽,麦子扎根,新燕筑巢
回乡路安详而生动
母亲不在路上。母亲离开那年
春天一退千里,辽西丘陵上飘落的
最大一场雪,至今压在我心头
惊蛰
那块空地
遗失了鸟声与虫鸣
急需一场惊雷唤醒——
母亲便可以推开柴门
给它松土,筑畦,浇水
让宿根的植物透透气。农家日子
开始透露出新鲜与湿润
其实,这一切不过是我的想象
那块空地,早已荒芜在百里之外
南山路远,惊雷再响却不能唤醒
沉睡的亲人。老家空留半亩方田
枯守着一扇失修的柴门
雨水(二)
时令尚有偏差,此刻的关外
依旧春寒料峭。年迈的祖父
肩扛糖葫芦靶子,尾随秧歌队
蹀躞在七零年代。他白色的胡须上
挂着上世纪的霜雪
戴红袖标的父亲,口袋里
装着红宝书,胸别英雄钢笔
年轻的民兵连长,根红苗正
意气风发,对农事与投机倒把
一概嗤之以鼻
襁褓中的我只对花花绿绿的糖果
和熬制糖稀的铜勺表现出兴趣
浑不知自此后,世界甜蜜稀缺
雨水之后,我就开始品尝到了
人间的苦涩
露天电影
那个年代,没有非典
没有新冠,也没有甲流
冬天的夜晚,全村男女老少
被一幅高高在上的宽银幕吸引
放下缺衣少粮的忧心
为别人的爱恨情仇长吁短叹
即便冻的哈气跺脚,也没人离开
第二天也不会有人轻易感冒
换片的间隙,那个懵懂少年
借着昏暗的光线,还能偷偷地
瞄一眼钟情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