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丙磊的头像

潘丙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5
分享

古籍传说话“卷煎”

□潘丙磊

《食宪鸿秘》是一本较为全面地记载中国古代饮食的书籍。最早版本并未注明作者与写作日期,给这本著作披上了神秘面纱。

朱彝尊,号竹垞,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该书之所以判定此为朱彝尊所作,是从雍正版《食宪鸿秘》年希尧序文中“盖大德者小物必勤,抑养和者摄生必谨,此竹坨朱先生《食宪谱》之所作为也。”这句话推断而来。序文作者年希尧为年羹尧之兄,雍正四年授内务府总管,后官至左都御史。不难看出此书在当时具有特殊影响。

卷煎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菜肴。据《食宪鸿秘》记载:“卷煎,将蛋摊皮,以碎肉加料卷好,仍用蛋糊口。猪油、白糖、甜酱和烧。切片用。”这道传承已久的菜肴,其美味程度无需再去多言。

一则民间传说赋予卷煎传奇色彩。

相传,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途经封丘陈桥驿时正值饭口,驿馆安排地方伙食犒劳三军。“此乃何物?如此美味。”赵匡胤指着餐桌上的卷煎问道,侍卫急忙作答“卷煎,地方佳肴。瘦肉成馅,蛋皮卷裹,蒸之。”赵匡胤眉头紧锁,说道:“卷尖?此乃黄袍加身也”,将领们心领神会,纷纷称赞。

当晚,醉酒后的赵匡胤被众将士黄袍披身,齐呼万岁,史称“陈桥兵变”。从此“卷煎”改名“卷尖”,随即成为宋庭御菜,流传至今已有千年。而这则故事历经时代洗礼,千回百转,至今仍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广为流传。

黄淮流域吃食卷煎的习俗久已有之,尤其是在河南封丘、安徽泗县、山东泗水以及江苏睢宁等地最为常见。也让不少人误认为是当地的独有特产,常将其作为礼品送予亲友。

卷煎属豫菜,起源于中原。清蒸卷煎或许是封丘厨师入行的必修课,少蒸一分肉质油腻,多蒸一分蛋皮脱落,方寸决断间最是考究厨艺。新密地处浅丘陵地带,以当地盛产的红薯粉条作为制作卷煎的主要原材料,使其增加韧性,便于再次红烧。洛阳水席始于唐代,闻名于世,扣碗卷煎名列其中,传承至今已有千年。

卷煎切片,均匀地摆放到碗底,碗中加入酥肉、木耳和提前煨好的高汤,上笼蒸透后倒扣在餐盘中,这便是安徽颍上“八大碗”当中的扣卷煎。潮汕地区的传统美食卷章取之于卷煎,制法是先将馅料卷起,后再烧之。一些地区把卷煎称作“千子”或“扦子”,对食材进行改变,或用肠衣、腐皮、紫菜作皮,或用鱼、虾、鸡肉等馅料调制。受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塑造出各地独特的饮食习惯与烹饪方式。

一道传统菜,半部烹饪史。豫菜始于夏、商,经过周、汉、隋、唐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北宋时期达到顶峰,卷煎的烹饪技术也随之流传到全国各地,亦属自然。至于由何人、何时相传,已无从查证。

首发于《河南日报》客户端(2025年1月2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