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江夏县朱员外九十寿诞之日。这天,朱员外家里张灯结彩,处处透着喜庆的气息。员外对女婿和女儿提出以“四言八句酒三盅”为典故的趣事。那满堂的宾客欢聚一堂,共同期待着这场独特的敬酒环节。
这天清晨,员外的女婿、外甥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静候寿酒的到来。不一会儿,酒菜备齐,员外来至堂前,轻咳一声,说道:“今日乃老夫寿诞,诸位亲朋好友光临寒舍,耗费银钱。酒菜虽简陋,但情意诚挚。为了增添诸位饮酒之兴,特要求吾子婿与闺女们以‘四言八句酒三盅’来敬酒。”席上宾客无不赞同,纷纷催促他们快些题出有趣的四言八句助兴。员外听后,先对大女婿说:“千字有头,万字有尾,还是你夫妻俩带头吧。”
大女婿应道:“岳父大人所言极是,儿辈岂敢不从命。区区小事,包在我身上。”随即对众宾朋道:“以一个汉字为题,一字变二字,二字组合成一字。第一句要四周不透风,第二句讲在当中,第三句如何写,第四句字成酒三盅。岳父大人说过以我为首,我便以古田镇的‘田’字为题:田字四周不露风,十字居其中,余将十字往上移,古字饮三盅。”二女婿举杯题道:“困字四周不漏风,木字立中央,我把木字往上提,杏字饮三盅。”三女婿不甘示弱,端着酒杯脱口而出:“回字四周不透风,小口置中央,吾把小口往上移,吕字饮三盅。”众人目光聚焦于四女婿,催促他出题。四女婿谦虚地说:“在下才疏学浅,难比三位兄长。为助酒兴,若说得不好,请勿见笑。”稍作思考后,他举起酒杯说:“曰字四周不透风。”有人笑言:“月字下面空空如也,怎说不透风?”四女婿解释道:“我说的是‘子曰诗云’中的‘曰’字,而非月亮的‘月’字。”众人觉得有趣,又看他如何由一字变二字。四女婿接着说:“一字在中央,我把一字往上书,一口一盅,一口一盅,一口一盅。”话音刚落,堂上哄堂大笑。酒饮三盅,菜上六盘,鞭炮齐鸣,满堂吉庆。
此时,宾客们提议:“四位小姐也该以‘四言八句酒三盅’助兴了。”四位小姐相互推让,最后还是按年龄大小依次出题。只见她们个个仪态万千,如同画中走出的人物一般,带着几分羞涩又充满自信地准备迎接挑战。大小姐沉思片刻,对妹妹们说:“我们姊妹的四言八句必须内圆外方,一事在中央,末句提到百家姓。”几姊妹正思索时,堂上宾客纷纷催促,甚至说若题不出就罚酒六盅。大小姐举起酒杯,吟道:“砚池内圆外方正,香墨一条卧中央,提笔书写常往来,写下‘柏水窦章’。”二小姐擅长绣花,便以绣花弓、绣花布、绣花针线为题:“绣花弓子内圆外方正,花卉样品在中央,飞针走线常往来,绣出‘苗凤花方’。”三小姐是当地有名的厨师,常与炉灶打交道,于是以炉灶为题:“炉灶内圆外方正,铁锅坐中央,锅铲盛饭常往来,煮出‘奚范彭郎’。”四小姐站起说:“我不读书,说得不好,大家莫要笑话。就以我家门前那块田为题:一块良田内圆外方正。”三小姐疑惑道:“田要么是长方形,要么是三角形或弯曲形,哪来的圆形?”四小姐解释道:“牛儿犁田转弯抹角,形成圆形,你说是不是?”三小姐忙催四妹继续。四小姐笑道:“牛儿耕种在中央,鞭子驱牛常往返,耕出‘雷贺倪汤’。”
在这热闹非凡的寿宴上,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从这些四言八句里,人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温馨和睦。而朱员外看着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如此聪慧伶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这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将会在他的子孙后代手中不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