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与黄河靠得这么近。望着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黄河水,那磅礴的气势,那壮观的景象,瞬间震撼了我。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九月,站在利津县王庄险工段的黄河岸边,心中充满了对母亲河的无比敬畏和无限柔情。
在利津县黄河险工段演播室,观看了治黄英模河工于祚堂事迹的纪录片之后,片中的镜头仍然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1949年秋,王庄黄河堤段出现严重险情,洪水逼岸,堤埽随时都可能垮塌,急需石料抛护,但是本堤段存的石料有限,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望着冲向埽坝的洪峰,于祚堂凭着多年的治河经验,急中生智,当即决定将万余条麻袋中装入红泥,抛入河中,代替石料保护河堤。经过大家的奋力抢险,终于战胜了黄河洪峰,确保了埽坝的安全。于祚堂机智勇敢地捍卫家园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黄河水弯弯曲曲流向远方,我思绪飘飞,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家乡曾经听说过的河夫的故事。
我的老家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的平原上,主要水源是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家乡附近有一条河,河水就来自黄河干流。听我哥哥说,他小的时候,只要黄河发大水,这条河就会随之漫溢,殃及附近的村庄和庄稼。后来,在这条河段的上游增加了大坝,安装了水闸,河水漫溢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哥哥说小时候家乡的雨水好像特别多,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淹坏庄稼,淋坏土坯房,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家乡是盐碱地,那时候还无法治理,粮食产量低,日子本来就苦哈哈的,一有水涝灾害,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了防止黄河水泛滥及洪涝灾害的发生,河道须具备有效蓄水功能,干旱时也可以取水灌溉。上级部门每年都会组织男劳力进行普通河道的改造,乡里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健康男劳力轮流去参加河道清淤及深挖改造工程,这些男劳力当时就叫做河夫。河夫是一个有着时代烙印的称呼。哥哥19岁那年,第一次被派去当河夫,那是他第一次离家出远门。母亲怕瘦瘦的哥哥吃不了那个苦,怕他累坏了身体,不舍得他去,虽然很心疼,但还是泪眼婆娑地目送他跟着河夫队伍出发了。哥哥一去就是五十多天,期间不能回家,吃住都在河滩,没有任何音讯。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用铁锨等农具清淤或者开挖河道。河夫用的是独轮小推车,一边挂一个红柳条编的长形偏篓,车前面中间拴一根大粗绳,一个人在前面拽着绳往上拉,另一个人在后面驾着车把掌控着,肩背上搭着一个襻带(一种扁的宽约10厘米的帆布带子),襻带的两头拴在车把上,从河底往上推。到了河崖(河岸),推车的人两手使劲往上一掀车把,两只偏篓朝前倾扣,泥土就倒出来了。河夫的活儿绝对是体力活儿,后面推车的人是主力,出力多,比前面的人更辛苦,因此,一组的两个人会前后轮换着进行。
哥哥说,那时候河夫住的就是临时搭建的草窝棚,地上铺张草席,铺盖卷一铺就睡觉。河夫每天吃的都是窝窝头,早晚是咸菜疙瘩,喝点棒子面做的“四眼子粥”(指粥非常稀)。好歹中午有一顿大锅炖的稀汤寡水的大白菜汤,炊事员洗菜也就是用水一冲,哥哥说做熟了的白菜汤里面往往漂着不少蜜虫。那年头种菜基本不打农药,有蜜虫也无妨,直接用筷子一拨拉就吃。干完活又累又饿的,顾不得那么多,能吃饱就知足啦。如果嫌饭不好不肯吃,那就只能饿着。饿得肚子咕咕叫,哪里有力气干活呢。所以,河夫们还都吃得挺香的。有的河夫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饭不够吃,还积极报名去当河夫。虽然很累,但是起码能吃上饭。让别人觉得你抢着当河夫思想觉悟还挺高呢。
老家有一个河夫,是和哥哥一起去的,不知是心脏不好还是体力不支,在一次推车往河崖上走的时候,晕倒在河滩,再也没有醒来,撇下了媳妇和孩子,让人心疼得不行。好多年过去了,哥哥说起此事,仍然唏嘘不已,透着深深的心疼和惋惜。那时候老家的河夫,去的地方有的在本县境内,有的在其他县域,近则几十里路,远则二百多里路,一波一波地轮换着去。正因为有了这些河夫当年的辛苦奉献,才有了后来比较规范的河道。
哥哥连续去了好几年当河夫挖河,小小年纪就累得背和腿都有些弯,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后来哥哥顶替父亲去单位上班了,就不在河夫的人选之列了。听哥哥讲述那些河夫的事儿,我想,他们的劳动性质应该与利津县王庄险工段的河工有些相似。虽然河夫承担的任务没有王庄险工段河工那么危险,面临的情况也没有那么紧急,所处的年代也比王庄险工较晚,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了家乡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流汗出力。利津县地处黄河之滨,此前的百年间这里曾发生过八十七次黄河决口漫溢,历史上的黄河曾一度成为“害河”,是无数个像于祚堂那样的英模河工用不屈不挠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一次次战胜黄河洪峰,才捍卫了家园。这里涌现出了多少像于祚堂那样的治河英模,数也数不清。
王庄险工黄河岸边的树荫下,坐着七八位老人,据当地人说他们都是当年的老河工,是治黄风雨历程的见证者。老人宁静祥和的脸上那幸福的笑容,是现在美好生活的写照;他们脸上那道道“沟壑”,是黄河水浸染留下的痕迹。我心怀崇敬地看着这些老人,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黄河九曲十八弯,每一弯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一弯都有一段值得回忆的历史。炎黄子孙曾经为黄河而流泪,甚至为黄河而献身,现在却为她骄傲和自豪!过去的黄河带给利津人民的苦辣酸甜,是黄河在利津人民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现在的黄河正以她慈母般的仪容和博大的胸怀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育着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那曾经感动了无数人的河工与河夫的故事,也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发表于《职工天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