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的最后一天,我前往仰韶文化博物馆朝圣。私家车从连霍高速上拐下来,径直向渑池县城奔去,公路两侧迎面扑来色彩缤纷的广告,画面上站着小口尖底瓶,瘦骨嶙峋、质朴刚健、华彩璀璨,如伶俐的精灵向我机敏地致意。街道两侧闪过由它繁衍的各型彩雕和打上鲜明地域烙印的文化名片。驾驶台支架上的手机播放的视频说,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具,小口尖底瓶占据了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第一展间最耀眼的位置,这更激起了对这枚彩陶之花的景仰。于是,我沐浴着第一道绚烂的曙色,去沐浴“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想借这枚金钥匙,打开史前中华文明的盲盒和克里普托斯(Kryptos)密码。
将车泊进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停车场,环顾着背山面河的台地,我走了下来,双脚踩着一片宽厚松软的缓坡,到四处随意地溜达着,还在“安特生小路”上悠然漫步,大口呼吸着早期人类享用过的清爽空气。仰头北望,和煦冬阳下的圣山巍峨苍茫、松林蓊郁,似曾遥识舜帝召集先民正兴趣盎然地演奏韶乐的盛大场面。这个名同伟人毛泽东湖南故里的韶山,不仅是豫北地区的最高峰,更是中国考古学至高无上的巅峰。一俯首,似能透视到黄土层中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史前文明的陶片和石器,黯黑中藏着惊为天人的沧桑大美。在台地上我蹑手蹑脚地走着,不敢贸然地跺一跺脚,唯恐惊醒脚下黄土中新石器时代酣睡的瑰宝。此时,我隐约感受遗址保护房中传来的微妙异响,听到了文化层断面中传来悠悠远古洪钟大吕般的回声,在襁褓中的人类向母亲发出了咿呀学语,感受到先民强劲有力的呼吸和脉动,在一声声地撕扯并震撼着我的心魂。而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仰韶,一夜之间声名鹊起,被戴上了中国史前文明发祥地的桂冠。
缓步进入考古取得累累硕果的博物馆,审视着橱窗中瘦骨伶仃的小口尖底瓶,宛若触摸到了华夏部落的强大基因,听到了汩汩流淌着的民族血脉。老校友、原资深馆长方丰章有温度地讲解着,说它是黄河流域影响力最大的原始文化的实证,与月牙纹彩陶罐、花瓣纹彩陶钵、鱼纹彩陶盆、几何纹彩陶盆、彩陶船型壶和彩陶鱼纹盆等600多件文物一起,为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雄辩地代言,让史前神话传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共同撑起了历史厚重和文化魅力的博物馆,构建了人类史前文明和考古学的巍峨大厦。对此,我由衷地赞叹,忍不住地向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顶礼膜拜。
低头伫足在展览橱窗前,小口尖底瓶如动画中的萌宝,突然就灵动了起来,在原地陀螺般地高速旋舞着,活灵活现,憨态可拘,淘气地折腾了一会儿,也许累了,它停下,尖锥底直立着,操着一口浓郁的豫北口音,向我娓娓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
“日月旋转,光阴流逝。我蜇住在黄土打造的地下宫殿中,忍受着孤寂和荒凉,闪光之美等着被人挖掘。尽管迟到了,但这一天还是来了。1921年10月23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等人来到仰韶村,在中华文明版图最富裕的矿脉上淘金。借着几只手铲小心翼翼地刨挖,我和同伴和盘献出隐藏了那么多地质年代的童贞,与我一起结束地下迷宫之旅的还有大量彩色陶器等史前文化遗存,甚至挖出了炼制我的熊熊火焰和璀璨光芒。你可能想像到,从黄土中孕育出的生命,会迸发多么生机勃勃的活力啊!在8天内,他们以一步千里的速度、一日千年的跨越,揭开了史前人类文明的神秘面纱,还将这次考古发现命名为仰韶文化。1958年,在宝鸡市北首岭发现了我的同胞。1971年,我的同宗又在陇西县首阳公社吕家坪得以出土,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谱系中,陆续发现了我的兄弟姐妹。它们外貌虽大小不等,长短不齐,厚薄不同,粗细各异,但器型保持一致,品相铁骨铮铮,神韵一脉相承。
“我多以泥质红陶铸造的,也有用夹沙红陶等材料烧制而成的,胎质坚实细密。多为泥条盘筑法,较晚出现慢轮修整。素面陶较多,尤以彩陶最发达,先民们用黑红主色绘制各种几何形图案、人物花瓣及动物图案。我的纹饰丰盈,主要有印绳纹、线纹和弦纹等。造形奇巧而独特:喇叭口,圆溜肩,斜收腹,尖锥底,貌似精巧的橄榄、果核或后世种植的椭圆形红薯。一朝面世便惊艳了天下,专家对我情有独衷,赞誉有加,称我优雅古朴,既是仰韶文化的标配,又是史前人类生活的铁证,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文明的胎记和精髓。意外的是,我不经意间带给了华夏民族和整个世界的惊喜与震撼。从我的身上,你能想像到远古时期先民们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兴盛景象……
我眯缝着眼,思绪穿过小口尖底瓶的瓶孔,飞越邈远的时空,窥见先民一桢桢鲜活的生活场景,发现绵长、优美而浪漫的文明渊源。
第一桢:旷野无垠,星空低垂,风摇篝火,火星四溅。木头支架上滚烤着流油的麋鹿、野猪或野兔,一股股香气扑面而来。女人和儿童们身裹各种兽皮,正欢声笑语,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男人们放下平日里狩猎的活计,手持橄榄状的小尖瓶,向地上抛洒由谷物酿造的珍贵液体,双膝跪地,将醉人的芳香虔诚地献给上天,以感谢它对部落的庇佑和恩赐。
第二桢:先民蹲在土地上,挥汗如雨地劳作:备足红陶黄泥,搅和均匀、制作胎胚、放好成型、晾晒风干……送入土窑中,点燃塞满柴禾的窑膛,于是,韶山下烟火鼎盛,蓝烟袅袅。经过高温焚烧,窑火缓慢地熄灭,精美器具如美人出浴,先民且歌且舞,欣喜若狂。后世专家谓之小口尖底瓶,标志着华夏酒脉延续7000年之久,也奠定了仰韶文化作为中华酒源的崇高地位。
第三桢:学术研讨会现场,气氛火爆。一位西装革履的学者清脆地点击着鼠标,大屏幕上赫然现出小口尖底瓶汲水的特写:侧有双耳,可系绳,能汲水、储水,称该器物应是汲水器;而另一位资深专家从其底部提取谷物发酵的残留,称之为酉瓶。它易密封、保温,方便酒的酿造、发酵、澄清和饮用,可酿酒、储酒,也能盛酒,认定它是迄今人类已知的最早的酿酒神器。
第四桢:一群古文字专家审视着线条细瘦、图画状的文字,神色严峻地指出,小口尖底瓶恰如酒字的右半边,甲骨文中的酒字就沿用此瓶的造型,“尊”和“奠”字即由此象形而来,是宗教礼仪和民俗文化的载体,它同样具备祭器或礼器之功用。作为欹器,后世的谦谦君子或封建帝王将其放于案桌之右,常作为“座右铭”,以警醒做人为政之道须保持中庸,不偏不倚……
收回放飞到远古时代的思绪,我留意到先民们将鸟头、鱼身、人面等作为小口尖底瓶的装饰,造型梦幻,色彩绚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具备高超的工艺水平,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慨叹先民是集实用与审美之大成的能工巧匠,具备高度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毫无疑问,小口尖底瓶在人类陶瓷史上闪耀着迷人的光韵。
小口尖底瓶外形素美,以素为绚,更是美在风骨。她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精致状态和高级的文明样式,经历了从现实生活到文化艺术、自社会功用到文化价值的升华过程。它宛如一枚孕育巨大能量的中华文明的火种,又恰似一盏散发朦胧光亮的红灯笼,在远古地平线上持续地闪烁,惊世骇俗地照亮了黎明前的无边混沌。方丰章馆长从学术专家的角度解释,小口尖底瓶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主根正脉,是中国前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明范式。它有鲜明的仰韶文化元素和中国远古特色。既是实用载体,也是文明符号,折射出华夏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记录着以陶为生、以陶为美、以陶事神、以陶蕴德的历史嬗变,既表达了先民的生存智慧、审美理念、伦理观念和精神追求,也成为融合用器、美器、祭器和礼器的多重性载体。这枚包容实证和诗性的彩陶精品,赓续着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传承着陶融华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听得入迷了,跟随解说者到了“冥想空间”里,俨然走进了一只经过修补的硕大陶罐里。在这虚拟且静谧的时空中,人们屏住呼吸,驻足静听,我仿佛听到了同时期代表性文物的密语。夹灰黑陶牵着弟弟夹砂红陶的小手,称兄弟俩是河姆渡时期的典型性陶瓷。均为手工制作,工艺独特,有一种原始的精细之美,凝集着长江流域先民细腻严谨的性情,但在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真传并取得了真经,学到了小口尖底瓶的淳厚质朴之长。一枚精巧的玉器说,我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专家说我是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载体。我的雕刻工艺精湛,纹饰设计精巧,线条精美流畅且有节奏感,富蕴美学和哲思,体现了先民的大工匠精神。我能取得如此辉煌的铸造成就,都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结果,不断地学习、继承并宏扬了小口尖底瓶文化的优长。同行的专家打破沉默说,无论是小口尖底瓶,还是黑陶或玉器,三者地域分布虽不同,形成了天然的反差和互补性,却共同组成了华夏民族文明物语的图谱。
即将走出博物馆,大屏幕上强势地闪烁着小口尖底瓶的特写。我凝视良久,在心中掂量着这尊器具的份量。它是陶乡酒魂,一瓶独尊,立于中华文化探源工程的最核心部位。仰韶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成为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以它为代表彩陶的大范围传播掀起了史前的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的广大地区,达到了史前艺术的最高峰。小口尖底瓶的出土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的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的第一页,对中华民族的探源工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离开渑池县城时,适逢新年元旦,一轮彤红的旭日在秦岭余脉上正抿嘴而笑,红灿灿的光芒沐浴着身后那片古老且膏腴的土地。再次回望车窗外掠过的广告上的小口尖底瓶,我看到新石器时期的天使向新时代发出了诚挚的邀约和深情的祝福。
料峭寒风从高峻的韶山上吹来,捎来了春天的口信和小口尖底瓶的真挚问候,这是在预示着古老民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