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裴军的头像

裴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2504/01
分享

原来散文还能这样写! ——试评《我们这家人》的创新性探索

利用周末时间,一口气读完了作家张忠义的《我们这家人》。感谢编辑老师们慧眼识珠,给广大读者推出了这篇高质量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扑面的清新之气,我颇有意外之惊,顿感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算是开眼界了。掩卷思索再三,突然明白,散文不只能拘泥于某一种写法,能像张忠义这样,在写作上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也不失之为一种可贵的尝试和探索。

一、历史题材的时代性挖掘

散文写作不能低头走路,更重要的是要抬头看路。上乘之作在给予读者精神滋养的同时,能指明或导引读者前进的方向,因此,思想性直接决定了该散文的质量和生命。

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张凌云是一位“陕北老红军、老革命、老党员”,是“为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是“永远地躺在档案室中”的老战士,也是“湮没在了尘封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他赖以生活的家族象无数炎黄家族一样算不上名门望族。散文光彩熠熠的思想性表现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小家族透视大历史,小细节折射大时代,有粒沙见世界、滴水见阳光的功效。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家族兴衰史,更是一部碧血丹心的家国荣辱史,既表现出了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也表现出了自觉的历史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凸显出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蕴含着强大且正向的精神感召力。

作家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淘沙取金、剖石采玉,发现家族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以张凌云为主的一家人经历的跨时空叙事,透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这应属于重大的历史题材;作家通过描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以及拓展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让读者自觉地受到教益,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在春风化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

该散文积极进行推陈出新的实践探索,注意挖掘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的现当代意义。从当代作家的视角入手,在重大历史题材中寻找与现实的对接点,挖掘精神主旨,高扬时代主旋律,创作出了接地气、契合新时代精神的散文。应该说,这是一部具有家国情怀的主旋律性质的文学作品,能够点燃广大读者的思想火炬,带给读者或社会以深入思考、深刻启迪与深情思想引领,发挥了应有的正向引导与教益作用。

二、传统文本的独特性表达。

在生物界,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学家称之为杂交优势。

作家别出一格,匠心独运,大胆地进行创新性尝试,将生物界存在的杂交优势现象巧妙地移植于文学写作之中,在该散文的写作上取得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该散文秉持不落窠臼原则,虽有“四不像”之嫌疑,却较好地发挥出了文体的杂交优势。

仔细评读,它的主体确是散文,具备了散文的所有特征,篇幅长达15万字之巨,刻画了15个主要人物,其体量堪与长篇小说相媲美,冠之以长篇散文也算名符其实。但也不全是散文,有非散文的元素存在,实际上它以散文为主导,除了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外,在表达方式的丰富性‌上,融入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和描写手法,通过“杂交”实验,表达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和社会实际。还杂取传记、小说或剧本(见《主要人物》)等文体之优长。在文体写作上不拘泥于散文的传统,而是力求有所突破,尝试做到与自己或其他人的写法不完全一样,给人以较大的陌生感和一定的独创性。

‌三、白描手法的朴实性叙事。

作家擅长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绘人物形象,不加词藻修饰,不刻意地渲染烘托,原汁原味,不事雕琢,表现出了较厚实的文学功底。

叙事较扎实。以《童养媳奶奶》为例。作家叙事直接,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汗水,不厌其烦地铺排叙事,如太爷爷糜子换童养媳,太爷爷娶亲冲喜、太爷爷回乡开杂货店、惯匪杨猴小打劫、奶奶智赎力救老太爷……确实具备了前辈作家的传承和风韵,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写意,用平淡的叙事让人物鲜活灵动并站起来说话,再现最难的世道造就了柔和却坚强的奶奶,她虽身出泥泞和草莽,却绽放出人世间品质最璀璨芳香的花朵,借不动声色的叙事,突显奶奶近乎神性的美丽,治愈了多少颗国破家亡的人间凡心,也给散文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平和而震撼的开篇,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

细节较翔实。作家承继了中外细节描写大家的遗风,基于对海量史料的全面掌控和消化、吸收及艺术加工,散文驾轻就熟地运用大量有说服力的细节,准确地展示了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增强了散文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刻画张凌云的人物形象时,作家敢于豪放泼墨,善于入微刻画,不惜用了20个章节48页的版面(全文共77页),篇幅占比达62%之多,从主人公出生、长大、求学、献身革命、蒙冤受辱、接受核查、再次下放农村,直到过世也未能平反,表现出对党忠贞不二、不改初衷的赤子之情,全链条、直筒式、跨时空地描述了张凌云一波三折、悲剧落幕的唏嘘人生,透视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小人物的波折命运,酣畅淋漓地用细节表现作家的情感态度,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主人公的心情,读来荡气回肠,勾人心魂,令人深思。

语言较平实。很遗憾,我没能见过作家本人,但看得出,作家带有延安革命老区人的崇高情怀,为人踏实厚道,折射在文风上亦质朴无华,清新自然,其文如清澈见底的泉水,在芳草萋萋的空谷幽涧中潺潺流淌。他写作的神情安然自若,用清淡无奇的文字向读者侃侃而谈,脑中有思,心中有人,笔下有情,肚中有货,是位讲故事的高手。就该文而言,从头至尾,语句简洁,洗尽铅华,不着一丝粉彩,达到了天然去雕饰之境界。他尽量少用形容词和修饰性的语言,用平铺直述来展示故事的自身美和引人入胜,在平地之上起高楼,于潺潺流水中看惊涛。在刻画张凌云时语言高度地洗练,在描摹三爸张发云、四爸张胜云和三姑秀姑时,也秉承了与此一脉相承的写法,因其朴实干净的文笔,实现了较真实的艺术效果,再辅之以浓郁的地方性,突出黄土高原的醇厚、当地民风的纯洁和家族亲情的淳朴,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四、配搭合理的结构性和谐。

作家是为文的妙手,熟稔于文章的肌理和内在规律,在结构处置上如庖丁解牛,因胸有成竹才显得驾轻就熟,做到了金线穿银珠,主次分明,条理井然。

金线是围绕着这家人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中的不同际遇,清晰地揭示个人遭际、家族命运与整个时代的密切关系。而银珠就是15个人物的个体命运。散文紧扣这一根贯穿文章首尾的金丝线,串起了15个活生生个体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自觉地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地扭结在一起,交织起了一个汹涌澎湃的特定时代的画面。

作家态度严谨,从容不迫,张弛有度,不蔓不枝,体现出散文结构的完整、完美与和谐。散文以童养媳奶奶为引子,中间有选择性地安置这一家其他人物的故事,让主要人物张凌云的形象更丰盈,其他人物也相得益彰、摇曳生姿。散文又以查阅张凌云相关历史资料、个人档案收尾,意犹未尽,余音袅袅,鲜活的现实与空灵的历史有机地交织,虚实结合,首尾照应,保持了格调的高度一致性,实现了散文结构上的相对完整,读来有极其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该文也存在缺憾之处。如人物按主次关系或重要程度机械地罗列,没有用历史事件体现出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似有简单或生硬之嫌;文章略显有前重后轻之感,主题挖掘的深度还不太够。但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看,该文都配称得上是一篇上乘之作,堪称散文中的精品,取得的创作成就是主要的,尤其是在创新性探索方面做出了宝贵而有借鉴意义的尝试。

注:原文发表于《延安日报·悦读》(2025年3月3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