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世民的头像

彭世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9
分享

黄成祥的平凡与不凡

黄成祥的平凡与不凡

彭世民

我与黄成祥的缘分,始于他作为集中安置区D栋的栋长之职。

黄成祥一家如今安居于D栋404室,这里承载了他们从梅仙镇东皋村迁移至此的新生活。我踏入其家门,屋内虽略显凌乱,但那份生活的痕迹却充满了故事。旧电视机、电风扇与各种工具如小山般堆叠,铜丝、铜版、铝片等新拆下的材料散落四处,这些都是他辛勤劳动的见证。

当脚步跨过门槛的界限,黄成祥的热情好客便如春风拂面,轻轻掠过心弦,带给人一阵暖意。他见我们到来,迅速取出一支香烟,手间流转得熟稔与亲切,仿佛老友重逢。随后,他声音洪亮地呼唤妻子泡茶、端上新鲜的果子,更是特地嘱咐她烹煮几个咸鸭蛋,以此款待我们。这一连串的举动,都透露出他那淳朴而真挚的待客之道,如同清泉般汩汩流淌,令人深感温馨。

在此之前,我从前任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口中,早已听闻黄成祥的为人。他们说他热情大方,性格直率,从不拐弯抹角。今日一见,他的真实面貌更是让我确信,那些赞誉之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品格的真实写照。

在与黄成祥的畅谈中,他那洪亮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总是能轻易牵动我的思绪,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他的言语世界中。他巧妙地将幽默与智慧交织,如同一位幽默大师,总能将平淡的谈话变得妙趣横生,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黄成祥的职业是废品回收,这个看似平凡的职业,实则蕴含了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每天,当晨曦微露,安置区还在沉睡中时,黄成祥便已经踏上了他的三轮车,开始了他的“寻宝”之旅。直到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通明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满载而归。

他告诉我,虽然这份工作看似简单,但实则需要不少技巧和知识。黄成祥一边展示着他手中的铜丝和铝片,一边兴致勃勃地解释:“你看这些材料,在外行人眼里可能只是普通的废品,但在我这里,它们可是宝贝。比如这些铜丝,经过拆解和分类,可以卖到不错的价格。而铝片则更加抢手,因为它可以回收再利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他接着拿出一件铜制工艺品——一个造型精致的铜壶。他告诉我,这是他花了一百多元淘来的。刚开始时,这个铜壶的颜色暗淡无光,几乎看不出它的价值。但经过他的一番打磨和修复,铜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仿佛是一件艺术品。他自豪地说:“有人出价五百元想买这个铜壶,但我一直没舍得卖。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赚钱的物品,更是我的一个爱好和成就。”

然而,黄成祥的工作并非总是如此顺利。他告诉我,每天骑着三轮车穿梭在乡村的各个角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他需要在烈日下暴晒数小时,有时又需要在风雨中艰难前行。遇到坏天气或者饭点时,他还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路线,以便找到更多的废品和食物。

尽管如此,黄成祥对这份工作依然充满了热情和执着。他说:“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充实。每当我找到一件有价值的废品时,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喜悦。而且,通过这份工作,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环保和再利用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黄成祥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勤劳和执着。他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同时,他也提醒我们,环保和再利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聊到环保问题,他特地强调了小区垃圾管理与即时清运的重要性,他说道:“这片居住区内生活着数百位居民,垃圾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家的生活质量。我呼吁我们工作团队加强与负责小区卫生保洁和垃圾清理的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我们的居住环境能够保持清洁、有序。”

在文学的视野下,黄成祥的居所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缓缓铺陈。七十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仿佛画中的天地,铜丝缠绕,铜版沉稳,铝片闪烁,每一处都透露出生活的精致与韵味。这居所不仅是避风港,更是承载了他生活故事的画卷。

在集中安置区这片土地上,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彼此间既保持着和谐的距离,又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城镇生活的画卷。房屋的结构从五十平米、六十平米、七十平米不等,它们如同社会的细胞,各具特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梦想。而易地搬迁的家庭们,他们的房屋面积,都是依据家中的人口数量而定。

每一平米,都是家庭梦想的载体,都是他们在这片新土地上重新起航的见证。这些平方米,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执着。它们如同种子,在这片新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作为集中安置点的工作队队长,我与众多搬迁而来的朋友们的交流成为每日的必修课。而在这其中,黄成祥,那位D栋楼栋长,以其卓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成为我们工作队最为关注的对象。他不仅负责楼道的清洁与维护,还承担着邻里间矛盾的调解工作,这栋楼的和谐与稳定,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

我们上门拜访,是为了了解环卫费的收取情况。在这片安置区,环卫费按照人头计算,每人每年需缴纳六十元,流动人口则每年缴纳二十元。这里的居民们,早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房屋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所谓的管理费,甚至连楼梯的电费也无需居民们自掏腰包。

然而,总有那么几户人家,以各种理由拒绝缴纳环卫费。黄成祥对此感到既生气又担忧。他愤愤不平地提到,有两户居民固执己见,声称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家中没有垃圾产生,因此拒绝缴纳垃圾处理费。如今,他们甚至开始逃避与我的沟通,电话不接,信息不回。黄成祥认为,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整个社区的秩序与公平,他甚至提到了取消这两户居民的房产所有权这一极端手段。

我微笑着接过话茬,试图以更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我拿到了这两户居民的最新联系方式,决定以工作队的名义与他们进行沟通。而黄成祥的老婆则在旁边轻声提醒:“成老经,你有时候得收敛点,别总是大嗓门嚷嚷,小心祸从口出。”黄成祥却毫不在意地回应:“我怕啥?这安置区的环境要是没人管,那才真是要臭气熏天呢!”他的话语虽然直接,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感。

在这片安置区里,黄成祥的性格早已家喻户晓。他直来直去、坦诚大方、乐于助人。然而一旦脾气上来,他的话语便如同雷霆万钧般震撼人心。但无论如何,他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他的热情与坚持守护着这片家园。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们与安置区的居民们日渐熟稔,情谊也愈发深厚。每当踏入成老经的家门,那份独特的“杂乱”环境已不再让我们感到陌生,反而成了我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纽带。回收站与钟家村的村部近在咫尺,黄成祥每日归来,总能以他那洪亮的声音,远远地为我们带来一声热情的招呼。

有一日,黄成祥在完成废品回收后,特意来到村部找我。他忧心忡忡地告诉我:“队长,您看,我们村子前的小河沟与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夏天恐怕会有蛇虫藏匿。为了大家的安全,能否请您安排人手进行清理?”

我郑重地点点头,认同他的担忧:“好的,这确实是个问题。村里会拨出费用,就由你牵头,负责处理此事吧。”

他思索片刻后说:“队长,我每天都能挣点收入,但安置区里还有很多乡亲没找到工作。我愿意帮忙找人,但还需借用一台割草机。我们村妇女主任家里就有,我去准备柴油。”

次日,他带着借来的割草机,邀请A栋的钟在明一同学习其操作要领,并详细讲解了加油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随后,他们二人在安置区内巡视,确定了除草的范围和界限。一切准备就绪后,黄成祥便骑着他的三轮车,开始了新一天的废品回收工作。

随着安置区电动摩托车的增多,我们工作队决定为每栋楼配备充电桩。首先,在A栋楼进行了试点安装,反响极佳。于是,我们决定将此措施推广至每栋楼。然而,在黄成祥所在的D栋楼前,我们遇到了选址的难题。

经过与黄成祥的商议,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101住房走廊前有一块空地,只要稍作硬化并搭建雨棚,就能安装充电桩。”他带领我们实地查看,确实是个理想的位置。当我问及硬化费用时,他豪爽地挥挥手说:“别谈钱了,你们买两包水泥,我负责找沙子,两天就能搞定!”

随后,他与101的敖文生合作,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空地的硬化工作。我们迅速跟进,安装了充电装置。

还有一次,黄成祥在完成废品回收后,又急匆匆地找到我:“彭队长,我得跟您说个事。B栋的芳干娘在后山开荒时,不慎从安置区后方的石墈摔下,脚骨折了,还伤到了腰。那石墈有两米多高,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得装个防护栏吧?”

我告诉他:“这事我已经知道了,我们去看望了芳干娘,并决定明天就去安装防护栏。”

听到这个消息,他满意地点燃一根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随后便转身离去。

当我首次邂逅黄成祥之时,我的内心不禁被一种深沉的好奇所萦绕。这位看似勤劳质朴的个体,如何与“贫困户”的标签交织,又如何在命运的波折中成功争取到易地搬迁的居所?随着我与他逐渐深入地交流,他的背后故事如涓涓细流,悄然在我心中激起波澜,彰显出一个普通人身上那份不平凡的坚韧与光芒。

黄成祥,生于东皋村这片充满农耕气息的沃土。他的家庭,如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般,子女众多,生活艰辛。为了分担父母的负担,年仅小学四年级的他便毅然辍学,肩负起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重担。割草、养牛、砍柴……这些农活对于年幼的黄成祥而言,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使面对家中山地广袤而田地有限的现实,他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始终默默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在黄成祥的记忆中,他提及了13岁那年跟随木匠师傅学艺的经历。他天资聪颖,短短五个月便掌握了基本的木工技艺,手艺日益精进。然而,当他发现师傅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时,他那颗正直的心却难以容忍。他多次与师傅争执,希望师傅能够改正,但每次都遭到师傅的斥责与辱骂。有一次,他在制作门窗时不慎划破了手,本以为能得到师傅的关怀与安慰,却不料换来的是一顿责骂。倔强的黄成祥一气之下,放弃了继续学习木工手艺的念头,转身回到了家中。

在家的日子里,黄成祥继续从事着繁重的农活。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制作椅子的老师傅。黄成祥凭借着自己之前所学的木匠基础,主动前去帮忙。他很快便上手了,椅子师傅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随着椅子师傅的生意日渐兴隆,黄成祥也加入了他的行列,短短几个月内便将椅子师傅的手艺学得炉火纯青。

然而,好景不长。为了保护环境,村里开始封山育林,椅子师傅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黄成祥不愿让自己的手艺就此荒废,于是他怀揣着师傅的工具,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江西的征程,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制作椅子之旅。

在这漫长的十五年里,他拼命打工赚钱,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愿望——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建造一座新房。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他那两个懒惰的兄弟和身体状况不佳的父母,将他寄回的钱挥霍一空。面对家人的失望与无助,黄成祥逐渐陷入了自我放逐的境地,甚至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然而,在黄成祥35岁那年,他的生活迎来了转机。他遇见了现在的妻子——一个善良、勤劳的女人。她的出现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黄成祥内心的黑暗,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与勇气。他决心摆脱赌博的恶习,与妻子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也是在那一年,妻子怀孕了。为了家庭和未来,黄成祥选择回到家乡,继续耕种着家中的田土。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一定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与安宁。

在家乡,木工与椅子制作的精湛技艺正悄然黯淡,而黄成祥,这位勤劳的农人,却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广袤的田野上,与日出同起,与日落同眠。他的妻子,则在家中默默奉献,精心照顾着孩子,同时,在忙碌的间隙,她还为家庭带来了第二个小生命。面对家庭的重重压力,黄成祥不仅要关心年迈父母的日常,还要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他曾怀揣着在家乡建造新房或发展小本经营的梦想,但现实的困难与种种因素,使得这些计划最终未能成行。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根据贫困户和无房户的政策,成功地在梅仙镇钟家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分得了一套70平米的住房,实现了从乡村到城镇的生活变迁。

然而,新的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迁居至镇上后,离老家已有十余里的距离,家中的田地无法再耕种。面对生活的未知与困境,黄成祥开始探寻新的谋生之路。他坦言:“尽管我可以凭借体力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但考虑到对家庭的照顾和孩子的教育,我还是希望能在镇上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经过两天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了废品回收这一可行的生计途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资了一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正式踏上了废品回收的征程。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中,黄成祥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逐渐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始终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笔交易都认真负责,赢得了众多废品出售者的信赖。因此,每当有废品需要处理时,许多房主都愿意等待他的到来。在安置区,他更是乐于助人,无论是体力活还是其他需要帮忙的事务,只要是关乎安置区的福祉,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尽管从事的是废品回收这一平凡的职业,但黄成祥所展现出的品质和精神却赢得了大家的普遍尊重和赞誉。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