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语文老师们
在村里,在家门口,我有幸上了小学、初中,更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语文老师。他们使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做人干事。
在小学,闫兵老师教我们语文,他是“文革”时从河北张家口市回到我们村小任教的。闫老师风趣幽默、知识渊博,极受学生欢迎。教《挑担茶叶上北京》这课时,他头上裹了白毛巾,把教鞭当做扁担,扮起洞庭湖畔的老农民,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上北京……”把我们笑得趴在课桌上半天起不来。闫老师是我们北边十九墩村人,家境并不太好,孩子也多,他一个人几十块钱工资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实非易事。也正是由于此,关于闫老师的一件小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闫老师忙不过来,叫我去村里的磨面坊给他磨面。磨面坊的负责人是班里一位同学的家长,听说是给闫老师磨的面,就不收那1角5分钱。回去说明情况后,我把钱退给闫老师。闫老师二话没说又径直去磨面坊送了钱。这么多年来,我心里一直想着念着闫老师,我不仅尊重他的学识,更敬重他的人格。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村里联合教室的负责人董一博老师(一位北京知青,来我们村教书后再没离开过),考虑到农村家长的实际情况,就义务举办初中预科班。他为我们联系的是一位从北京来的支教老师。上课第一天,她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开始自我介绍。她讲了在中学、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什么利用暑假从大城市来到这个偏远村庄支教。她还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讲得真好,让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村里孩子听得是如痴如醉。当时,因为农村学校还有秋假,暑假就仅有短短的45天,一转眼就到了分别的时候。我们带来瓜果和玉米、青毛豆要送给她,她表示感谢但婉言拒绝了:“同学们,我喜欢在你们中间,我喜欢看你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永远爱你们……”
初中,教我们语文的是钮万志老师。钮老师是我大哥的同学,我特别喜欢他。钮老师讲课善于分析又不乏情感,像当年的《生命的支柱》《金杯之光》这些经典课文,在他的讲解下,字里行间总会多出别样感受。而且钮老师对我们写作方面要求严格,每周都要把我们的日记本全部收上来逐一批注,并选出精品习作在全班传读。在当时升学率高于一切的乡中,他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的语文老师们成为我的榜样与明灯,我终生感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