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又叫小画书,是我童年亲密的伙伴。
童年的我,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年代,那个时代家里没有收音机,就更别提电视了……唯一能看的就是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啦。其实我们那时都叫“小画书”,每一页都是上图下字,图画精美形象,文字简洁生动,许多书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当时虽然有很多字我都不认识,却一点没有降低我对她的喜爱程度,那个时候,我迷上了小画书,因为书中的故事很多都是我经常爱看的电影内容,还有课本里的英雄故事和老师讲的历史典故。
大概是在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珍藏小画书。后来,越来越多了,是该给它们找个家了。把积攒的宝贝拿出来,一本一本,按照种类、新旧、厚薄,开始整理。这些小画书,已经在手心里摩挲许久了,有几本,页边都卷了起来。还有的纸页有点泛黄,那是因为太好看了,在很多人手上辗转的结果。每本小画书的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
这些小画书,都是用我的压岁钱,还有平时大人给的一点零花钱,一本一本攒出来的。大多数是几分钱一本,最贵的,也就一毛多钱。平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攒钱买画书了。一分一分地攒,直到接近某一本画书的价格,就呼呼往新华书店里跑。
那时,我正进行着一项宏伟的计划,攒钱买系列连环画。至今犹记,我要买的《水浒传》这套小画书,出的比较慢。那时的连环画册分单行本与系列本,而《林冲雪夜上梁山》就是系列画册《水浒传》中的第四集,全套《水浒传》从《九纹龙史进》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共21册。其他如《岳飞传》从《岳飞出世》到《风波亭》,共15册;《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到《三国归晋》,共60册。这样,出来一本,钱基本上攒得差不多了,再等下一本,漫长的出版周期,给了我俩足够的期待。为了看下一本出来没有,往新华书店去的那条街,把我的小布鞋的鞋底都快磨穿了。看过连环画的人都会知道,当你打开画册的时候,“内容提要”开头一句话就是介绍上集的书名,而在“后记”中则说出下集的书名。也就是说,当你看了系列画册中的某一册时,就必然想看其上下两册。这便是我对小画书上瘾的原因,其中的一些情结连我自己都常常感到难以解释。今天,我闭着眼睛也能说得出,《林冲雪夜上梁山》的上集是《野猪林》,下集是《杨志买刀》。
儿童自有儿童的心理,儿童自有儿童的乐趣。这些小画书,翻看了不知多少遍。有些故事,都会背了。还有的,不看画面,光看下边那行文字,闭上眼睛,都能想出配的什么画来。看久了,便生出些新的想法,与小伙伴们换画书。一本换一本,如果不能完全对等,一方还要补给对方几分钱。特别好看的画书,一本能换两本。这样,交换了几次,双方的家底儿基本摸清楚了。在小伙伴的小画书里,最让我喜爱的,是那本《小雁齐飞》。讲的是一群少年学习预测天气预报的故事。这本小画书,不仅画面生动活泼,而且里面的孩子们也特别可爱。尤其是金斗和方灵,性格活灵活现,简直就像我们身边的小伙伴。
为了换这本小画书,我煞费苦心,想了许多法,都不能如愿。先是想一本换一本,不行,咬咬牙,两本换一本,还是不行,后来,干脆,拿出一毛钱,要买那本画书,小伙伴仍然不为所动。真邪门了。可能是我对这本小画书的穷追不舍,让小伙伴更加意识到此书的价值了吧。条件在加码,交换却越来越难了,只好悻悻地按下不提。但心里,一直被这件事儿折磨着。
那天,到小伙伴家串门,一看人不在,心下一喜,让他大姐帮我找到他存放画书的地方,把他的宝贝盒子抱过来,兜底一翻, 哈,《小雁齐飞》在下面!我轻轻把这本书拿出来,放在手心里,反复摩挲着,不忍放下。再看一遍吧。就一页一页地看起来,其实,那个故事,已经完全会背了,比如,“方灵说,乌头风,白头雨,我看准是起风,不会下雨,话音刚落,黄豆大的雨点竞竟哗啦啦落下来了……”。
我近乎贪婪地欣赏着那一幅幅画面,心里翻江倒海起来。 翻到其中一张最喜爱的画页时,激动地快要哭起来了。看看门外,小伙伴还没有回来。于是,克制着内心的狂跳,揪住那张画页的尾部,哧哧撕起来。人的听觉就是这么灵敏,这细微的声音惊动了他大姐。她过来了,一眼就识破了我的举动,劈手将画书夺过去,狠狠瞪了我一眼,神情里,充满了惊讶、愤怒,甚至还有一丝厌恶。我刷一下红了脸,脊梁上像有无数小蚂蚁在爬,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小伙伴回来了,什么也没说,把撕开的页画粘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盒子,又反复用手压了压。那只盒子,我再也找不到了。
小书箱里珍藏讲古代故事的小画书,大多纸页泛黄,有的连封面都没有,内容也残缺不全了,但越是这样,越激起阅读的好奇。最早接触的古典小画书,是哪一本,已记不太清楚了,但有那么几本,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就像某一首歌曲,虽然过去了好多年,只要那旋律响起来,马上所有与之有关的气息都灵动起来。
一天傍晚,我正在冷家大院子里玩耍,不知谁的手上传来一本古典小画书,那本画书的名字叫《张骞出使西域》。画面上的张骞,长袍大袖,胡须飘飘。一路读下来,知道了古代有这么一个大官,为了国家的利益,走到西部很远的地方,还差点丢了性命。看完了,说不出心里的那种悲凉,就觉得,原来,这种穿着宽袍大袖的人,命运都是和国家大事连在一起的,自此,一看到画书里有这种打扮的,就知道,这种人又要到遥远的地方去,而且,去了多数就回不来了。于是,那个薄暮的黄昏,扫得干干净净的冷家大院子,院子那一棵无言的大柳树,一本泛着古旧味儿的小画书,画页上那个迈着大步,用着大袖子的人,从遥远的古代走来,与一个懵懂的孩童,穿越古今的灵魂交流,就在那一瞬,定格了。
看得最带劲儿的,是《三打祝家庄》这本小画书里,进了梁山好汉如何攻打祝家庄的故事,一打,二打,三打,每次开战,部充满了惊险和曲折。第一次,从画书里,知道解珍解宝家兄弟的解字,读“xie”而不是“jie”。最佩服的,是一丈青扈三娘,看那画面上,扈三娘头插雉鸡翎,长长的披风飘起一个美丽的弧度,英姿飒爽,纵马而来,大战若干回合后,擒王英于马下,真是佩服到家了。现在,去那《水浒》的书上找扈三娘的段子,看到有这样的描写: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不由佩服起画插图的那位画家来,如何能将这样美妙的文字形之如画,让一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孩童,通过画面,真切感受到这位女侠的英气来。
爱看小画书,这个习惯我一直从小学带到了中学,每当星期天不回家时,我大都要准备点零钱,跑到县城东大街小画书书店,坐在地上看1分钱4本的小画书。从古代的读到现代的,从战争题材的读到反特题材的,大有不读穷地摊不罢休之势。小画书在我的意识里形成了一个朦朦胧胧的主题:崇拜英雄。
读初中时,我又对读长篇小说上了瘾。慢慢地我才发现,许多系列连环画都是同名长篇小说的缩影,如《西游记》《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画书是长篇小说的缩写,反过来说,而长篇小说则又是系列连环画的扩圹写。二者对照着读,不仅相得益彰,更能记忆犹新。
往事可堪回首。饮酒有酒瘾,抽烟有烟瘾,读书有书瘾,而后者是人生的灯塔,绝非前二者可相提并论。我深知,小画书中也有大千世界,它曾经使我从中看到了善与恶,看到了美与丑,同时也看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