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建的头像

潘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6
分享

小皮匠修鞋铺

修鞋匠,老兴化人常称为“皮匠”。

“小皮匠”,只知道南大街上不管男女老少都这么叫他,与年龄辈分没有一点儿关系,那时他已经四十不惑了,而他的大名当时却没有多少人能记清。

印象中,小皮匠的修鞋铺在沿街向南通往东方红小学路上,隔壁是裁缝铺,街斜对面是三横子茶馆。他的修鞋铺也就五、六平米,面朝东,铺里塞满了主人修鞋的全部家当,没有一件赏心悦目的东西,连人稍微走动的空间都没有。

门口放着一条长凳,墙上挂着一排修好的鞋子、衣服、包包。临窗小桌上摆放着一大板各种型号的“鞋掌”,桌子后面是小皮匠一坐就是一整天的矮板凳,板凳前有铁脚、铁拐、脚撑木砧、钉锤切刀和手摇补鞋机。板凳旁侧放着一个装满物件的木制立柜,立柜中不同的抽屉里放着不同的工具,如大大小小的皮钉、钳子、剪子、锤子、起子、揎刀、榔头、铁镇子,还有麻绳、皮绳、老弦、锥子、弯针、石蜡。皮跟、铁掌等物。活计一到,各个抽屉轮番上场,要用到什么,手一伸就能拿到。这里就是小皮匠谋生的地方,他蹲了十多年了,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缝补着生活的琐碎与温暖。

小时候的记忆里,四十来岁的小皮匠,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眼角微微上挑,眉宇之间的皱纹犹如历经风霜的河谷,见证着时光的印记。他总是穿一身已辨不出最初颜色的中山装,腰间围着黑得发亮的皮围裙,围裙铺在大腿上,鞋子就夹在中间,坐在矮板凳上,弯着身,低着头,忙于割皮子,钉钉子,一刀一锤,一线一针,认认真真,熟练而毫不含糊。偶尔抬起头,见到每一个大街上行走的人,多皱的脸上都会露出善意的笑。

在上世纪70、80年代,南大街上的小皮匠可是风光无限。作为南大街上唯一一家的修鞋铺,小皮匠每天都在修鞋铺里忙碌着。他的工作台总是围满了人,有些是顾客,有些是闲坐的老人。我去东方红小学上放学的路上,路过修鞋铺,经常“相呆”(兴化方言:看热闹、闲看)看小皮匠补鞋。他的手很结实,指甲不长,但指缝和手纹里嵌满了黑色的油污。小皮匠面前的修鞋机是一个很简陋的铁家伙,三脚架上面连着手摇的转盘,转盘通过连杆驱动机械臂上下走针,机械臂的最前端向下有一个圆柱体的方向器,它能旋转控制针线的方向。我倚着小皮匠鞋铺的门框,直愣愣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只见他时而侧头咬线,时而张开两臂,把鞋绳扯得呼呼作响。此刻,我屏气凝息地谛听渐渐连成一片的“哗吱哗吱”声,心痴神迷中。尤其是上鞋绑子的时候。他连绑带底一块扎眼,然后用两根棕色的绳子飞快地穿过拉紧,很快就把一双鞋上好,比家庭妇女们的手艺都精湛。

小皮匠的锥子磨得非常明亮,扎底很通透,拔线相当省力,缝补速度极快。南郊五里外的人也常常来南大街找小皮匠补鞋,不足一寸的修补都是免费的,从不多要,也没人敢跟他讲价。

记得,小皮匠最拿手的技艺就是“钉鞋掌”。他把鞋底朝上,鞋帽套在“拐铮”上,用胶水把胶皮粘上去,大约一二分钟就粘牢了。然后用片刀把多余部分削去,再用小钉子上下左右钉好,让鞋掌与鞋底平整如一。看着小皮匠修鞋的过程,我觉得那一刻的时光非常美好,心里充满了敬畏。

小皮匠的眼神里,总是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他的笑容, 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治愈。每当有人走来,他总会热情地招呼,仿佛每一位客人都是他期待已久的朋友。

日子在平淡中悄然流逝,小皮匠的修鞋铺成了许多人心灵的港湾。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悠闲的老人家,都喜欢在这里停留片刻。因为小皮匠的修鞋铺,不仅仅是一个修理鞋子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所在。

有一天,一个衣衫槛楼的乞丐来到店铺前。他的鞋子破烂不堪,已经无法再穿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小皮匠看着他,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怜悯。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拿起工具,开始为这位乞丐修鞋。修完鞋后,乞丐颤抖着双手,递上几枚零散的硬币。小皮匠却摆了摆手说不要钱,拿去穿吧。乞丐泪流满面,连连道谢。那一刻,小皮匠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在修鞋,更是在传递着一份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德不孤,必有邻。在儿时的记忆中,小皮匠一次非同寻常的善举,赢得南大街上人们的众口称颂和格外尊敬。

小皮匠是南大街上三横子茶馆的常客。

一天,早晌饭一过(那时兴吃两顿饭,早晌饭都在上午九点来钟),已在自家鞋铺里忙了一阵的小皮匠,照例拄着双拐来茶馆闲坐一会儿,看看街景,聊聊家常,歇会儿再回自己鞋铺里接着忙活。时候尚早,街上还没怎么上人。卖菜人赶了老远的路,饥又饥、渴又渴,有的到豆浆油条摊子上去过早,有的到陈三娘的茶桌前,要一大碗热茶,拿出随身干粮、咸菜,吃饱了再开秤。茶馆伙计老葛用茶桶一趟一趟往各机关单位送开水。王三娘则在店里忙着沏茶续水收茶钱,招呼店里店外的茶客。

“三娘忙呢!”小皮匠高声跟王三娘打招呼,这个点儿,茶客略微少了些,王三娘得空喘口气。抬眼看到小皮匠从街对面过来,忙上前招呼:“大哥屋里坐。”拿过一个茶盅,提起冲泡好留自家喝的一壶茶,斟了一杯,放在茶桌上。

每次小皮匠有空来茶馆闲坐,王三娘都是好苶招待,从不收茶钱。小皮匠也不客气,照喝不误。新稻子下来了,小皮匠会让乡下的“家里”(兴化方言:夫妻间背称对方)磨了一袋糯米给王三娘送来;新豆子下来了,小皮匠又让“家里”做一坛盐豆子,让三娘尝尝鲜。王三娘生意忙,没空做。

“今年,这天似乎热得早,昨儿还穿棉袄,今儿就穿不住了。”小皮匠坐下来,把拐杖靠在桌边,端起茶盅呷了一口,缓慢悠闲地说道。

“可不吗,跟一下子到了三伏天似的。不过棉袄还不能撂,说不定还呼呼刮一阵凉风,噼里啪啦下一阵冷雨,老话不是说,吃了端午粽,才把寒衣送(扔)。”王三娘边收拾店内外的茶碗边说。“我师娘的夹袄得让家里做了。”小皮匠说道。“还是年年都做?”王三娘问。

“年年都做。尽着师娘过,还能过几年?换季时,得让她老人家身上见见新。”小皮匠说。

听街坊人说,小皮匠打小跟着师傅陈铁匠在补锅塘铁匠铺里补锅、打铁丁,师徒二人整日穿着皮围裙,围着熊熊的炉火,汗流浃背地打着钢取、镰刀、锄头、钊钩、斧头等。后来他参了军,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为保护国家财产失去了左腿。当他复员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一家人望着他的双拐和空荡荡的裤管痛哭失声,其中哭得最凶的是他妈和他媳妇还有他的师娘——陈老婆子。师傅和师娘无儿无女,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

小皮匠刚回到家乡时,师傅早在两年前因病去世,铁匠铺也关张,陈家只剩下师娘一个孤老婆子。小皮匠心里很不是滋味,安慰师娘说:“师娘放心,我给你养老送终。”师娘说:“别担心我,你师傅活着的时候,还给我留了点老本儿。倒是你腿脚不灵便,往后可怎么办?”说完,眼睛一红。小皮匠沉默了一会儿,说:“师娘别担心,我有政府呢。”

小皮匠的父亲是南大街开修鞋铺的鞋匠,他十来岁时,父亲让他学修鞋手艺,他死活不肯,宁愿跑到补锅塘的铁匠铺里,磕头拜陈师傅为师,也不愿意一天到晚像个娘们儿似的,坐在鞋店里飞针走线。

“如今看来,命中注定该吃修鞋这行饭,躲也躲不过。”他想。复员后他便跟老父一起,天天坐在鞋匠店里修鞋。老鞋匠过世后,他独自支撑门面,因是家传修鞋手艺精湛,价钱又公道,生意还算不错。于是,街上人都称呼子承父业的他为“小皮匠”。

修鞋铺在茶馆的斜对面,忙过一阵子,吃了早晌饭,小皮匠会到对门的茶馆里坐一坐。他有时也会抽空到师娘家去看看,去时很少空手,有时提包茶食点心,有时送双新绱好的鞋,有时给师娘做身单衣或棉衣,复员之后,10多年来一直这样。

小皮匠不想成为只靠政府奉养、家人伺候的废人,再说,他还有未了的心事。

今早他来到茶馆,想找王三娘合计这事,请她帮忙拿拿主意。王三娘虽为女流,但在街上,她算最热心、有能耐、肯帮人的人,小皮匠信得过她。

正聊着,只见陈老婆子拄着拐杖,打茶馆门前经过,小皮匠站起来打招呼:“大早,师娘上街呀?”

陈老婆子看到茶馆里的小皮匠,笑着蹑着小脚进了门。王三娘递上板凳,陈老婆子说:“不坐了,我站站就走。”说着,从篮子里拿出用手绢包着的十来个鸡蛋,放到茶桌上,对小皮匠说:“我就不往你家跑了,自家鸡下的。”小皮匠笑着说:“师娘留着自己吃。”赵老婆子说:“我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家里几只老母鸡,天天下。”说着跟王三娘说声“你忙”,又拄着拐杖颤顫巍巍地走了。

“陈大娘快有八十了吧?”王三娘问。

小皮匠看着差不多弯成了一张弓、又瘦又小的师娘背影, 说:“快了,到秋就七十九了,正琢磨给她过个八十整寿。”

小皮匠转过头接着对王三娘说:“正好有件事想听听三娘的意思。”

“大哥您说。”王三娘给小皮匠的茶盅里又续了热茶。 “过去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师娘眼瞅着八十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我有一笔安置费,想拿出一部分,打口寿材,给师娘提前预备上。”小皮匠说。

“我跟师傅学打铁手艺时,认师傅做干爹。师傅教我手艺,还把他的远房侄女介绍给我做媳妇,师娘待我如同亲生。我曾答应过师傅,今后给他们养老送终。师傅去世时,我在部队上。现如今,师娘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不好,我想趁早给师娘备下,到时候不着慌。我打听了,今年木料价格也合适。”小皮匠接着说。

王三娘听后,颇感意外。

小皮匠居然想动用那笔抚恤金,给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孤老婆子准备寿材。王三娘觉得这事不妥。

“政府给的钱,是为了解决你将来的生活问题,拿去给陈大娘打寿材,这事家里人能想通?”王三娘说。

“政府给的钱,我分文未动。我腿脚不行,手还有用,修鞋虽然挣得不多,但天天见钱。老婆孩子那边,我都打了‘预防针'。我这么做,为自己心安。不然,总觉着亏欠师傅、师娘。”小皮匠似乎打定了主意。

王三娘见小皮匠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也就不好再添什么言,只说了句:“陈大娘有你这个干儿子,是她前世修来的福分。陈大娘过寿时,你通知我一声,我也去贺贺!”

陈老婆子八十大寿那天,家中堂屋里挤满了祝寿的小皮匠家人和街坊邻居。乡邻们看到小皮匠师娘偏屋里的那口枣红二四杉木寿材,都夸好。

岁月如歌,小皮匠的身影渐渐变得佝偻。但他依然坚守着这个小小的修鞋铺,用他的双手和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着身边人的心灵。在他的故事里,人们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与奉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