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建民的头像

史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6
分享

三进灞桥

灞桥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自古为关中交通要冲、长安东出通衢。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建桥以图东进,故称“灞桥”。五月未,明光秦安”杯《望月文学》年度十佳作家万里采风启动盛典在西安举行,让我有机会第三次走进了灞河灞桥。

我是甘肃人,出生的工作的地方在甘肃最东面的泾川县,一过凤翔路口就进入了陕西。经长武、彬县、永寿、乾县、礼泉、咸阳就到了西安,不到二百公里可以早出晚归。陇东地区自古以来与关中语言相通,饮食习惯文化相同。因为离的近,出门办事多走西安而不西去需二天才能到达的省城兰州,好多人尤其是平凉和庆阳人几乎忘记自已是甘肃人了……

小时候是听秦腔长大的,听的最多的是有关西安的事情,什么刘邦、楚霸王、韩信、张良、隋炀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杨贵妃及西安事变的故事,老父亲解放前一直往返西安做生意,什么钟鼓楼、大雁塔、寒窑、灞桥等在他的灌输下多少有些印象。后来上初中特别喜欢读李白的诗,尤其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到现在还能背诵出来。对“灞柳风雪"更是情有独钟,总想去看看……

“灞柳风雪”是关中八景之一。说的是每年到春天,灞桥两岸绿柳覆荫,柳絮漫天,飘飘扬扬,恰似春日里的一场雪,景况极美。“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泾川高平中心卫生院做院长,改革开放初时,西安的市场已经很繁荣了,我们一直到西安去购制中西药品和医疗卫生材料及设备,走的多了,对西安大概有了更深的了解。

记得第一次走进灞河灞桥是1983年清明节,那时的灞桥所在只是一亇村,叫梓口,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大桥架在水流很小的灞水上,河道两旁柳树不多,十几里长的河道内到处里堆积如山的砖石瓦片,灞水混浊而散发出阵阵臭味,只是桥西的十几个石块筑成的古桥墩墩留在灞河滩里,诉说着当年灞桥曾经的风霜,灞河东西是大片的农田,农田中是大片的麦田及油菜花,不及看见前来农作的人们,与陇东泾河川地的景色没多少区别,青翠的秦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河道两旁的树木很少,大多为新疆杨,"灞柳风雪"的美景已经不在了 ……

应该说灞柳、灞桥与灞河,是浑然一体的,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生态建设的习惯,有河必有桥,有河必有堤,有堤定有柳。杭州的西湖有柳,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元时的“六桥烟柳”为钱溏八景之一。济南的大明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甘肃平凉的柳湖也有柳,更有“柳湖睛雪”之美景。俗话说的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还有“柳岸花明”等等。 就灞河而言,这条读来显得霸气十足的河,其得名的经历也显得豪气如天。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借助变法维新,一跃成为一方霸主的秦穆公,把原先的滋水改名换姓,改为霸水。然而,后人似乎并不认同秦穆公所谓的霸业,便在霸前加了三点水,于是,灞水一名便被沿用至今。并形成了一种与“灞”有关的文化现象。比如“灞城”、“灞上”、“灞陵”、“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

据记载,早在秦汉时,灞河两岸已经筑堤植柳,柳絮随风飘舞,好似洁白雪花。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声名远播,成为“柳色如烟絮如雪”的一处名胜。此后,“灞柳风雪”作为灞桥一道独特的景致成为“关中八景”之一。以“风雪”作为比喻,也逐渐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

水、桥、柳,自是一幅最富中国古典意境的画面。再遥想古长安的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垠。暮春时节,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宛如雪花。这灞河之畔的柳,真是令无数文人骚客迷恋沉醉。多少趋炎附势、惺惺作态之辈千金难求一阙好词,而这柳在灞河两岸静立千年,只消挥舞婀娜枝条,吹起绒绒柳絮,便将无数溢美之词收入囊中,成就了灞柳风雪千古盛名。

平凉城中心有座公园,叫柳湖,是陇上名园,以柳与湖著称,著名景色就是“柳湖睛雪”,每年四五月份,柳絮飞扬,犹如白雪皑皑,落在地面,落在湖中,自然对“灞柳飞雪”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从未见过“灞柳风雪”的人们来说,究竟飘飞成什么样的柳絮,才能形成风雪的奇观?在东晋才女谢道韫眼中,风中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的满天飞舞的景象并无二致,她曾这样形容道:大雪纷纷何所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想来古时长安灞桥旁的依依垂柳飘絮之时,就是这番景象吧。

读《西安府志》可以还原当时的情景:当时灞桥两岸,分别筑有五里长的河堤,而两岸的垂柳则在万株以上,碧绿盈盈的柳条摩肩接踵的游人一同倒影在水中,恐怕是长安城里最壮观的景色,由此可见昔日灞桥河堤上柳树那茂盛的程度。当大朵大朵的柳絮飘飞,朦朦胧胧,飘渺不定,自然如大雪降临般纷纷扬扬,不然古人怎么会写出“灞柳风雪扑满面”这样的佳句呢。

岁月如梭,苍海桑田。“灞柳风雪”之美景已荡然无存。站在灞河边上,凝视着灞桥之桥墩,我只能凭吊而已。我一直想,若是没有滚滚的灞河水,千百年来人们也不会孜孜不倦地在河上架桥。假如没有灞桥的存在,纵然有再多灞柳,送别的人们也不会在此驻足,伤感的泪珠也不会在此滑落。

我相信,做为古城西安的八景之一的灞水仍在,灞桥已建,“灞柳风雪”一定会重现的。

第二次站在灞桥边是2011年。那年我已调到到平凉市工作了。据报道说经过五年多的建设,位于灞桥边上的西安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已经建成,于当年5月1日开园喜迎世界八方来客,是一处向外界展示西安环境治理与青山绿水新的篇章,当然应该去看一看。

2011年的5月I2日是国际护士节,为奖励护士工作,单位让我带领各科室优秀护士去西安观看世博园。那天早上5点多我们一行24人从平凉出发,约3小时路程,到达西安不到9点,此时的西安刚刚下过一场透雨,凉爽了很多。

虽然是细雨绵绵,但前来游园的人人山人海,广告牌上显示当日进园人数达到9万8千多人,我们一行在导游的带领下, 停车、购票、排队。进入世园会总共有三个入口:分别是广运门、德宝门以及锦绣门。最大的锦绣门是主门,沿着曲折的隔离栏进入的用了近90分钟。进门后首先看到的是百合谷,美丽的花花草草,颜色各异的百合,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道风景线。

世博园除山水花草之外,这主要建筑是一塔三馆,也就是长安塔、珍宝馆、自然馆、萌宠馆。 一路走、一路观、一路叹,灞河变了,变成了真正的人间仙境。这里不光是花花草草,还有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天人长安塔、创意馆、自然馆、温室、主大门。最让我叹为观止的还要数长安塔了,它彰显出了古城西安独占的特色。天人长安塔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古今结合、交相辉映。塔总高95米,共有14层,地上13层,地下有一层地宫;塔的顶层将建成空中花园,花卉将适时进行更替。天人长安塔采用钢结构框架,屋顶和所有挑檐都采用透明的安全玻璃,墙体也采用玻璃幕墙,水晶塔的效果,布满了现代感,是观看园区的最佳景点。

从底部乘电梯而上直达塔顶,站在塔顶,园内园外的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园西,灞河蜿蜒北去,河水青青,沿岸柳树在风雨之中摇戈着,我不由感叹,灞桥,灞水真变了。园内那些盆景堆积起来的美丽的图形,让人心旷神怡,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亲切、温馨。一处又一处的沙雕,气势磅礴。她们向世人展示世园会不光是世界园艺的展示,更是西安人民热爱生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点范。

世博园就建在位于西安市东郊浐灞生态区内,浐河和灞河交汇处,东二环和北二环交叉口东1000米,西安浐灞生态区广运谭。五年的建设,让灞河灞桥这千年古渡彻底变了模样。雨后的园林更显得婀娜多姿,盛开的鲜花在雨水的寖染下,像是配带了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再看看远处的草坪,青绿的树木,更使整个园林显得生机勃勃,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这不禁使我想到世园会的主题“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站在园内,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我可能无法向园艺工人那样伟大,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示给大家。但是我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绿色环保作出贡献。陇东的平凉建设的人们需要我们做医生护士去呵护,每一位前来游园的人们都要从小事做起、从低碳做起、从节能做起、从自身做起,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让绿色成为永恒。我坚信:“绿色引领时尚”将成为永远的时代主题。

西安世博园现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生态享受、文化鉴赏、活动休憩的高品质休闲场所。西安世博园现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生态享受、文化鉴赏、活动休憩的高品质休闲场所。

仅一亇世博园就让我们看了整整一天,据说,西安已经沿灞河成立了浐灞新区,灞河与渭河交汇处正在建设的浐灞湿地公园正在建设,“灞柳飞雪”即将重显,我真心期待着。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到2021年,《望月文学》杂志社于5月底在西安举行十佳作者万里采风活动,我也在邀请之列,5月30日清晨,迎着朝阳,随团参加采风活动,让我第三次走进了灞桥。 这次采风活动,我们是从灞桥开始,一路向北直至灞河与渭河交汇之处。

高大雄伟的灞桥屹立在灞河之上,桥上车水马龙,东去的高铁飞驰东去、银白色的飞机呼啸着飞向秦岭,消失在蓝天之中,灞河北去,岸边柳树成荫。站在灞桥之上不由让我感叹,这里不会再有“灞桥折柳”、“灞桥伤别”等事的发生,“灞柳风雪”已经再现。

移步换景,昔日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已经与浐灞湿地公园连为一体了。如果说十几年前建成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是灞桥建设的一亇缩影,那么直接反应灞河变化就是这西安浐灞湿地公园了。

浐灞公园门前,有一个高大耀眼的广告牌,似椭圆又像月牙,上面塑着蓝色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十亇大字,在阳光的照耀显得生机勃勃。又是一亇十年,真不敢相信,一亇高大上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建起来了,她把“一河清水给了渭河,一缕清风给了西安”,真美!

记的二十多年前的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次来这里,这里还是一个挖沙场,河滩里到处是挖沙的机械,运沙的车辆。每天都是尘土飞扬。看看现在,不过就十多年的光阴,这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天一色,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鸟语花香,楼台亭阁,烟雨朦胧,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沿标牌前行,走进玻璃长廊,长廊外清清的池水,翠绿的蒿草,还有灿烂的睡莲,长廊内,木质的小桥,还有雾气状的水雾,行走在这里犹如步入仙境。

从大门而入,过去的沙坑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一层一层的湖水在木质曲径通幽的小桥相伴下,让人仿佛回到江南,河鸟绕湖飞翔,各种花儿争相开放,“爸爸去哪儿”栏目活动正在这里举行,门内门外旌旗招展,歌声嘹亮。

据园区资料介绍,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设起源门、科普馆、观鸟塔、湿地水街四大标志性建筑;分“野趣区、精致区、时尚区、河道区”四个展示版块。各版块根据不同功能,分布六大景观和十大体验项目,园区设花溪茶社、滋水榭、稼穑园三大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息、餐饮、零售服务。人们可以在湿地公园,春季踏青赏花,夏季观荷采莲,秋季采摘百果,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场景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变幻。

沿着曲径通幽的小桥,来到荷花飘香、芦苇徐徐的小径,一路欣赏茂密的森林、葳蕤的草地、美丽的鲜花、水的烂漫,还有亭台楼阁,吻吸着一路芳香,再经过一座拱形桥就到了科普馆。

科普馆造型奇特,翠绿的水池里有高低不同的绿色圆柱子屹立在水的中央,好比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感觉。走进科普馆,有园区规划图,还有未来的景观,给人带来一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神往。与科普馆相隔的是“宝船聚浐灞,丝路扬新帆——浐灞世界仿真船舶展”,造型独特逼真,拍了又拍出好几张照片。

我一直想,位于灞河东岸的西安世博园建起已十几年了,还有位于长安区的昆明池一期也建起数年了,个个都是水榭楼台亭阁,湖面很大,是外地人打卡旅游之地,湿地公园,肯定就离不开水,这水一定来此八水绕长安之水,浐河、灞河,泾河,渭河一定是她们的母亲。两千多年前东出长安,必须经过灞河,估计当时灞河水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河就必须有桥,灞河成就了灞桥,灞桥成就了灞柳,也有了“灞柳风雪”,行走在浐灞湿地公园行走,要么是小桥流水,要么是小河漫滩,要么是沟渠岛屿、要么就是堰坝水域,要么就是鱼塘、荷塘。水、桥、柳让浐灞公园更有了韵味。看来“八水绕长安”已经形成了,西安人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实际上了。

就这样随意的行走,随意的用镜头写意,不经意间就来到灞河到渭河的出口处的一个亭子,亭子为全木质的,三层,登上小亭,四面八方放眼望去,往北,渭水潺潺,渭水的北岸高楼林立,河边郁郁葱葱;往西,铁路桥、公路桥交叉,来回车辆繁忙,一派热闹景象;往东,灞渭桥秀水廊桥,别具一番风味,还有灞渭车游湿地;往南,远的是那绵绵秦岭,近的是那灞柳飘絮的千年古城,远近交替,诉说着一段美丽的故事和描绘着一幅绝美的图画。

沿着柳绿花红,彼岸花、芍药、紫藤、蔷薇,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迎风招展,视乎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游客,这里也有一亇观鸟塔。观鸟塔在世博园也见过,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塔更是特别,细看那形状或如一只大鸟,沿塔内台阶而上,每一层每一个孔格都可以向外观看,随着观看的孔格不同,观看的景色也特别有趣,有一种小孔看世界的感觉,登观鸟塔是我每次去都必须进行的项目,一来登高望远,二来寻觅不同的孔看不同的景色,感觉不一样的心情......

灞河变了,灞桥变了,绚丽的景色,迷人的风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行走在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让人心情放开,倾听鸟声,感受宁静,更能认识很多的鸟类和植物。这里即是一个公园,也是一个植物和鸟类的王国。

与全国所有的公园一样,这里也有儿童乐园,高空滑翔、高空缆车、摩天轮等。只是浐灞湿地公园太大了,大的让人羡慕,也让我这亇陇东沟壑中的汉子嫉妒……

站在这里,我明显感到,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美的景色让人羡慕。

凝望浐灞湿地公园、回想广运潭边、感受灞柳风雪、舒畅在长安塔上、激岩在桃花岛上、心情飞扬在雁鸣湖边,不由人由感而发,一座城市如梦如幻的成长史,就这么深深浅浅、层层叠叠生长在这点染着土地、情怀和生命的水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望着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的“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园。无论是欣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是带小朋友来这里“亲水游”,或是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打球、骑车,不同的园区让每个游客都能尽兴游览。

我们一行只有半天时间,不可能“一日看尽长安花”,只能是走马观花走走、看看、想想…… 我们只是匆匆观赏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风景。园内植被葱郁,花团锦簇,各种红的黄的粉的花争奇斗艳,开的正旺。整个公园碧波荡漾、芦苇、何柳等植物郁郁葱葱,成群的候鸟在此地觅食,构成一幅烟雨起人间湿地生态画廊,让人产生乐不思蜀之意,更重要的是公园的主题突出的是灞桥文化,以及陕西的乡土人情,被称为西安“明珠”真是名至实归。

如果说此时想起: “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意境一定变了……

灞桥自古就是水陆通运集散之地,如今更胜往昔。灞桥地域面积为西安城六区之最,区内布局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灞河新区三大开发区,与灞桥区形成“四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喜逢盛世,“灞柳风雪”方能再现。

愿灞桥的明天更美好!

※2021年6月1日重修于平凉柳湖书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