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腊月,我就嗅到了腊肉的香味,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年味是什么?年味是沉淀了千余年的民风民俗,年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凡事缺少了文化内核,也就变得空洞。
在城市过年,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就吃的而言,我们平常吃的与过年吃的现在已经没有多大差别,许多城市鞭炮礼花又不准放,家中春联年画也不兴贴,在城里过年真是没有什么玩场!连我的女儿都这样说。为何会这样呢?想想就是比我们乡下少了些过年的民俗。在我们滇中彝乡,过年可热闹了,才进入农历冬月,你就能感受到浓烈的过年气氛了。
杀年猪:杀年猪可谓是过年的前奏,从冬月到腊月的大年三十,在这五十多天的日子里,农民们收获的就是肥壮的年猪,每家每年都要杀两三头年猪呢。那些绿树隐映的村庄,几乎天天都有人在杀年猪,天天都有年猪饭要吃。清晨的山寨,炊烟袅袅,那是人们在烧开水准备烫猪呢。几里之外,就能听到猪被捉拿屠杀时尖利的叫唤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在杀年猪的日子里,烧水、杀猪、烫猪、剖肚、翻肠、烧猪头都是男人们的活计;女人们则喜滋滋地忙着择菜煮饭,请人来家里吃年猪饭;孩子们如小狗一般,欢天喜地在人群中蹿来蹿去玩猪尿泡。吃年猪饭的人有三四桌到十几桌不等,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亲戚朋友的家族式聚会:家庭成员的好友小伴,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等亲戚都是要邀请来吃年猪饭的。乡村干部、教师医生,乃至在县城工作的许多干部职工都会成为年猪饭上的客人,所以这顿年猪饭吃得很是有些热闹。
扫尘和粉墙 : 在除夕前一个星期,我们滇中乡下有一项扫尘、粉墙的习俗,就是要到山上砍几棵香樟树回来,留足树叶,对着那些屋檐、楼板、瓦片、墙角扫之,把那些蜘蛛网及一年来尘积下的灰垢清扫出去,将整个房屋的旮旮旯旯打扫干净,接着再把墙壁用白泥浆粉刷一遍。这种白泥浆与石灰浆相似,要在出水的地方才能挖到,有时为了挖到这种白泥浆,我们要到五六公里之外去背,背回五六十公斤,可以将家中的四壁粉刷一遍。要在扫尘和粉墙结束之后,才来洗衣服被褥,称得上真正的除旧迎新。
舂饵块粑粑 : 春节前,农村人家家都要舂粑粑,这种粑粑不是拿面粉做的,而是拿上等好米浸泡后,用甑子蒸熟后舂出来的,我们称之为饵块粑粑。也就有了云南十八怪:"粑粑叫饵块,姑娘叫老太"之说。这种饵块,舂出来的时候很软,可以用手捏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狗、小猫,鸡、鱼、兔、羊等小动物给孩子们玩,大的则做成椭圆形一筒一筒的,每筒重三四千克,只需浸泡在水缸里或捂在青松毛堆里,可以保存一个多月不坏,要吃时只需用菜刀切一块下来拿到火炭上烤热烀就可以吃了。孩子们嘴馋了也可以随时把那些捏出来的小动物拿到火上烤来吃。有的人对这种饵块粑粑和糍粑分得不是十分清楚,常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糍粑是拿糯米舂的,而饵块粑粑是拿饭米舂的;糍粑是冬至那天才吃的节日食品,我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冬"。这种糍粑粘性很好,在炭火上烤一下就粘得可以拉出很长的丝,拿来蘸蜂蜜吃,非常润口,就是难消化,小孩子吃多了常致隔食。
磕糯米面:糯米面是春节必备的食物,常用来做油煎茴香粑粑和汤圆招待客人。制作糯米面我们这里常用两种方法。一、将糯米淘洗浸泡数小时后晾干,再拿到杵臼里舂细,用规格不同的几把筛子筛出最细的面粉,粗的再返工舂细,再筛,如此反复,称磕糯米面。二、将糯米浸泡数小时后,舀到石磨上将糯米磨成米浆,盛到一条细白布口袋里,将它吊在楼底上,靠重力滤去水分,最后把整条口袋埋到灶火灰里,让火灰吸干所有水分,然后拍打掉灰尘,把结团的面粉倒入簸箕晒干即可,用时遇水即可发开,我们把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糯米面叫吊浆面。我们这里的汤圆不是非要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才吃,而是在正月里用来做招待客人的早餐,但不包芯,而是与甜白酒同煮,有酒歌言:汤圆煮白酒,又甜又爽口;客人你请喝,喝了你莫走!
铺青松毛、栽青松树:春节吃饭乡下人都不摆饭桌,而是铺一屋子青翠碧绿的松毛,图个宽敞,有俗话说:饱吃不如宽坐。再说春节客来客往有时会有好几桌人吃饭呢。在乡下,只有这样才显得喜气、热闹,小孩子饭后还可以在青松毛上摸爬滚打翻筋头。到山上采松毛时,人们还会带一棵松树回来栽在院子里,这棵松树长得苍翠挺拔,初次到乡下的人还误以为是天然生长在院子里呢,很是雅致。其实不然,这棵松树是砍倒后在院子里挖一个洞插下去的,而不是栽下去的,至多能"活"一个多月。这棵树叫"天地树",也就是祭祀天地神的牌位树,彝语又称"课戏塔兹"。这项民俗,近十多年来备受一些媒体读者指责。因为这些松树,都是山上最好的松树苗子,每家栽一棵,一年要毁掉不少森林呢,对生态环境一点都不好。
贴年画、春联:全国许多地方都兴贴年画、春联、窗花,但各地又有所不同。我们滇中贴的年画很土,有些守旧,大多是财神、寿星、观音、菩萨、八仙过海、猫、鱼,最喜欢贴的是当年属相的动物,再就是十大元帅,毛泽东像之类。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也并非家家如此。但有几样可能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如贴挂门钱。这种挂门钱是拿红色皱纹纸打凿出来的,样子像古代的铜钱,中间有一方形孔洞,钱与钱之间有丝相连,须须柳柳、红红彤彤地挂在门上方,还要挂在门前的桃树、梨树等果树上,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家庭殷实富足。另外,厨房门、畜厩门、鸡厩、蜂箱上也是要贴对联或封条的,内容大多是"家中美味盐第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之类的祝福语。正大门和堂屋门上则要贴门神,门神就是把守门户的神,一般都是那些形象怪异、吹胡子瞪眼、凶神恶煞、手持刀叉剑戟的英雄武将、忠义之人,如张飞、关公、秦琼等,似乎只有这样才对鬼神有威慑力,那些样子乖张的童男童女是守不住大门的。煮饭的灶台上也要贴上灶君老爷的画像,有32开纸张大小,过去多为民间木刻印制,如今有公家印刷,且是不干胶的,揭开不干胶就可以贴了。灶君老爷其实就是民间主管饮食的神,留着飘飘逸逸的胡须,身穿龙袍,头戴一顶皇帝帽,上面挂满了流苏,煞是威风、神气。最有趣的是除夕日的封门,在吃年夜饭之前,家家户户要在门上贴出某年某日几时封的封条,边帖边念《封门经》:观音菩萨来行善,玉皇大帝来消劫。伤风咳嗽滚出去,金银财帛滚进来......封了门之后,一般就不得再走出门半步,外人也不能再进来串门了。
年夜饭习俗:滇中乡下的年夜饭,大桌小桌花色品种少不了三四十样,即便知道吃不完这么多,但年夜饭上菜的品种则是多多益善,而且有些是必不可少的,像鱼,意为年年有余;小葱,即聪明;蒜苗,意为善于算计;川芎,芎与凶谐音,凶在我们这里是精明厉害的意思;粉丝不能切断,要长长地吃,以示吉利;而霉豆腐过年时是没有人卖也是没有人吃的,否则你会一年到头不顺触霉头。还有猪头必定是在除夕这一天才能动的,尽管在年夜饭上很多人都不觉得猪头肉好吃,但猪头肉在大年三十是少不了的。煮熟的猪头,先要在祖先牌位上祭供,磕头,然后才拿了刀来切片,再端上饭桌。我也不知道这是缘于何故,可能它是个"头 "的缘故吧。在那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艰苦日子里,再穷的人家,年三十也要舀十二碗米煮熟,以示一年十二个月天天有饭吃。滇中的年夜饭赶早,所以有的人家在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炸鞭炮吃饭了。滇中的年夜饭吃的时间也很长,常常是四五个小时,不论好吃难咽,什么菜你都得尝一遍,但不准吃尽,必须每样菜肴都要有所剩余,此习俗就是图个"吃不完用不尽"之吉利。吃完饭就全家人在一起唠白话,逗小孩在松毛地上玩耍,看春节联欢晚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然后是烧水洗脸、洗脚、洗澡,换上新衣新裤新鞋围在火塘边守岁。洗脚时,彝族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做晚辈的一定要烧上一壶热气腾腾的烫水,端上给长辈洗脚,以表孝道。女儿读三年级时,有一天老师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回家后端盆热水给父母亲洗脚。这样的感恩教育,我们彝族已实行几百年了。彝族对除夕之夜的洗脚非常看重,认为只有干干净净洗脚,将来出门才能赶上人家吃早饭,才会有贵人相助。除夕之夜,火塘里要烧几个大大的柴疙瘩,彝家人认为:除夕夜火塘里烧的柴疙瘩越大、火越旺,来年养的年猪就越肥越大,日子就会过得红红火火。
大年初一习俗: 一年中,就数这一天禁忌最多,就连那些不吉利的话也不能乱说。一、初一不能动刀杀生,只能吃素,多为糯米饭、汤圆、饵块等。二、不兴扫地,不兴往门外厦子或院子里泼洗脸水,就是地下脏得一塌糊涂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爷、福禄寿喜给扫出去了,那些开铺子的就更忌讳扫地了。三、不兴看病,不兴吃药。这一天乡下的诊所都不开门,人们有个什么病痛都是忍着。迷信的说法是,年头的第一天就打针吃药不吉利,否则,你会一年到头病通梢。四、不兴睡午觉,说是到栽秧时会倒田埂。记得有一年我在表哥家睡了一阵午觉,表嫂就开玩笑说,要是今年她家的田埂倒了,就叫我去负责给她打田埂不可。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彝家人有一个规矩:彝族妇女在这一天不做任何家务,因为妇女们忙碌了一年,新年伊始要让妇女们好好休息一天,就连烧火做饭这样的事都是由男人们来承担。初一最热闹的活动是抢龙水,人们在夜间的四五点钟就起床了,挑着水桶打着火把赶到水井挑一年中的第一担水,称抢龙水。在打水之前,你得完成以下程序:先烧三炷香插在水井旁的柳树下(即龙树),双手合一作揖,磕头,贴挂门钱或红纸,红纸上常写"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字句,念彝语祭龙辞:课戏迭替(大年初一),漂奢呢害(黄金日子),呢则害则(日好月好)。课戏底哩(春天到了),西罗奔都(万物逢春),课戏呢戏(新年新岁),鲁西更哩(迎接龙神),鲁西郭哩(龙神回来),鲁西更哩(龙神归来),黑嘎郭依(跟我回家),擦作括而(保我人丁),阶呢括而(保佑六畜)。然后就炸一封鞭炮,赶紧挑着水桶回家,路上遇到人也不能搭话问好。能抢到第一挑龙水那是无尚光荣的事情。为抢这一担龙水,全村人都会争先恐后,蜂拥至水井旁,只听见鞭炮声此起彼伏,所以,初一的人们睡得不是很安稳。这些年,有些村寨从山箐里接来了泉水,家家户户都有了水龙头,不用到水井里抢龙水了,但还是要在天不亮之前起床,在水龙头旁炸一挂鞭炮,接上几桶山泉水。其实,这个马头、鹿角、蛇身、鸡爪的怪物(龙),也是乡下人常祭祀的神。
大年初二及以后的习俗: 在我们滇中, 初一不兴出门拜年,从大年初二起开始拜年走亲戚,嫁出去的姑娘都要派人到婆家把她们接回来,热情款待。舅舅、姨妈等重要的亲戚朋友都会相互走动、请吃、祝福,这种休闲娱乐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完。我看很多地方闹了圆宵节就算过完年了,我们这里正月十五不闹圆宵,而是赶会,即物资交流会,年轻人则弹月琴,跳左脚舞,谈情说爱。赶会的地方叫猫街,方圆一百多里的男女青年都会来此聚会,有一首好听的山歌是这样唱的:正月十五赶猫街,我在猫街等着你……不来就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姝空等着……爱得十分率真、坦荡。赶完了正月十五接着又要赶正月十六,正月十六在牟定县天台街赶,也是一个有名的物资交流会,非常热闹,群众白天购物,晚上则狂欢跌彝族舞,通宵达旦,跌得黄灰飞扬。二月八(即农历二月初八)也是一个传统的彝族节日,又叫插花节。在这一天,彝族人民会戴上马樱花,房前屋后,里里外外到处都要插上马樱花,纪念一个美丽而勇敢的彝族少女梅维鲁,她不畏强暴,为了千千万万彝家少女的美好生活,在二月初八这一天,用鲜红的马樱花酒毒死了贪婪残暴的土司,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今天,彝族青年结婚,在迎亲回家的路上,新郎新娘及其随从要成双成对地到马樱花树下祭拜,以怀念为民除害的彝族少女梅维鲁。若附近没有马樱花树,就选择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去祭拜。这一习俗,从古一直沿袭至今。
过完了二月八,也就到了撒小秧的时节,人们把家中铺的青松毛扫地出门,才算完整地过完了这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