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父亲就叫我去楼上擦八仙桌,擦好后还要把八仙桌搬到楼下正堂屋里摆好,准备大年三十晚上在上面摆年夜饭,吃八大碗。八仙桌是祖传的,父亲分家时分到了它,只有一把椅子,是太师椅。桌和椅都是雕龙画凤、古朴古香、厚实笨重的那种,平时在楼上插香烛、摆供品、祭先人,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擦示出来却漆黑贼亮,光彩照人。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全家八个人就坐在八仙桌旁吃八大碗,很气派呢,七十多岁的爷爷就坐在那把太师椅上,父亲就把易嚼烂的肉和菜搛在爷爷碗里。过年摆八仙桌,吃八大碗便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过年吃的八大碗,第一碗是猪头肉,就是砍一半猪头煮半天,然后切成薄片,必须有猪耳、猪舌、猪脑和猪拱嘴。在我们的民俗里,头为大,“头”即首领,所以猪头是特意留着过年才能吃的,平时不能吃,三十晚上每个人都要吃上几块猪头肉,日后做事才能“承头”,“承头”即敢于担当责任,做成大事的意思。第二碗是红烧肉或千张肉,红烧肉这个传统菜的做法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是我们这里会放些黄花菜同烹调以此来吸去过多的油脂,吃起来就不那么肥腻了。千张肉要用膘很厚的五花肉做,先煮一下定形,然后切成薄片码好,再把肉皮一面放到锅里炸至黄脆,涂上蜂蜜或红糖,放姜、味精、酱油,上面再盖一些酸腌菜,放蒸笼里蒸2小时,所有的味道就渗透到肉里面去了,吃时翻倒在另一只碗里,味道酸甜可口,肥而不腻,千张肉女人家最爱吃了。第三碗是酥肉,就是用腿子肉切块后,拌食盐、味精、酱油腌两三小时,外糊鸡蛋面后放油锅里炸至黄脆,可放数日不坏,馋了可随时抓吃,也可再将酥肉切片后凉拌,酥肉一般是在过年前几天就炸好了。第四碗是回锅肉,回锅肉要放小葱和豆瓣酱一起回锅,味足,闻起来气味十分香美。第五碗是粉蒸肉,排骨、肋条都可以拿来粉蒸,有时也加入洋芋或红薯同蒸。蒸面是自己配的,以苞谷面为主,方法是将苞谷面炒黄,掺入磨碎的草果、八角、花椒粉,肉炒透后放嫩茴香叶,再拌入蒸面就可以上笼屉蒸了,蒸至扒烂、滤骨,味道异常鲜美,牙不好的老人最爱吃。第六碗是油炸排骨,排骨香脆,是年轻人最爱吃的美味,上了年纪的人则怕上火或牙不好不爱吃。第七碗是百合蒜,此菜吉祥,有“百年和好”之意。就是用鲜肉末加葱和味精做成圆子,外用一瓣瓣百合蒜装饰,但不用油炸,而是上屉笼蒸熟。第八碗是汽锅鸡,类似于清汤鸡,但是用特制陶瓷罐烹制,靠蒸汽将鸡肉炖熟,我们喜欢放云南名贵药材三七根一起炖,味道微苦,极补。如果凑不满上述八大碗,也可做一碗八宝饭补上,八宝饭选用大香糯,上放红枣、蜜饯、桂圆、花生、莲子、百合、豆沙八样组成,极富喜意(即早生贵子之意),但糯米要蒸透,入口即化才好吃。
八大碗盛在我们叫的“大钵头”里,这种碗看上去豪放、大气,碗口大且底深厚,有足够的容量,八大碗的叫法与这豪气的碗有些关系,过去我们用的是土碗,故又叫土八碗,现在大家都用上了白瓷碗。吃饭时每桌摆八双筷,坐八个人,吃八大碗,这便是山村农家的盛宴。
但家乡的年夜饭,不局限在这八大碗上,也不是说我们这里过年就只吃这八样菜,只能说这八大碗是大家的约定俗成,是必不可少的。其它菜就有点随意了,但总体还是多多益善,品种少不了有三四十个,不论你喜欢不喜欢,每样菜你都得尝一口,但又不能吃完,要有所剩余。而且分葱(意聪明)、蒜苗(意算计)、粉丝(忌切断,意长寿)、鱼(意年年有余)、川芎(芎与凶谐音,凶在我们这里是聪明厉害的意思)是家家必备的年菜,而霉豆腐过年那天是忌讳吃的,说是不吉利,否则你会一年到头倒霉运。
其实,八大碗在我的家乡是节日喜宴的代名词,人们把起房盖屋、婚丧嫁娶一类统统都说成是吃八大碗。某人说是去吃八大碗,我们也就知道他是说去做客。八大碗是一种待客的规格,在饭桌上你摆了八大碗,说明主人对客人敬重,给你面子,举办的事当然也很郑重。在乡下,主人客人都很要礼性呢,礼不到,心就愧;礼不周,人家就不领情。千余年来,八大碗成了乡村约定俗成的饮食文化。
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八大碗也随着时代环境有些变化和创意。彝族杀羊就喜欢用羊八碗招待客人,即羊杂碎、羊肝生、羊血糕、羊肠荞串、烤脆皮腌生、粉蒸羊肉、红烧脑花、扒肉烩鲜鱼。羊八碗极富民族特色,也算得上是待客的盛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缺肉少油,但瓜菜八大碗做出来同样表达对客人的敬意,即焖洋芋、蒸南瓜、煮包谷、炒青豆、火烧茄子、火烧辣子、凉拌黄瓜、泡萝卜等。也有人烹制过极高档的山珍荤八碗,即野猪、野兔、野鸡、麂子、香猫、花脸、穿山甲、石蚌等,但现在野生动物少了,也不允许捕杀了,山珍荤八碗再也没有人做了,有人则创新出了山珍素八碗,即折耳根、蕨菜、臭菜、野山药、大白花、金雀花、苦刺花、棠梨花等,但不完全是素,都加了火腿、鲜肉、排骨,或炒或炖或油炸或凉拌,很受食客欢迎。到了夏天,还有野菌八大碗,即鸡枞、干巴菌、黑木耳、牛肝菌、青头菌、鸡油菌、虎掌菌、铜绿菌等,都是山珍呢,也是荤素搭配,吃起来味道鲜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