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3
分享

远去的农耕文明

南华县海拔2698米的天子庙坡,是龙川江的发源地。在龙川江源头,有一个活着的古村落,叫老厂。早在600百多年前,老厂的祖先就在雄岭(即天子庙坡)的老厂河一带冶铁铸锅,经过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发展到清末民初,老厂的铸造业已有了相当规模,享誉滇西,鼎盛时期这里生产的铁锅犁头曾一度畅销滇西乃至缅甸泰国。在本地,要用三升米才能换一把犁头,还须以交回旧犁头相抵……

老厂隶属于南华县五街镇老厂村委会,位于天子庙坡东南老厂河水库尾部,距离五街镇28公里,南华县城40余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140毫米。村落以老厂河为界分一组和二组,共有朱、段、普、肖、罗、王、周7个姓氏,四百多人生活在这里。羊年10月22日,我们走出书斋,来到南华五街老厂村民委员会进行乡村田野调查,采访了今年七十多岁的段开富和段开财两位老人,并在老厂村祖坟墓碑上考证出一些村人鲜为人知的史实。

我们来到老厂,最想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厂铸锅铸犁的历史沿革。问及两位老人,回答一点都不含糊:据小老爹段文安讲,始于元朝,1335年,铸锅原料最早时期来自于五街的鹅赶厂,说他们村里的人到鹅赶厂挖铁矿,挖进去有四五十米深的时候,曾有二三十人被埋在洞子里。再细问,就说不出更多细节,说是父辈就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我们翻阅随身携带的清康熙《镇南州志》,查到:老厂铸锅始于明洪武九年,即1376年,鹅赶厂首采铁矿,始于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两位老人提供的信息基本还是可靠的。

在老厂最早铸锅时期,所用之铁均出于鹅赶厂。鹅赶厂,地处南华县彝族聚居的五街镇中村村民委员会境内。据说,鹅赶厂首采铁矿(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时,老厂村的段普昌等人参加了开采和冶炼。老厂原来没有人会铸锅铸犁技术,明洪武六年(1373年),是段普昌派其儿子段以义假装“憨人”(不会说话的憨哑吧),到现在的禄丰一平浪六里箐铸锅处当了三年长工,偷偷学习制模和铸锅技术,回来后才在老厂开始了铸锅铸犁的营生。

据《镇南州志》记载:“鹅赶厂,在英武乡,距县九十里铁厂也。产铁最旺,有肖、王、刘、鲁、李、段六姓人寻以开采。如铁厂河即旧日炼铁区域,凡老厂、锅厂大炉上铸锅之原料胥集于此。”元朝末年,镇南英武乡,即今天的五街一带,方圆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冶炼厂铸锅厂十几处,如老厂、锅厂、后厂、本炼厂、鹅赶厂、大炉、小炉、铁厂、迤山厂、外山厂、托二厂、新厂、大歇厂等等。由此可见,古代镇南的工业发展雏形,发端于元朝,位置在今天的五街老厂等地。

在那个年代,由于劳动生产力十分落后,老厂炼铁铸锅用的是土炉炼铁,人工手拉风箱,劳动强度大,一昼夜一盘炉子仅能生产铁锅7至10合。原来我们以为“一合”是“一对”即两只的意思。后来查相关史料才搞清楚:“合” 是锅的计量单位,直径2.2尺的大锅两口为一合;2尺的锅四口为一合;1.8尺的锅六口为一合;1.6尺的锅八口为一合。

到了清朝,也就是300多年前,老厂等地的炼铁铸锅技术已有了大的改进,先进到可以利用水作为风箱动力。老厂生产出来的铁锅,具有锅薄、光滑、耐用、不烧裂、省燃料、省时间等特点。老厂的犁头采取在犁耳、犁底外加筋骨的工艺,比较坚固耐用,这样的锅和犁头深受远近顾客欢迎。由于生产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往滇西及缅甸各地。有资料记载,早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老厂村民已开始雇骡马到鹅赶厂、托二厂驮铁铸锅,将铸出的铁锅驮运销往滇西、缅甸各地。

镇南知州,浙江余姚进士陈元,是我们南华文献之祖,他在自己主持编纂的康熙《镇南州志》艺文志留下了一篇《郊行纪略》,里面专门记录了他到老厂查勘时见到的情景:“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巳二月四日,予奉檄查勘田粮……初五,宿新铁厂,厂炉临河,冶器用水冲击,风箱不需人力。烟焰弥天,亦坎离既济之义也。”一句“烟焰弥天”,形象地描述了老厂炼铁铸锅的场景,也使我们感受到当时老厂铸造业是多么的红火。

到了清末民初,南华老厂等地的铸锅技术更为成熟,“镇南铁锅”、“镇南犁头”已形成品牌效应。但本地无铁可供,山林砍伐殆尽,铁和燃料须从外地运入。民国《镇南县志》记载:“若夫英武乡老厂、锅厂二村,世传铸锅工艺,锅织较他邑所铸者薄,既不费钱,又省薪炭,大小皆有之。岁运销滇缅各地不下数千合。惟所需铁条必取给于牟定,故甚望鹅赶厂矿业复兴。至滇中产铁县份,如有铸锅者,必来老厂延聘技师。此为镇南工业之特色。”

老厂的铸锅业誉满滇中,不少地区曾来人聘老厂铸锅师傅去外地传授技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老厂段文朗曾受聘到大理州鹤庆县白衙铸锅,订合同安八盘炉子,并从老厂请去四五十位村民参加传授铸锅技艺。在这以后,陆续受聘到外地铸锅的还有朱家荣、肖永福去丽江永胜,段必智、段必文去丽江的维西县,王兆庆、段必兴去玉溪的双江县;段应达、段应宾、段应森受聘去思茅(今普洱)景东县等。另外,楚雄州内的禄丰、牟定、大姚、姚安、永仁等县和昆明的富民、安宁也曾派人来学习铸锅技艺。段开富告诉我们,他有个大爹就是年轻时到怒江州兰坪县铸锅,在那里与当地女子结婚成家,十多年前还回老厂认祖坟安碑呢。

在南华文艺界,有“郭梅夏字”之说,意思是郭燮熙的梅花,夏育荷的书法,为镇南画苑翰园之魁!名冠西迤。我们在老厂的祖坟上看到一块墓碑,就是夏育荷拜撰、郭燮熙校阅的,墓主叫段冕章。墓碑记载:段冕章,男,楚雄府镇南州西鹿角厂,其祖父段德宽,其父段廷彩,母张氏。生于1853年(咸丰癸丑年)农历八月初二日,赋性聪明,天资卓异,善于解悟,凡目之所睹即能有会于心。如鹿角厂世以铸锅为业,但前此之所铸多厚重而不良于销售及公之,世公乃用心研究,凡铸锅所需之物料器皿更易。一新则工用省,而锅已轻薄精美,畅销迤西一带,获利较前加其数倍。公乃益为铸造不数年而富甲一乡矣。夫铸造之艺一经公燮通其法,不惟公独获厚利。而鹿角一厂得公之法,由此以致富者难以指数。所可惜者公年仅四十有余而卒。段冕章夫人萧氏系锅厂萧安贞之女,共育有五子二女。

从这位英年早逝的老厂人段冕章碑文解读我们得知,老厂过去可能还有另一个村名,叫鹿角厂。据陈元《郊行纪略》记载,老厂那时不叫老厂,而是叫“新铁厂”,在老厂河边铸锅,用水冲击拉动风箱。这位叫段冕章的人对老厂铸锅业有贡献,是富甲一乡的铸锅大户,可惜只活了40多岁。

老厂冶炼铁矿和铸锅,历史悠久,享誉滇西,特别以盛产铁锅名扬迤西,被誉为“镇南铁锅”。生产铁锅的同时还生产犁头、犁铧、铁盆、火盆等生产、生活用具。民国时期,老厂是乡政府所在地,老厂和锅厂两村有铸锅者50多户,年产数百合,以内外光滑,厚薄均匀,底深耐用为特点,随“走夷方”远销滇西及缅甸腊戍一带。但炼铁铸锅十分辛苦,至今在老厂一带还流传着“铸锅抬模,十有九驼”之说。“走夷方”则常遭遇瘟疫匪患祸害。老厂的段文纯外出铸锅,从收完谷子到第二年栽秧,走了好几个县,辛辛苦苦干了六个多月,才挣得120多块银大头,在返家途中,半年的血汗钱就被尾随而来的土匪抢劫一空。段必云师傅在外出铸锅路上,被村子里的一条疯狗咬伤,染上狂犬病,不幸丧命。再如段开祥家父子三人到滇西“走夷方”,最后只有一人回家,其余两人则中瘴气(疟疾),葬身异乡。

老厂的铁锅、犁头、铁盆等产品生产出来后,货币交易、以物易物兼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使用三钱六分的半圆银币,俗称半开,这种银币当时币值较稳定,每合锅可卖花钱(半开)4至6元。若用大米交换,每合锅可换2斗米(民国七年时容器计量单位分石、斗、升、合,一石有十斗,一斗有十升,一升有十合;以大米计,每斗约合当时的老秤80斤,一老斤为十六两。民国三十八年衡器一老斤有十六两,一市斤有十两,二市斤有一公斤;容器一担有一公石五斗,一公石154市斤,一旧石有800市斤或五公石零六升;民国三十八年每公石售价半开银币30元)。每把犁头可换回大米1.5升,犁铧换回大米2升,杂粮可换3升。卖新产品时,同时回收废旧犁头有利以再生产。段开富和段开财与我们讲述的情况是:在他们小时候,“老厂犁头”是抢手货,一把犁头可换荞5升,换苞谷4升,换大米3升,并须以交回废旧犁头相抵。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厂村有百余户人家(现在还有83户。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老厂河水库时,有一部分搬迁到徐营大荒地,一部分搬沙桥、红土门),长期以铸锅铸犁头为生者有46户,其中:一家经营2至5盘炉子的有6户,一家经营一盘炉子的有10户,两三家经营一盘炉子的有30户。全村每年生产铁锅5万口,犁头1100把,犁铧2000个,另外还生产火盆、铁盆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

1954年初,老厂37家铸锅户组织成立了“南华县红旗铸锅社”。1955年4月,锅厂村18户个体户成立了“南华县星光铁业社”。设备有土锅模子30多付,生产直径0.62——3.2尺11个不同规格的铁锅,日产量80——100口。社员月收入分为25元,30元,40元三个等级,算得上是高收入者,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很高。

老厂铸锅名声大,主要是靠技术起家,其实“三头”在外(生铁原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能源供给在外,有几年用的是曲靖富源焦煤),并无成本优势,不利于产业发展。

1958年老厂“红旗铸锅社”与锅厂村的“星光铁业社”联合成立“小坝铸锅厂”(大队综合厂规模),厂址搬迁到沙桥向阳冲附近。那时生产出来的“小坝犁头”名气很大,在南华、楚雄、牟定、姚安等县畅销不衰。

1958年10月5日,南华、牟定、双柏、楚雄四县合并为楚雄县,南华改为区,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也就是在大跃进时期,小坝铸锅厂搬迁到楚雄市吕合镇,划归吕合钢铁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61年3月恢复南华县后,又划归南华县机电厂,与县农具厂合并为农机厂。1964年从机电厂分出,由南华县城迁往东郊大楸树,成立“南华县铸锅厂”,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产品有各种民用锅和民族特需的平底锅、吊锅、喇叭锅、铁盆、火盆等,主要销往滇西各专州及四川凉山州等民族地区,民族锅盆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全厂职工最多时达两百余人,年产铁锅28万余口, 铸铁管73000多米, 是南华县的重要工业品之一。故曾经大名鼎鼎的“南华县铸锅厂”的前身,是老厂的“红旗铸锅社”。直到21世纪初,随着全国企业“改制”潮的来临,南华县铸锅厂才关门歇业。

在历史上,老厂值得一提的还有该村的陶瓷业,虽没有铸造业那样庞大辉煌,却也红火了数十年,是“南华县瓷厂”的前身。在老厂村有一座山,挖下去土壤皆白,在水中浸泡搅拌后可粉刷墙体,在过年扫尘时村民喜欢挖回用于粉墙,此白陶土民间用于烧制碗罐,解放后老厂成立过碗社。1962年前,一街公社的干把拉、依黑么也生产土碗,做碗的土是从老厂拉进去的,年产6万多只。1970年,并入五街公社老厂大队碗厂,采用老厂的高岭土制坯上瓷,放入阶梯式窑烧制,年产8万多只。后来成立“南华县瓷厂”,厂址由老厂迁至南华县城东郊(今天的楚雄卷烟厂复烤厂一带),购买了先进的机械设备,仍采用老厂、大歇厂山上的高岭土制坯上瓷,请丽江永胜的师傅来做技术指导,年产各式大碗小碗、腌菜罐、水缸、酒缸12万件左右。后将生产的粗瓷器送样到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分析化验不合格,遂于1979年停产,把制碗设备作价处理,将厂房地基卖给楚雄卷烟厂,用于银行30万元还贷,工人按集体企业一次性退职或调离。

我们走访在老厂的山水间,山还是那座雄岭,河还是那条老厂河,却再也寻找不到当年“烟焰弥天”的壮观场面。老厂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那些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我们走进去的古村落静哑哑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传承弘扬了六百多年的老厂农耕文明,在这里早已经消失殆尽。

参考文献

1、南华县志办编,镇南州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2

2、南华县志办编,镇南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2

3、南华县志办编,南华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2

4、罗宗贤著,龙川江[J],镇南特产,2012年第2期

5、南华县工业局编,南华县工业志[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06

                    原载《楚州今古》2016年第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