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香如玉》是我来南华县城的第二年(2012年)就参与编辑的一本书,文中喜欢使用肯定语气,适当作了些修改。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这部书稿写的略显粗浅,内容也有些单薄,语言缺少必要的提炼, 没有什么好的故事和鲜活的情节,读起来干巴巴的不是很吸引人,主题也不甚突出,我不太满意,文字改动的比较多。当时我建议的书名之一是《舌尖上的野生菌王国》。天、地、人三部分的主题设想是李天永根据我和普金华编辑情况最后拟定下来的,但当时根据已写出的内容来看,这三部分从内涵到字数都十分不平衡,至少有两部分的内容还需要丰富深化。
在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写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杨爱萍和陆文虎,一位是《楚雄日报》的记者,非常勤奋,文笔不错。另一位也是楚雄州广播电视局的资深记者,南华人,热爱写作,擅长摄影,在煤矿时就早知其名,只是第一次见面,他也是真心想为家乡的野生菌发展做点事情。我们还一起采访了五街非物质文化“火草领褂”传承人罗就琼。
后来县里换了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又很长时间不见书印出来,还以为此书的出版泡汤了呢。现在总算把书出版了,虽然是内部的,这里边应该少不了一番波折。翻开书一看,图文并茂,美观大气。内容上作者已经作了大的采访补充,文字方面经过修改润色,读起来通畅优美,比当初我看的初稿提高了一个档次。作者以记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写进了一些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人物和细节,写进了一些鲜活有趣的野生菌故事,内容丰富且变得灵动多了。文章的科普性、文学性、可读性都大大提高,不再是平铺直叙的描述。天,写出了南华得天独厚的野生菌生态文化,喧嚷了南华野生菌特有的天然芳香。地,写尽了南华物宝天华、野生菌王国的瑰丽灿烂。人,写出了南华人勤劳致富,智慧多才,勇闯市场的精神面貌。道法自然!敬畏自然!以响水河源头乾隆年间的“封山碑”作证!天、地、人三者很好地展现了南华各族人民依顺“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发展野生菌产业的主题思想。
野生菌是南华县委县政府花大力气打造了十多年的一张文化品牌,其社会效益日渐壮大。南华因菌而兴,许多人因野生菌而慕名来到南华。野生菌提高了南华的知名度,带动了南华的旅游业。许多游客从滇西回来,都要从楚大高速南华收费站拐下来,到野生菌交易市场买一些松茸鸡枞带回去。正如一位副县长在“南华文化旅游研讨会”上所言:“野生菌是南华天上最亮的一颗星星、最大的一颗宝!”南华社会经济要发展,这个“根本”我们不能丢!
细想一下,我们南华今年出版的这三本书,能获得如此大成功,在读者中产生了这么好的影响,是值得总结一下经验的。首先是我们写作的目的、目标明确:繁荣南华文学创作,弘扬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真心想为南华的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其次是我们抓对了题材,选对了主题。从南华地域上来说,这三本书的内容,都是“大题材”精品力作,都属于本土文化,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自信。在一次作家们庆贺这三本书出版的聚会上,普金华有趣地把这三本书归纳为“一朵菌子两个英雄”,我看还是比较贴切的。“野生菌王国”是南华县历届县委政府打造的品牌,郑和、杞彩顺都是值得我们南华人铭记、褒扬的民族英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是要如此有责任感,使命感;有理想,有担当。走出自我,去写那些有意义,能留下,有价值的人和事。而不是抒写那些小资情调,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
2016年9月4日于家豪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