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0
分享

野菌生南华 

  一

在我们“气候常年略相似,不寒不暑似春风”的彩云之南,在那崇山峻岭、绿树成荫的山林里,就喜欢生长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美味野生菌。每当夏秋隆隆的雷声在山间响过,淅淅沥沥的雨滴在林间洒过,在那湿润的土壤里,就会有鲜活的生命在躁动。那些靠孢子繁殖的野生菌,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随空气到处播撒它们的子孙后代。头天晚上看似还是平展展的土壤,看不出有生长野生菌的迹象,等到第二天早上你经过时,却有两三朵可爱的野生菌如花骨朵一样绽放在那碧绿的树枝下,让你惊喜不已。小时候,我们都认为山中的菌子也像人一样,是在夜间土壤的被子下睡大觉的,到天亮了才会醒来,睡醒了的菌子就一个劲地在那儿疯长,不断飘逸出淡淡的清香。

夏天的山林是个舞台,野生菌会排着队伍上台表演,它们踩着鼓点按顺序出场,从不迟到。五月是河边箐边潮湿的麻栗树上或毛栗树上长出的香菌和木耳,正赶上民间过五月端午人们包香菌包子吃。六月是红葱和白葱,极像菌类中的两姊妹或双胞胎,它们在树林中一簇一簇地生长,不小心用手碰到菌子的里子,它就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一下子就变绿了脸。七月,牛肝菌、青头菌、鸡油菌、刷把菌、黄香菌、虎掌菌、叭喇菌、皮条菌、干巴菌、胭脂菌、黑木碗、母猪青、鸡枞、栗窝等等野生菌都像是等不及了似的,相继粉墨登场,这时红葱和白葱已出过两波三波,再也不出了。八月份各种杂菌出得最多,产量最高,菌市最为热闹,南华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昼夜灯火通明,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歇业。九月立秋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野生菌渐次减少,但在绵绵秋雨中,荒地边松毛下一窝窝的谷熟菌很好吃,有一种与铜绿菌相似,但个头比铜绿菌大,色泽金黄的“九月黄”十分讨人喜欢,也能卖个好价。到了十月或十一月,田地里的庄稼陆续收上场,天气就更冷,野生菌出的就更少了。但就在这个时候,在南华的松树林子里,还出的菌子都是珍品,那就是松茸、牛皮鸡枞,还有我们叫做猪拱菌的块菌。这时的块菌,是成熟度最好的,气味芳香浓郁,松茸交易也是一年中价格最高最为火爆的时候。

滇中南华被誉为中国野生菌王国,松茸之乡。松茸、羊肚菌、猪拱菌(块菌)、干巴菌、鸡枞、栗窝、虎掌菌、牛肝菌,香喷头、青头菌、鸡油菌等等世界名特优野生菌均在此有生长。这些山珍美味,天刚亮就被人们请下山来,用摩托车运送到城里,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珍馐佳肴。这里加工的松茸和牛肝菌出口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供不应求。

当你前往滇西大理,在楚大(楚雄到大理)高速公路上,看到菌王山上矗立着七朵硕大无朋的蘑菇时,你就走进了野生菌王国——南华。下高速公路一进城,就是一家又一家的野生菌餐馆,到处弥漫着野生菌的芳香。一出收费站,就是一个热热闹闹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从事野生菌交易的人群一天到晚络绎不绝一直延续到深夜。

徜徉在南华野生菌王国的大街上,脚下地砖上是雕刻精美的一朵朵野生菌图案;放眼街道两旁的建筑,墙壁上绘的是五彩斑斓的野生菌;街头青草碧绿的草坪上,是形态各异的野生菌雕塑;就连街边的垃圾桶也是设计成野生菌的模型,充满了新奇与趣意,让人看一眼就垂涎欲滴,想到了那美味的山珍野生菌。

在野生菌美食县的南华街上,一座县城布满了数百家野生菌餐馆,一年四季的街道上终日弥漫着一股野生菌的香味,生意十分火爆。野生菌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美味!无论春夏秋冬,你何时来南华旅游,好客的彝家人必定会做几道拿手的野生菌招待你,让你大快朵颐。

小时候,上山“赶菌子”是乡下孩童的一大乐事。每当雨季来临,我们一帮孩子就欢天喜地钻进树林里赶菌子。那时村中的树林还好,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树林中生长的野生菌也特别多。但赶菌子的我们也十分挑剔,不好吃的菌子不要,开败了的菌子我们也瞧不上眼。那时我们赶得最多的一种野生菌叫大根菌,这种野生菌到处都是,牛气得很,霸道得很。说它牛气霸道一是指这种菌数量极大,漫山遍野都是;二是说这种大根菌长得五短三粗,硕大肥厚,有些盛气凌人的样子,单凭这两点就把其它野生菌给比下去了。大根菌不仅菌杆粗壮,菌根上还有着奇妙精美的雕刻,那是一扣一扣相连、遍布菌根的图案,似父亲犁田时用来套牛的铁根索(铁链子)。大根菌刚冒出土的时候,长得像花骨朵一样娇嫩周正,褐黑色的菌帽圆圆的就像一个核桃,菌帽连着菌根,也是胖嘟嘟的十分可爱,我奶奶们那辈人,都把这种未开伞的大根菌称为核桃菌,而把那些开放了的大根菌则叫做荞粑粑菌。

其实,乡下人说的大根菌,就是今天城里人所说的牛肝菌。乡下人说的“赶菌子”,也就是城里人说的采蘑菇。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菌子又不是牛马骡子,只听说过赶牛赶马赶毛驴,没听说过菌子也要赶。但在乡下,大凡山上生长的东西,都有个成熟期,欲把它采回家,你都得赶早,不赶它自己就烂在山上了。

核桃菌讨人喜欢,荞粑粑菌却令人讨厌,它不仅像荞粑粑一样黄得很难看,而且开败了的荞粑粑菌就像一滩老牛屎堆在地上,色泽也极似鲜牛粪,你若用一根棍子将这堆老牛屎拨开,里面活生生蠕动着无以计数的蛆虫。想想也很有道理,美味且富有营养的东西,就连虫子也非常喜欢吃。现在,这种大根菌我们不再叫它“核桃菌”或“荞粑粑菌”了,而是叫它牛肝菌,名字还是与牛有关。名字好听了,身价也翻了百倍,漂洋过海出口国外。成熟的荞粑粑菌被人们开片烤成干片,又白又大。开片后的牛肝菌,在烤房里一经烘烤,比那些金灿灿、香喷喷的烟叶还要香十倍呢,香得让人眩晕,喷嚏连天,赞不绝口。而年幼的、胖乎乎的核桃菌则在沸水里焯一下,撒上盐腌制成盐渍菌,如一朵朵长不大的鲜新蘑菇,出口到韩国、日本,赚取外汇。二十多年来,我们家乡的农民、菌商都靠这种牛肝菌发大财。

山中的牛肝菌实在是招人喜爱,不仅是因为它肥嫩味美,还因为它能变成一沓沓花花绿绿的钞票,增加农民收入,让山民们笑逐颜开的缘故。在我的家乡,夏秋季节上山找牛肝菌已经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不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为了寻找那鲜活的牛肝菌,几乎是不分男女老幼全家倾巢出动。还不等天亮,人们就打着手电筒上山,树林间四处便响起了人们爬涉的吆喝声;在那茫茫林海中,就出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景致。那些找牛肝菌的人,就像是一把把梳头的篦子,在那些灌木丛中横梳来竖梳去,梳出了一篮篮的美味牛肝菌。往往是一个山头,从山头到山脚被人们像梳篦子似的横竖梳理了无数遍。但奇怪的是,山上的牛肝菌就是无论怎么梳,你都找不完,找不绝。就像是那遍地生长的野草,每天每时每分都在源源不断地从土壤里冒出来。

不等太阳照平山头,那些还没有完全撑开小伞的牛肝菌就被人们请下山来,去赶那进县城的头班车,换回了女人们喜欢的花布、裙子、金戒指、金项链,还有高档的彩电、手机和影碟机。我生活在乡下的侄儿侄女们,十几岁的娃娃,一个暑假就靠找这些牛肝菌,竟然能把自己一年的生活费、学杂费、书本费攒够,然后欢天喜地拿着自己挣来的钞票去学校报到。

每每说起这山中的牛肝菌,有时竟会让我们兴致盎然,眉飞色舞、口沫横飞,会让人们生出许多的话题和感慨。就是这林中的野生菌,不知成就了多少乡村孩子的大学梦,成就了无数乡下人的

  三

来南华多年,吃过不少的南华松茸:松茸炖鸡、松茸凉片,还有松茸泡酒,就是没有到松树下找过这美味山珍。南华县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冠名为“野生菌王国”称号,南华的五街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松茸之乡”。2014年彝族火把节期间,我怀着一颗好奇之心随老罗来到五街镇开们彝村的山上找松茸。

出了村子,我指着东边一座林木蓊蔚的青山说,你看这山上植被多好!松树这么多,松茸也肯定出得多,就到这支山上去找吧。老罗却说这支山上松茸并不算多,他家的山上松茸才多呢。再说这是人家承包的山林,专门有人看守,我们必须去他家更远的山上去找。

五街开们村生态环境好,是南华有名的松茸村,全村79户人家,家家发松茸财,松茸户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最多的一家卖松茸能赚3万多元。领我来找松茸的老罗便是开们村出名的松茸大王。有一年,老罗找到一朵根肥帽硕的松茸王,有715克重,在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菌王争霸赛”上一举夺得了松茸菌王的桂冠。

我们翻过一个山包,老罗就指着前方的一座青山说,那就是他家的松茸承包山,山上的松茸和其它野生菌可多了。

我跟着老罗走进一片松树和杜鹃混生的树林,老罗就叫我把先前捡到的一些杂菌子放塑料袋里,把带来的背箩腾出来准备装松茸。我疑惑地问:“哪儿有松茸啊?我怎么没看见?”老罗哈哈一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四下环顾,还是不见松茸。这时,老罗才神秘兮兮地“嘘”了一声,叫我不得大声喧哗(不知是怕惊扰了神灵,还是怕别人发现)。待他慢慢拨开隆起的一片松毛,松毛下就露出了七八朵花骨朵一样娇嫩的松茸,我看得两眼发直,简直就像变戏法一样。这几朵童松茸,本来还可以再养两三天的,每朵松茸每天至少可以增值10元钱。但为了不让我空着手回去,老罗还是拿出准备好的一截木棍轻轻地把菌根橇了起来,然后把橇过松茸的地方恢复原样。

跟随老罗在大山上跑了一早上,我们已找到了满满的一背箩松茸,还有两大袋杂菌子。松茸全是老罗一个人找到的,我只捡到些我熟悉的牛肝菌、青头菌、鸡油菌之类的杂菌,但已是满心欢喜了。我觉得松茸对我来说太难找了,就像是跟我玩躲猫猫游戏似的,总是躲藏在那些让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而老罗则有点神,一找一个准,一找一大堆,不愧是五街开们村的松茸大王。下山的时候,我就想问问老罗他找松茸有什么技巧,他却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回答了我:“松茸一点也不难找嘛!今后你找得多了自己就晓得了。”

吃午饭的时候,老罗喝了点酒,一兴奋话就多了起来。我乘机敬了他一杯酒,慢慢的就把老罗找松茸的技巧套了出来,归纳起来共有四点。

一是靠嗅觉:老罗说,他对松茸气味的敏感,比狗鼻子还灵,只要走到离松茸五六米远的地方,吸两下鼻子,他就能嗅到松茸的味道了,再寻着气味判断在哪一棵树下,分分钟就找到了。但去找松茸的时候,一不能喝酒,二不能抽烟。近乎于特异功能。

二是靠直觉:只要看到一支山,走进一片树林,老罗就能凭自己的感觉判断出山上或树林里有没有松茸。松茸找旧窝,杂菌满山跑。今年找到松茸的地方,好好记牢,明年还能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找到松茸,这跟找鸡枞是一个道理。树林稠密的地方反而很少出松茸;没有松树、麻栎树,土寡干燥的地方也不出松茸。

三是靠运气:几个人上山找松茸,有的人找一堆,有的人一朵都找不到,这就是运气。松茸有固定的“菌窝”,知道菌窝的人都想去找,去早了,松茸还没出土,去迟了又会被别人找到或烂掉,这叫“碰运气”。前两年滇中大旱,一些松树和松茸菌本都干死掉了,就不再出松茸了,大家的运气都不好。

四是靠修行:五街的彝族认为,山上生长的一草一木都是上天赐给人间的,包括这五颜六色的野生菌,均有山神护佑,得罪了神灵就会遭到“报应”。所以,要善待山中的一草一木。生长松茸的地方,不能乱砍滥伐,采松茸时不能野蛮下手,要保护好菌窝。懂得爱护松茸的人,来年肯定还会有好的回报。像那些拿镰刀锄头乱挖滥采松茸的人,第二年就再也找不到一朵松茸了。

2015年8月25日下午2点30分,由海峡两岸菇业联宜会和南华县委县政府筹办的中国南华野生菌产业文化研讨会在南华大酒店举行,来自上海、浙江、黑龙江、河北、山东、福建、广东、贵州、海南、云南十省的25位教授学者参加了会议。

参与研讨会的25名教授专家在此之前到咪依噜风情谷采集野生菌,在短短的两小时内,共采集到野生菌标本77种,都是大型菌种。他们根据随身携带的资料,现场编号、鉴定、分类,中文名、英文、拉丁文标注得清清楚楚,回去后稍微整理就是一篇由25名教授专家集体完成的论文。但当时有五六个标本还没有搞清楚,其中有一种牛肝菌他们从未见过。教授在描述它时有些兴奋,说这种他们不认识的牛肝菌,纯黑、泛边、金黄色的蓝。原来他们说的这种野生菌本地群众叫黑帽儿或黑木碗,康熙《镇南州志》中有记载,样子也有点丑陋,煮吃不太好吃,有点柴,但用油炸出来比较香,十分好吃。原来它也属于牛肝菌一类,仔细看看,黑帽儿有面子和里子两层结构,与黄牛肝、白牛肝结构是一致的,只是不显肥厚,个子小了许多。

在这次出席研讨会的专家中,山西省农科院的周所长,专门是研究毒蘑菇的,唯他采到的毒蘑菇最多,最典型。周所长说,世界上最毒的毒蘑菇就生长在我们南华,如果误食,走不出五步就会死亡。但这是一种什么野生菌?一同上山采菌的南华人,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估计是我们小时候所说的鬼菌子,碰都不能用手去碰,若碰到了这种毒菌子,一会儿手就会红肿疼痛,很恐怖呢。

在这次野生菌产业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了我们南华县打造“野生菌王国”存在的五个问题:

1、野生菌的家底不清。我县调查野生菌有2纲9目26科290余种,但从这次采集到的野生菌标本来看,专家们估计,南华的野生菌至少在600种以上。

2、野生菌出口不稳定,内销不够。

3、野生菌保育、促繁、采集经验缺乏。

4、野生菌文化推进不够。

5、野生菌驯化研究不够。

在研讨会上,针对上述问题,专家们给南华的建议也有五点:

1、把南华野生菌在分类学上搞得更清楚(愿与南华方面合作搞好此项工作)。

2、研究野生菌发生规律,提出保育促繁措施(连片)。

3、异地驯化野生菌人工繁殖。野生菌的驯化前景十分广阔,羊肚菌是野生名贵菌种,三年前,四川人花了三十年的功夫,终于成功驯化出了羊肚菌,把今年羊肚菌的卖价去掉了一个零。再隔十年,还会去掉一个零。

4、要加强对野生毒蘑菇的研究。从研究毒蘑菇的药理入手,其中肯定能找到一些治疗癌症等绝症的特效药。

5、经济和文化一定要搭界。南华的野生菌产业,要从野生菌文化入手,以提高野生菌的文化内涵。

南华不愧是“野生菌王国”,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教授们对此非常满意。中国的“蘑菇王”、杭州的“蘑菇迷”韩省华教授说,自己搞了一辈子的野生菌研究,第一次在一个盘子里松露和松茸一起吃。昆明的、香格里拉的、日本的松茸他都吃过,新鲜度、清香度都没有南华的好。南华的松茸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松茸。

在中国南华野生菌文化产业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要把我们南华建设成中国最大的野生菌出口基地、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地、最大的野生菌物流中心……建设中国的野生菌基因库和大数据库,力争把中国野生菌的研究推向世界一流水平。

2016年8月9日8点30分,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开幕试在南华县政务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全国20余省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南华本地的300多位专家、教授、企业家代表参会。

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以“野生菌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安排了野生菌资源分类与鉴定,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及保育,野生菌产业化及市场管理,毒蘑菇中毒及其处理四个专题论坛。并邀请权威专家对冬虫夏草规范采集技术、羊肚菌栽培、松茸、块菌的规范采集技术等进行专业培训。此外,160多人参会的教授学者还到雨露乡撒披武村委会的山林中实施野生菌标本采集,共采集到野生菌样本66种,与2015年20名菌类专家到咪依噜风情谷采菌77种少了11种。所采集到的66种野生菌,专家们对标本做了编号与鉴定。

在这次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野生菌保护南华宣言”,并在镇南大酒店召开了“野生菌保护南华宣言”座谈会,把野生菌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前沿加予研究。在这次野生菌大会上,还公布了2016年7月31日评选揭晓的中国十大名菌,按照首写字母拼音排序是:大红菌、干巴菌、鸡枞、鸡油菌、块菌、牛肝菌、松茸、松乳菇、羊肚菌、榛蘑。在这次评出的中国十大名菌中,我们南华是“十全十美”,即十种名菌都出产在我们野生菌王国——南华,像牛肝菌、松茸、大红菌、干巴菌、鸡枞、鸡油菌、块菌等产量都很高。

在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上,有一位来自北京中科院的院士,高度赞扬了云南人为野生菌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说我们云南人民以极其高度的热情,每年都不惜以鲜血、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把对野生菌美味的热爱和享受传递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位院士还说:“世界的野生菌看中国,中国的野生菌看云南,云南的野生菌看南华!南华县是世界的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松茸之乡!”我们要把南华野生菌产业打造成全国市场的风向标,中国野生菌市场的“恒生指数”。

我们南华野生菌文化建设有战略思维:立足全国,站得高,看得远,牢牢把握住中国野生菌的话语权。像“2016中国•南华野生大会”的召开,“中国野生菌保护南华宣言”,这些前沿标志性的东西,我们南华人都要主动争取去搞,不能把南华“野生菌王国”、“松茸之乡”、“野生菌美食县”等几顶帽子不知哪天就给弄丢了。一种经济产业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必须有文化内涵作支撑,科技作后盾才会有底蕴。茶叶,只不过是两片叶子,一个绿茶,一个红茶,一个普洱茶,形成品牌效应,每年在世界上产生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茶文化功不可没! 2013年云南省作协来南华采风,著名作家黄尧、张昆华、张永权、欧之德、杨红昆就曾提出在龙泉广场建“诗歌墙”的设想,把每一位来南华的诗人写的“菌子诗”刻在诗歌墙上,以此来提升我们南华的野生菌文化。2015年,浙江美术院的尹舒拉教授,提议我们南华建设一座中国最大的野生菌博物馆,利用高科技手段,建成集科普、研究、传承、销售为一体的野生菌文化展示平台。

我们南华县已经策划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野生菌文化战略”,并逐年逐步实施推进。这不止是每年举办一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建设个野生菌博物馆等如此简单。而是要包涵野生菌生态文化、野生菌农耕文化、野生菌产业文化、野生菌美食文化、野生菌养生文化等等在内的全方位建设与研究,要把我们南华的“野生菌文化建设”与“野生菌研究”领先于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一项十分繁浩的大工程。只要我们的野生菌走在全国前列,将会成为其它地区借鉴的一个范本!

            原载《文化楚雄·南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1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