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19
分享

美丽沙桥 

民间俚语:沙桥街子两头低,一方豆腐一方鸡。两头低的沙桥有美食三绝:千张肉、酸菜鱼和臭豆腐。但我们不是饕餮,我们是一群敬天敬地敬父母,行走于高山流水的文艺工作者。“走进沙桥,探访古道”,用笔或相机把沙桥的金沙银沙打捞出来,铸造成美丽的金戒指和银耳环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才是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

                                          洋芋花开瑞年来

采风的作家摄影家沿天五(天申堂——五街)公路来到石桥河一带,想拍那些蓝天下一坡一坡的洋芋花。记得2013年7月12日,省作协20位知名作家来我们南华采风,为了出版一套《南华美》丛书。当时我陪同张昆华、欧之德、杨红昆、胡性能、白山、黄豆米、叶多多、段瑞秋、左中美等作家从天申堂古驿道上下来,前往五街。也是在这石桥河,车子刚驶出一片松林,眼前的山坡上便是满山满坡美丽的洋芋花,紫嘟嘟的,铺天盖地,非常壮观,美艳绝伦,真是漂亮极了。女作家们一阵惊呼,老司机就把车停在了路边上让我们下去拍照。《云南日报》记者李成生拍出来的照片也很有艺术特色,构图竟然有五个层次,三个山坡上的洋芋花远近不同,由裸露的红色土壤分三个层次,翠绿的山林形成一个层次,蓝天白云又成为另一层次,这样的一张图片怎么不会让人美得咋舌?但今天我们一路寻花,那些洋芋花却像是躲藏起来了似的,我们再没有遇到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致。所见的洋芋花不是东一块西一块,就是大多还在低凹处,不好取景,拍摄出来的几张图片艺术效果并不理想。

洋芋花开瑞年来!今年闰六月,我们一大群作家摄影家没拍到漂亮的洋芋花,却体验到了农民们挖洋芋时的快乐。还是从石桥河无功而返的时候,在普澡塘村旁的一个山坳里,李天永瞄见有二十多个农民在那里挥锄挖洋芋,我们就走进地里拍摄他们挖洋芋的场景。一锄挖下去,十几个洋芋轱辘辘翻滚出来,红皮,圆形或椭圆形,硕大如巴掌、拳头,实在太招人喜爱了。一问一亩地竟然能产出三吨多洋芋来,我看他们才挖了半块地就已经挖出二十多麻袋洋芋了。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也种过洋芋挖过洋芋。但我们那时种的洋芋挖出来虫吃狗咬的,又小又丑陋疤疤点点的,亩产量不过两三百公斤,哪里比得现在这些又大又光滑的红皮洋芋。丰收的景象,使彝民们满脸的喜形于色,阿老表问我给稀奇?我说稀奇呢!阿表妹又问我给有见过?我说第一次见到一棵洋芋根上会坠着这么多的洋芋。在乡下当农民竟然也如此有成就感!只可惜我们的相机和文字相形见绌,很难用艺术手段精准地把他们记录下来。

探访天申堂古驿道

山水又相逢,多么熟悉,倍感亲切。在沙桥于栖么村委会羊记冲一个长满青松的山冈上,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官道——五尺道,有300多米长。来到南华,你就走进了一座道路博物馆!南华是古道文明的产物,任何人想知道南华的古今过往,首先必须读懂南华的路文化!这条历尽沧桑、留下了无数人类文明信息的古道,承载着许多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我曾数次到这段五尺道上踏勘,用脚步去仗量时光的跨度,用心灵去体悟古人走在古道上的场景和直觉,每次到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次,雨后的古道旁长着菌子,从松毛下冒出来,三五朵成群,是淡黄色的松毛菌,虽不是名贵菌种,但足已让我惊喜不已。就在年初,县文联交给的写作任务,一篇六千字的命题散文——《菌儿与古道》,完全是今天我所见天申堂古驿道的情景再现。

我还清楚地记得,2013 年4月,楚雄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导演施为民来南华拍摄三集《探秘郑和故里》时,就以这段天申堂古驿道为背景,我和李天永站在一棵松树下接受现场采访,虽然电视播出时没有采用这段镜头,但那天我们拍摄时的准确位置我仍记得十分清楚。那时山脚下还没立这块文物保护碑,引马石上几厘米深的马蹄印仍有余温,寒光仿佛烙在我灵魂深处,至今脑海中印象深刻。今天我领着南京来南华挂职的潘副县长,沿古道寻寻觅觅,却找不见当年石板上那些深深的马蹄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每一次来古道,我都感觉到古道越发的沧桑,好像又少了些什么。五尺道病了、瘦了,太朽了,像个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看了真让我心疼。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仅立块碑是保护不了古道的。弘扬沙桥历史文化的人们,赶快保护好这笔宝贵财富吧。

苴力铺竭拜杨升庵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升庵,因“大礼议”受嘉靖皇帝世宗廷杖,削去原籍后被贬谪流放到我们云南保山,路过沙桥天申堂苴力铺时留下了不朽之名篇《垂柳篇》。在苴力铺,《探秘郑和故里》我也有镜头,坐在苴力桥的柳树下讲述历史,虽用方言,却说得神采飞扬。只可惜一兴奋误将杨升庵的《垂柳篇》说成《杨柳篇》,急得天永直喊:“错了错了,是《垂柳篇》不是《杨柳篇》!如此错误,我估计要重拍,施为民导演却甚为满意,说OK!不用拍了,只要字幕上出来的是《垂柳篇》就行了,拍摄一次通过。

我们南华作家摄影家今天来到海拔2500多米的苴力铺竭拜杨升庵,吟《垂柳篇》,是想让众人感受一下当年杨状元在逆境中的人生际遇,强大我们的内心世界。每当我们的人生遭遇挫折,你都应该来这里想想扬状元当年被皇帝削去原籍,终身(35年)贬谪云南,终死保山的命运;想想扬状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境界。

苴力铺是400多年前杨升庵折柳处,《镇南州志》中记载的苴力桥还在,桥头的垂柳却不知在何年变成了一棵冲天柳。这棵坚挺的冲天柳,年复一年传递着春的气息,至今依然呵护着杨升庵曾经小憩过的这座苴力桥。

走过苴力铺的石板路,十年前南华县文化馆张建军画的大型壁画还在,是一幅杨升庵坐在苴力桥头的折柳图,柳树下除面容清瘦的杨升庵外,还有一个稚嫩的书童。这又使我想起2013年随省作协采风时的情景,老作家欧之德当时对这幅壁画有指证。我以为杨状元在苴力铺吟诗的这段历史,没有人比我更关注更了解的了。没想到欧之德是研究杨升庵的专家,不但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杨升庵》,还有12集电视连续剧《杨升庵》剧本问世,编著过《杨升庵年谱》。他当时的大意是说,这个书童是画蛇添足,杨升庵根本没有书童,他被贬谪流放来云南也没带什么书童。意思是张建军自己想当然画上去的。我相信欧之德的指证是正确的,书童一般是陪贵族公子读书者,即陪读,这与杨升庵的身份不合。写《杨升庵》剧本的欧之德当然知道杨升庵有没有书童,不然拍出的电视剧在杨升庵身边冒出这么个角色,一定会让史家贻笑大方。

走进美丽沙桥

民谣:“沙桥豆腐吕合酒,镇南月琴家家有”。沙桥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一个交汇点,历史比龙川镇长,沙桥的历史文化底蕴远比县府所在地龙川悠远。古时这里设沙桥堡、沙桥驿,是一个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地方。沙桥的毛板桥水库风景区,在彝州人民心中,至今仍然是一个十分美丽的鱼米之乡,是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这次作家摄影家走进沙桥,探访古道,就是受沙桥镇党委、沙桥镇人民政府的邀请,用文学和影像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沙桥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以期提升沙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目标是要出版一本10万字100幅图片的社科读物——《沙桥史话》。

关于抒写沙桥的文字,我来南华后发表过好几万字的文学作品,《山花山草有余香》、《沙桥三绝》、《杨升庵<垂柳篇>寻踪》、《英雄滇缅路》、《抗日“民族英雄”王树云传奇》、《美丽的毛板桥草甸》等等,其中有些是发表在省级或省外的大报大刊上。

沙桥的毛板桥水库有两张脸,秋冬春烟波浩渺,风光旖旎,小舟荡漾,景色宜人,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夏天的那几个月,毛板桥水库就变成了美丽的大草甸,绿茵如毯,芳草碧连天;蓝天白云下,到处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景致,仍然是一个人们旅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真是老天保佑,昨天下了一天的暴雨,今天的采风却很是幸运,我们走到那里,天就晴到那里。一直到了采风活动的尾声,我们在毛板桥草甸上体验完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曲折与艰辛,刚拍好草甸风光及那些惹人喜爱的花花草草,一场绵绵的凄风冷雨便包围了我们,为我们洗去一身的泥腥与疲惫。那些快乐愉悦的场景,浸染了我们的骨髓,刻记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或用另一种载体保存和记录下来,沙桥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将会越来越丰富地展现在更多人面前。

原载《龙川江》2017年第3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