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可以上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鲁长城在此开始起建;孔圣人以礼胜齐的“夹谷会盟”成为美谈;这里,新时代的春风吹走了贫穷和落后,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树环抱中——
“绿凡崖”的古往今来
七月,汇集着火的色彩,洋溢着夏的豪迈,抒写着奋斗者勇于追梦的赤子情怀。就是这样的月份,谁又能不走出家门,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绣壮丽,去感受万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2022年7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莱芜作家走进牛泉镇绿凡崖村采风活动。早上8点正,一行50余人从红石公园南门出发,一路导航向目的地奔驰而去。
说实在的,身为莱芜人,之前真的不知道牛泉镇还有一个绿凡崖村,亦不知此村有何特色、有何风土人情?更不知此村具体位置!只能用导航。多亏现在科技发达,导航一路引导,路线准确可靠,语音亲切播报,心里亮亮堂堂的。车子从莱城一路往西,经嘶马河折向西南,过牛泉径直向南。不一会儿就是山路曲曲弯弯,却平坦好走,全都是崭新的柏油马路,车子跑起来顺畅洒脱。很快到了鹁鸽楼水库。沿水库继续前行,眼睛忙不停闲,左看右看。左边是连绵不断的葱郁山峦,右边是碧波荡漾的清流相伴,对岸是风景秀丽的云台山。绿凡崖如何?无从知晓,但这沿途风光竟也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当然,心中有目标,就不能止步,继续前行!导航显示快要到了。
正当自己在无限期冀中,车子倏地来到了一个村边。导航语音左转。车子随即缓缓左转,这也让我更能清楚地看到视线所及的每一个地方。这是一条不算宽阔的巷道,但路面崭新整洁,无任何杂物堆积;两边墙体粉刷一新,墙面是彩色的图画和标语。再往前看是红瓦白墙的楼房和平房,楼房并不像城里的那么高,只有两三层,但在小山村里却显得格外壮观气派,那红色的屋顶、白色间或黄色的墙体,掩映在绿树丛中,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这就是绿凡崖!这就是我之前一无所知的偏远山村!不得不慨叹深得人心的党的富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处处都是一尘不染,随处都是花草树木,那崭新的感觉,就像一位衣袂飘飘的仙女刚刚沐浴而来,超凡脱俗,亭亭玉立;又像一朵莲花从碧波绿水中脱颖而出,徐徐绽放,清新隽永,赏心悦目。
车子停在村委门前。两层高的村委办公楼赫然出现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下车,仔细观赏着这秀丽端庄的办公楼:楼顶红瓦,楼墙米黄,正门上方,是火红的党徽和党徽下红色的“绿凡崖村党群服务中心”,这暖色调的搭配,让人心生暖意洋洋,由此也感觉到绿凡崖村委干部紧跟党走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50余人从繁华的都市齐聚这里,大家同我一样,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不断啧啧称赞:绿凡崖的环境远超于城市的环境!到处草木滴翠,花香袭人,呼吸清爽, 空气清新。
村委领导热情地迎接着我们,让我们换上统一的红色T恤,然后举行了简短明晰的活动仪式。仪式上我认识了村党支部书记周光平。他年轻帅气,一脸阳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睿智神奇的力量。从他脸上,我读到了“一个好书记,成就一个好村庄”!
是的,我的知觉是对的。他讲话干净利落,简明扼要,让在座的每一位对绿凡崖村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绿凡崖村有375户,1075口人,耕地面积1100亩,山场350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山楂、花椒、柿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同村民齐心协力,力争上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2019年,绿凡崖村被评为山东省森林村居,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卫生村,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齐鲁样板示范村,济南市五星级党支部。这些荣誉和我眼里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是那样名副其实。
仪式结束后,导游邢老师引导大家走出村委院子。院门前是刚才来时走的由西向东的一条洁净马路,马路紧邻一条河,叫云凤河,北岸河堤筑有长城顶部锯齿状垛子和瞭望口,不但整齐美观,还能起到保护作用,以防人们不慎划入河沟。绿凡崖的村委干部可谓细心周到,体贴入微啊。而我私下在想:长城锯齿状的垛子、瞭望口可不是随处能见的,一定有其来历。果不其然,原来,在绿凡崖村的东山上,还有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鲁长城,这段长城比莱芜北的齐长城要早100年。现在还保留着残存的城墙、城堡遗迹。怪不得呢!
绿凡崖村人就是聪明有智慧,于村内云凤河建有长城标志河堤,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祖的敬仰,也是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高度赞扬。也彰显出身为鲁长城之下子民的由衷自豪感、骄傲感。她时刻提醒着过往游人和世代村民: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鲁长城,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看河内,绿水清澈,欢快向前,恍惚中宛如流动飞扬的五线谱。水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茂密的水草扭动着腰肢,翩翩起舞;流水淙淙,犹如天然的一架钢琴,弹奏着美妙的旋律。那鱼儿、草儿就是五线谱上和谐悦耳的个个音符,唱响时代主旋律,一路高歌进取。这不就是绿凡崖村的真实写照吗?
跟着邢老师顺着云凤河走几步,站在河桥上,往西南看,便见一宽阔地处的高大牌坊,牌坊前是一座孔子塑像。邢老师说:那就是“齐鲁夹谷会盟遗址”。
我们簇拥着来到牌坊跟前,四根石做大立柱坚固挺立,上方镶着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刻有“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八个大字,两侧楹联题有: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真乃气势恢宏,撼动人心。
再看孔子塑像,面带微笑,双手贴于胸前,虔诚站立,好一派儒家风范。邢老师讲:公元前500年的夏天,齐鲁两国在夹谷举行会盟。“夹谷”位于何方?与绿凡崖又有何等关系?我不禁顿生疑团。邢老师说:经多方考证和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绿凡崖叫夹谷村,俗称夹谷沟村,属鲁地。夹谷沟村左依青龙山,右邻凤凰山,占据龙凤呈祥之地,自然成为风水宝地。当时,齐强鲁弱。公元前501年,孔子任地方官吏中州宰,仅仅一年的治理,孔子便使“中州大治,四方皆则之”。中州成了四方效仿的样板,孔子的治理才干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之后被提升为鲁国司空(中国古代官名,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孔子在鲁国得到重用的消息不翼而飞,这使得一百多年来一直与鲁国处于敌对状态的齐国大为震惊,认为:“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于是齐景公主动提议与鲁国讲和。这样两国首脑会盟于夹谷村,所以史称“夹谷会盟”。
呵,绿凡崖还有这样一段重大历史故事!真是更当刮目相看了。并且主人公还是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夹谷会盟中,孔子作为东道主国的代理国相,自始至终主导着会盟的全过程,采用“文事武备,以防不虞”的战略,事先部署好军队,做到有备无患。他有礼有节,机智化解危机,致使会盟有惊无险,事后还收回了昔日被齐国强行索去的“三田”。从此,齐鲁两国以和为贵,结为友邦。夹谷村因此易名“议和沟”。“齐鲁夹谷会盟”“以和谈”化干戈为玉帛,重修兄弟之好,光耀史册,成为千古佳话。这也昭示我们每一个世人,要捍卫和平,反对战争,友好相处,互利共赢。让国际和平日成为永远持久的每一个日子!
在这和平发展的日子里,才有了绿凡崖的今天。绿凡崖的村容村貌如此之清秀俊美,村风民风如此之和谐向上,也一定是与一代圣人的滋养和熏陶分不开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听一村委干部说:他们村两委一班人,都是连选连任的,大家一心为公,一身正气,无私奉献;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精诚团结,这也是在牛泉镇公认的。每次选举后,村支书周光平都会和他们说:群众选了咱们,信任咱们,咱就在这个位子上要好好干,尽量给群众多办事,办实事,给村民、给绿凡崖村争取更大的实惠和利益,让绿凡崖村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美满、幸福。
多么真切朴实的话语,多么接地气聚人气的思路!他们村两委成员的工资都不高,每年还不到两万块,但因为村里没有多少集体收入,他们从不会再用集体收入发一分钱的补贴。周书记果断地说:如果嫌工资低,就不要干,村委干部就是为老少爷们服务的。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当农村干部,就是凭着对村庄,对村民的一腔热情才干的,不是来图当官儿挣大钱的。
群雁高飞头雁领。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周书记作为“领头雁”“带头人”,大专文化的他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面对村子山林多、农田少的实际,特别重视林果产业发展。近几年果林已是漫山遍野,花椒树随处可见,柿子鲜果多达30余万斤,山楂一般年累达40万斤。村里依托万邦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几个村成立的田园综合体优势,大力发展小红星山楂。这种山楂结果早,口感好,价格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全村发展180多亩山地,栽种了两万多棵小红星山楂树,预计三年后全村群众仅此一项收入就能达到30多万元。
绿凡崖的山,可谓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村民富了,村集体却“穷了”。为了增加集体收入,照顾好村里的老人,村两委提议:让村委干部带头、让党员带头、让村里事业有成的老板带头,出力出资,为村庄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报答村子的养育之恩。大家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共出资70多万元,成立了(一村四社)合作社,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一些有稳定收入的企业,保证年收入在八至十万元左右。年底给老年人分红,以现金或物品的形式发放给他们。这个项目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幸福感、获得感十足,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和热烈拥护。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假。要想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支部就要把好方向,做发展的“掌舵手”。绿凡崖党支部在周书记带领下,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深挖文化底蕴,牢牢守护中华文化的根与魂,针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祖留下的众多文化遗迹,他们决心将中华文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切实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资源,使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再者,党员干部通过不断学习,达成共识:乡村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积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有利于释放乡土魅力,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找准目标,砥砺前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绿凡崖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抓机遇,不断进取,积极创建绿凡崖村的文化特色。
夹谷会盟就在此村,村里人都知道,可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外边人怎么能知晓?又怎能一代代将其传承下去?机会总是留个早有准备的人。恰巧2016年有个美丽乡村工程项目,周书记随即向上级领导要求,把夹谷会盟遗址创建起来,最起码先立个牌坊,有个孔子塑像,让外边人一来就能感受到夹谷会盟遗址的历史见证,重温孔子为后世保存传承了上古以来的华夏文明,领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自然,孔子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仁爱的情感会教化绿凡崖村的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以及所有的外来人。打造村庄文化观光旅游品牌,以其带动产业发展,让绿凡崖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乡村。
目标锁定,思路清新,步步实施,紧锣密鼓。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竖起了“齐鲁夹谷会盟”牌坊,立起了孔子塑像,建起了400余平的文化广场,绘制彩色170余平“夹谷会盟”历史故事画廊,重修了白衣观音庙,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相继落成。
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绿凡崖村史馆,内容翔实,叙述清晰,生动的演示着绿凡崖村从两千五年前至今,所经历的悠悠历史岁月。她有史有据的记载着历史变迁和近代发展的脚步,既有淳朴民风民俗的书写,也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故事;既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们在苦难中与生命抗争的小农生活,又有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血腥的军阀混战、日本的铁蹄践踏和与之顽强战斗的英烈;在这里,真实再现了一方百姓顶天立地的大气,从不窝窝囊囊,即使饿着肚皮也是一个站着的人。
农耕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不同时期的劳动生活用具、工具。其中有粗糙、简约;有精致、繁琐。每一件物品身上都能折射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活场景。在这里,传承农耕技艺,弘扬民俗文化,珍藏农耕记忆,让越来越多的后人了解我们的先人与历史,感受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力量。
绿凡崖村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其思想内涵,不但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道道风景线,而且时时熏陶滋养着这里的人们,文而化之。
先前,儒家“仁”“礼”、耕读文化,佛家、道家的积德行善教化,深刻影响这里的一代代村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深深根植于每一人心中。再穷也要让孩子识字、读书、学文化。近代,这里最早成立几个村的联办小学,后为抗日小学直至1959年;这里的孩子争相走出去求知,泉河官办高小中,绿凡崖6人就读,与邻村相比属最多的;这里当年的识字班夜校扫盲开展的轰轰烈烈;这里最早创办绿凡崖联办中学(农中)。因此,浓厚的重教尊师氛围从古延续今日,名人志士层出不穷。国家恢复高考后到现在,100多名大专院校生服务于各条战线,其中有三个清华大学生、研究生,有哈佛大学研究生,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985、211大学生、研究生20人之多。出了四名高级中学校长、两名大学教授、三个博士生,考学比例逐年上升。绿凡崖村真是人才辈出,地杰人灵!
自从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后,绿凡崖村的人文环境更是直线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村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而带动“硬实力”,促进“硬发展”。
现如今,绿凡崖村青山环抱,绿水环绕,钟灵隽秀,居民安康。千年故事犹在眼前,圣人教化犹在耳边。古往今来共一时,此时胜过多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