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与壮丽山河景致的神奇土地,宛如一颗散发着神秘光泽的明珠,在心底深处不断诱惑着我们一行四人。终于,在游历完敦煌深秋美景后,我们毅然继续驱车启程,踏上了从西到东横跨河西走廊的漫长旅途。
当第一缕曙光艰难地穿透敦煌厚重的晨雾,我们早已收拾妥当,满怀期待地向着嘉峪关的方向进发。深秋的敦煌清晨,寒意侵人肌肤,但大家心中对未来旅程的热切期待,让这寒意变得不值一提。郑重地向敦煌致敬,道一声再见后,车子缓缓启动,平稳地行驶在314省道上,窗外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戈壁荒漠,单调的青黄色绵延至天际,与灰暗的天空融为一体。输变电铁塔仍然整齐地排列在路旁,一路默默相伴,像是一群两小无猜的玩伴形影不离。
在车辆平稳前行的途中,我们路过甜水井附近,一眼便望见了醒目的“二师泉”景点指示牌。这简单的三个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瓜州历史深处的大门。
相传当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远征大宛求取汗血宝马。茫茫征途,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当大军跋涉到这片荒芜之地时,骄阳高悬天空,水源断绝,士兵们口干舌燥,战马也因缺水而萎靡不振,整个军队陷入了绝境。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李广利将军抽出长刀,用尽全身力气刺向眼前的石壁。或许是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奇迹发生了!一股清泉从被刺的石壁缝隙喷涌而出,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纷纷奔向清泉尽情畅饮。这段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了两千多年,因为此泉出自悬崖峭壁,当地人叫它悬泉,俗称吊吊水。目睹“二师泉”指示牌,历史的画面仿佛在眼前重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坚韧与勇气,也对这片土地多了一份深深的钦佩。
途径瓜州,这座静静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小城,名字的由来瞬间勾起了我无尽的遐想。唐朝岑参笔下“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表明他或许正满心牵挂,在瓜州等待友人万里出使归来,字里行间都是对友人归期的期盼。宋代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则是他在瓜洲遥望故乡时所写,数重山阻隔的是他难以触及的思念。令人称奇的是,他二人诗句中的这两个“瓜洲(州)”,一在西北的雄浑大漠,一在江南的温婉水乡,相隔千里之遥。却因为相同读音的名字,让时空产生了奇妙而又微妙的交错,仿佛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悄然泛起了涟漪。如今,我们沿着古人的足迹前行,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城一池,都像是历史的注脚。
行驶过瓜州之后,沿着312国道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行,疏勒河映入眼帘,它如一条飘逸蜿蜒的丝带,悠悠地向西流淌而去。野风在戈壁上毫无顾忌地肆意呼啸,发出低沉而又凄厉的声响。马鬃山和祁连山在南北两侧遥遥相望,它们的身影在朦胧的雾气与沙尘中若隐若现,显得愈发神秘莫测,宛如两位沉默的巨人,注视着无数岁月的变迁。
快到玉门市时,那一方突然闯入视野的绿洲,宛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又似沙漠里的一场甘霖,给这片苍茫而又荒芜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望着亮人眼的绿洲,我不禁诗兴勃发,脱口而出:
疏勒河清抚绿洲,梭梭两岸数春秋。
瓜州戈壁相陪伴,东去玉门自可留。
玉门市,这座因石油而兴起、繁荣的城市,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与玉门关虽名字仅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截然不同。玉门关是一座承载着无数边塞诗韵和厚重历史沧桑的古老关隘,而玉门市是一座因石油开采兴起的城市。新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就诞生于此。玉门市历史源远流长,西汉元狩二年始建玉门县,历经岁月更迭,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独特地位。相传,玉门市的名称由来与玉石渊源颇深。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古时“玉石之路”从西域和田东输的南北两条通道都途经此地,玉石作为贵重商品在这里频繁交易,还曾以玉石顶交税赋,日积月累,堆积的玉石成门,“玉门”也因此得名。
从玉门市前往嘉峪关,沿途的景色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不断变换着。城区周边国道旁的绿植像是一条绿色的绸带,与远处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荒丘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激烈碰撞。随着太阳逐渐升高,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小山丘和农田逐渐映入眼帘,它们像是大地的补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嘉峪关也在这不知不觉中越来越近,它那雄伟的轮廓在阳光下愈发清晰,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了嘉峪关市。这座城市的绿化出乎意料地好,道路两旁桦树飘叶,给人一种清新而又舒爽的感觉,与周围的戈壁荒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简简单单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古老关隘,如同一座巍峨耸立的历史丰碑,安稳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气势恢宏。登上嘉峪关的城楼,极目远眺,一幅雄浑壮阔的大漠画卷在眼前豁然展开。远处沙丘连绵起伏,在阳光轻抚下泛着迷人金光,这是大自然赋予沙漠的独特光泽。一望无际的戈壁向远方无尽延伸,直至与蓝天相融,天地之间仿若没了界限,广袤无垠的景象,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
漫步在嘉峪关的城墙上,脚下的每一块砖石都像是历史的忠实信使,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烽火硝烟。遥想当年,戍边的将士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都日夜坚守在这雄关之上,抵御着外敌的一次次进犯。他们的身影在漫天风沙中显得如此渺小,可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却能穿透岁月的重重迷雾。城墙上的箭垛、烽火台,虽历经岁月无情的侵蚀,砖石斑驳,墙体也有了岁月的裂痕,却仍倔强地留存着当年战争的痕迹。恍惚间,那些厮杀声、呐喊声,似乎还在耳边久久回荡,诉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生死较量。这座雄关,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长者,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交替,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它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岁月沉默的守望者。
嘉峪关关城流传着诸多动人的传说,定城砖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明朝修建嘉峪关时,有个叫易开占的工匠,以技艺精湛、计算精准闻名。负责工程的官员故意刁难他,要求他必须算出所需砖石的确切数量。易开占日夜钻研,反复测算,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饿了就随便吃几口干粮,困了就趴在图纸上小憩一会儿。最终,他笃定地告知官员,工程需用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等到工程竣工,果然只多出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官员见状,妄图以多算一块砖为借口惩罚易开占。易开占却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此乃定城砖,若取走,城楼便会瞬间坍塌。官员听闻,惊恐不已,想到若是城楼坍塌,自己也难辞其咎,便不敢再轻举妄动。从此,这块砖就一直留在那里,成为了嘉峪关的神奇象征,让后人对古代工匠的超凡智慧惊叹不已。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需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柳树,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左公柳”。它静静伫立在角落,粗壮而沧桑的枝干,像是岁月镌刻的雕塑。树皮上的纹理,犹如古老的密码,记录着悠悠往事。嘉峪关的深秋,柳树的叶子虽未完全褪去,但已在秋风中逐步摇落 ,发出簌簌声响。
抚摸左公柳粗糙的树皮,往昔的岁月似潮水般涌来。当年,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时,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在他的努力下重焕生机。出征途中,他带领将士们一路植树造林,在荒芜之地,水源稀缺,土地贫瘠,种树谈何容易,将士们不辞辛劳,从远处挑来珍贵的水,浇灌每一棵树苗。他们种下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是对后世的恩泽。如今,左公柳依旧枝繁叶茂,宛如一群无声的历史讲述者,不仅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更以自身的葱茏为沙漠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比左宗棠早数十年的林则徐,当年被贬至新疆伊犁,途径此地时也曾登上嘉峪关城楼。他的贬谪之路,满是坎坷与无奈,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受艰辛,但他的满腔豪情从未被消磨。站在城楼上,林则徐思绪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挥笔赋诗四首,尽情抒发心中的复杂情绪。他留下的足迹和诗篇,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璀璨的遗珍,让后人得以领略这位民族英雄身处困境时的高尚风骨与家国情怀。
我在嘉峪关前久久徘徊,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思绪。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的人物,在这片土地上各自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或是英勇无畏地抵御外敌,或是心怀天下地为民谋福,或是借诗词抒发内心的壮志豪情。这座嘉峪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启迪着我们对未来的思索,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过往的岁月和英雄们的不朽功绩。此情此景,我不禁口占一绝以抒怀:
嘉峪雄关称锁钥,林则徐贬赋诗题。
左公柳树参天叶,指引来人瀚海迷。
离开嘉峪关,我们满怀期待地向着酒泉进发。沿途多见砂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偶有矮山,它们像是大地隆起的脊背,沉默而又坚毅。靠近城区时,树木逐渐多了起来,从稀疏的灌木变成了高大的乔木,给这片略显荒凉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酒泉,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因骠骑将军霍去病而闻名于世。遥想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凯旋而归,汉武帝赐酒犒赏。他为了与将士们同享这份荣耀,将美酒倒入泉中,与大家共饮,酒泉因此得名。那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啊!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将士们的欢呼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如今,虽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那份豪情壮志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驱车匆匆穿过酒泉市区,能感受到这座西北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在繁华街巷边的宣传栏里,一幅幅关于霍去病故事的宣传画映入眼帘,生动地展现着他传奇的一生。有些墙壁的侧面上,也绘有相关的图文,在风雨的洗礼下稍显斑驳,却依旧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偶然间,发现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古老木结构塔形楼,约有三层楼高。基层青砖古朴端稳,西边门洞门额题字“西达伊吾”,南边为“南望祁连”,东边为“东迎华岳”,北边为“北通沙漠”。原来这就是酒泉鼓楼,为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新修建,距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为了看清楚阁楼基层门额的题字,司机小孙特意开车绕着它兜了几圈。临行之际,几人又撺掇我作诗一首:
肃州美酒夜光杯,大汉骠骑奏凯威。
南望祁连山雪色,良人苦旅欲东归。
我们在酒泉短暂停留,调转车头背对夕阳,继续东进。从酒泉到张掖,沿途的景观仿佛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戈壁、大漠、高原、草原、雪山、流水、丹霞等,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精心绘制的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戈壁的荒芜与坚韧,大漠的雄浑与辽阔,高原的冷峻与苍茫,草原的广袤与生机,雪山的圣洁与巍峨,流水的灵动与温婉,丹霞的艳丽与奇幻,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震撼人心的美。
在车上远望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牧人骑着骏马,挥舞着马鞭,那画面宛如世外桃源。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而当我们靠近丹霞地貌时,那五彩斑斓的山体仿佛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红的似火,黄的如金,橙的像霞,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岁月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在日落之前,我们越过弱水、黑河,那清澈的河水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金色的波光,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悠然。
夜幕降临,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成了我们暂时的栖息之所。经过一天的奔波,大家都略显疲惫,但内心的兴奋却丝毫未减。洗漱休整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赶赴甘州巷子美食街。这里人声鼎沸,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美食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西北大菜,那丰富的食材和浓郁的汤汁,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牛肉炖萝卜,牛肉的鲜嫩与萝卜的清甜相互交融,汤汁醇厚,暖身又暖心;沙葱炒蛋,沙葱独特的香气与鸡蛋的鲜美完美结合,口感清爽,别具风味;张掖卷子鸡,鲜嫩的鸡肉与劲道的卷子搭配在一起,香辣过瘾,让人欲罢不能;炒拨拉,各种食材在铁板上翻炒,发出滋滋的声响,香气四溢;搓鱼面,面条形状独特,口感爽滑,配上鲜美的汤汁,令人回味无穷。再配上两瓶52度汉武御10年沙窖白酒,酒液入喉,辛辣中带着醇厚,瞬间驱散了身体的疲惫。
张掖的美食让我们大快朵颐,酣畅淋漓。在微醺中,我们感受着张掖的独特魅力,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沉浸在这寒冷却又美好的夜晚里。当我置身于此,思绪不自觉从张掖的古称“甘州”,而想起了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这一词牌名,起源于唐代的边塞曲《甘州》,承载着千年前的风华。辛弃疾以其深厚笔力,借这词牌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虽词意与张掖的直接关联难寻,却也让这词牌更为世人熟知。受此感染,我也赋诗一首《游张掖忆辛弃疾八声甘州》:
稼轩曾赋甘州曲,今游张掖暮云合。
河西弱水一瓢饮,何日功成醉酒歌?
张掖的夜景如梦如幻,五彩斑斓的灯光与仿古建筑相互映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甘州古城。街道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重而又典雅。行人熙熙攘攘,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们漫步在街头,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偶尔走进一家小店,里面摆满了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有色彩鲜艳的刺绣、造型独特的木雕,每一件都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回到酒店,稍作商议,明确下一站为兰州,而此刻,我们沉醉在张掖的夜色里,满怀着对下一段旅程的期待,也眷恋着这片土地给予的美好,香甜入睡。梦里依旧是河西走廊那无尽的风光与历史的回响 ,等待着明日清晨,我将继续奔赴这场与河西走廊的今生之恋。
秦鲁子2010年11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