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天命会经常回忆以往,尤其是儿时的记忆,会越来越清晰,对于我这个已过“随心所欲”年龄的人,就更是如此了,新年的喜庆还没结束,又想起了儿时的元宵节。
我家乡的元宵节不叫“元宵节”,叫“正月十五”,或者叫“花灯节”。年初六一过,人们便开始准备过正月十五,先是集市上热闹起来,五彩缤纷的灯笼挂满了街旁,有长方形的、圆形的、鱼形的、鸡形的等;各式各样的花炮摆满了街头,长的、短的、成串的、单个的......我喜欢长方形的纸灯笼,八个角四个柱用竹子扎成,四个面用透明纸糊住,柱子及上下贴上绿色红色的纸,底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两根铁丝缠着木板,从灯笼的中间穿过,拴在上面一根小棍上。点灯时,把蜡烛不带灯芯的一头在灯头上烤一下,让蜡烛融化后,放在木板上,稍等片刻,以蜡烛凝固站稳为宜,而后点着蜡烛的芯。打灯人手拿小棍,挑着灯笼,便可行走,这便是当时最普遍的花灯。
正月初十已过,便开始蒸面灯。面灯用豆面掺麦面制成,以豆面为主,按月制灯,一月灯,在面灯的灯座上捏一个符号,二月灯,在面灯的灯座上捏两个符号,三月灯,在面灯的灯座上捏三个符号,以此类推,直到十二月为止。另外,再蒸一些菜包子,我们称之为“菜角子”,还有一些动物,如龙、猪、狗、鸡等,最不可少的是必须蒸一盘龙。家乡人说,吃龙头可保一年内顺风顺水。龙眼用红豆制成,龙嘴张开,舌头上贴上红纸,信誓旦旦的,有些吓人的感觉。
面灯蒸熟后,掀开锅盖,仔细观察,看十二个月灯里,哪个月灯里水多,就认定这个月雨水多,需要防雨。面灯需多蒸些,因为家乡有个风俗,谁家的老人去世了,三年内不准蒸灯,要让邻居送灯,为了给去世老人的家庭送灯,往往要蒸二十四盏灯。
十五晚上最热闹,月亮一出,人们在一阵炮声中开始点灯,先是点面灯,在十二盏面灯的灯窝里倒上麻油,一根火柴杆,上头用棉花裹住,侵上麻油,下头插进面灯的灯窝里,点着。用高粱桔钉成的大拍子(锅盖类的东西)托着,在房间的各处转悠,床头、床底,锅台、粮囤,犄角旮旯等,为的是驱赶邪气,挣得一年无病无灾。最后,在眼睛上照一下,据说能保证一年不害眼。
面灯火苗将尽的时候,人们开始看灯芯上的灰烬,灰烬成棉花状,预示着今年棉花丰收,成豆瓣装,表明豆子丰收,哪样作物丰收,就多种哪样作物。老人们说,准得很,反国那年(指推翻清政府那年)就是这样的。
家里的一切就绪,人们开始外出,成年人端着面灯,孩子们挑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大家都聚集在村庄的中心地,一般在村中央,或者是生产队的土场上。有的开始唱:“金灯笼,银灯笼,不给老妈子换灯笼。”有的成年人见到小孩挑着纸灯笼,便煞有介事地说:“瞧!你的灯下有个蝎子!”小孩不知是诈,翻着灯笼,带着怀疑的表情说:“哪里?在哪里?”这时,灯笼一歪,里面的蜡烛倾倒,整个灯笼轰的一下着火了,烧得只剩个竹框框。随着四周人的一片大笑,孩子知道上当了,委屈地哭了,恶作剧者只好赔给孩子一盏新灯笼。
有条件的地方舞狮子,玩龙灯,唱大戏,我家乡属偏僻农村,这些都没见过,只听成年人这么一说,如海市蜃楼一般。
如今,生活好了,大部分人不再点面灯,有点面灯者也不蒸了,到街上买几个点上,找回一下感觉就满足了,儿时的一切就只能在梦中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