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有黄花山,山上有一古洞,人称“黄花洞”。黄花洞很神奇,洞前经常有彩色云雾出现,远远望去,色彩斑斓,因此又名“彩云洞”。洞前有一泉,经年不枯,由高而低,水流潺潺,久而久之,形成小溪。小溪两旁野草丛生,犹以黄花最多,若是春天,沿溪两岸,黄花灿烂,直到山下,犹如一排黄色彩带,因而又叫黄花洞。民国时期,山下有石阶直通洞口,两旁依次排列八座小庙,香火特别旺盛。庙院前后古树参天,林荫浓郁。山下右首,有片大面积的桃园,园内有寺,规模相当宏大;左首有湖,湖内芦苇荡漾,菱藕相间。实为今人游览胜地。
相传很久以前,黄花洞中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女,经常到山下村庄帮助贫苦人家干活。少女心灵手巧,缝补浆洗样样能干。深得村里老太太的喜爱,争着收她为义女。每当这时,她总是微笑着点头答应,但她从不认真。大家都想知道她的姓名,来自何处,父母是谁。只要一提这些,她默不作声,含羞离开。久而久之,人们见她从黄花丛中来,都叫她“黄花女”。
有一年麦季,农民场上晒着麦子,地里收割着麦子,突然起了暴雨。眼看麦子要被雨水冲走,农民心里像火燎一样。就在这时,黄花女出现了,她舞动着闪电般的身姿,赶在了暴风雨来临前,把麦子全部运进了农民的房屋里。人们异常高兴,特别感激黄花女,围着黄花女夸奖。村里一位男青年,对黄花女产生了爱慕之情,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心迹。黄花女害羞着躲开,从此后再也见部到她的踪影。青年人挚心如铁,沿着泉流的黄花丛找去,直到黄花洞的深处,猛然看到黄花女站在那里,紧走几步上前与她说话。然而她却不理,惊讶之余,定晴一看,才发现她是一尊石雕像。消息传到村里,男女老少都涌向黄花洞,争看黄花女。特别是她那纯洁朴实,温柔善良的形象,乐观热情的态度,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村民,让村民终生难忘。为了纪念黄花女,人们约定每年的二月十九日为黄花女举行香火会。
另外还一传说:殷商时期,殷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残害忠良,逼死了丞相比干,逼反了周王姬发,接着又害黄飞虎。黄飞虎妻离子散,一个人骑着青牛游荡。有一天,他驾着云,在天空徘徊,无聊之极。当他路过黄花山时,见这里祥云四起,彩气蒸腾。按下云头一看,山半坡有一洞,洞内紫霞冲天,瑞气缭绕,洞的周围树木葱茏,鲜花似锦,一片和谐景象。黄飞虎杀气顿消,愁气散尽,从此便在洞里修行。黄飞虎乐善好施,救困扶饥,成为四邻八乡比较受人尊敬的一位道士。后来,姜子牙斩将封神,黄飞虎便成神而去。走的那一天,洞前黄花灿烂,上空祥云缭绕,四周异香扑鼻,方圆几十里都能看见。因为黄飞虎姓黄,又有黄花灿烂,因此人们称此洞为“黄花洞”。
明朝洪武初年,黄花山下有一村名曰黄花洞村,村前有一驿站,是连接宿州、徐州的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驿站旁建有一座石桥,也被命名为黄桥,现成为宿州市十大名桥之一。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过此地游黄花洞,正值春季杏花盛开,题诗云:“草色青青云色霞,黄桥湖畔几人家。孤家面临黄花洞,未见黄花见杏花。”乾隆皇帝的诗当时即被官员刻在石碑上,立在黄花洞前,从此成了宿州市一大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