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读王蒙的作品,我还在上中学,那篇《青春万岁》节选,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我的阅读世界。后来,陆陆续续读到他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他的小说,每一篇都像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既深邃,又迷人。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故事,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那些细腻微妙的情感,以及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蕴深远的细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王蒙的小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小说,总是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他善于捕捉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将之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让读者在品味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深度和广度。
在王蒙的小说中,我总能读到一种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青春少年,还是成熟男女,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波澜。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恨,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动人。而这些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一些生动而细腻的细节来呈现的。这些细节,就像是一条条细腻的丝线,将人物的情感世界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而丰富的艺术形象。
比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林震,他的那种内向、懦弱、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的复杂心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腻的细节来表现的。他面对官僚主义的无奈和妥协,他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压抑,都在王蒙细腻的笔触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林震,更看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普遍心态和生存状态。
又如《蝴蝶》中的张思远,他的情感世界也是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情节和细节来呈现的。他对妻子的深情和愧疚,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他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特别是他面对那只蝴蝶时的情感爆发,更是将他的内心世界推向了高潮。那一刻,我们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呐喊,感受到他情感的激荡。这种通过细腻情节和细节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方式,使得王蒙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如此动人,还因为他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他的语言,既简洁又丰富,既质朴又华丽。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画面感。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场景之中。在这些场景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和心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王蒙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代入感和吸引力。
除了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外,王蒙的小说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善于通过故事来探讨人性、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他笔下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小事,但都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于故事本身的思考,更是对于生活、对于人性、对于存在的思考。这种思考,使得王蒙的小说具有了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在王蒙的小说中,我总能找到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既来自他对于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洞察,也来自他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独到见解。他的小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他让我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也充满了希望和美好。他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王蒙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生命。”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的小说,就是他用生命书写出来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和经历,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它们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也映照出了生活的美好和苦难。
走进王蒙的文学世界,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魔力的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我看到了生活的百态人生,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度与广度。他的小说,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性、热爱文学。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这个花园里漫步、探索、感悟,让王蒙的文学之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王蒙的小说,就像一座精心雕琢的微型艺术宫殿,每一篇小说都是其中的一件瑰宝,闪耀着独特的光彩。它们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赞誉,更以其对人性细腻入微的刻画和对生活生动鲜活的描绘,让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与力量。
在这些小说中,王蒙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人性中最微妙、最复杂的部分。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挣扎、矛盾、渴望和梦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充满了无尽的故事和情感。而在这些情感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理解了生活的美好与艰辛。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成为王蒙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以组织部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权力斗争的舞台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林震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体制下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林震这个形象,既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又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内心挣扎的人。他在面对官僚主义的压迫时,既感到无奈又渴望改变。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王蒙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王蒙通过一系列看似琐碎却又充满象征意义的细节,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这些细节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比如林震与官僚主义者的微妙互动,他内心的独白和反思,以及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压抑,都是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细节来呈现的。这些细节就像是一条条隐秘的线索,引领着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王蒙的语言艺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他的文字既简洁明了,又富有诗意和哲理。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画面感。在阅读他的小说时,我仿佛能够听到文字背后传来的声音,看到画面背后的色彩。这种语言的魅力,不仅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更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艺术手法上的精湛之外,王蒙的小说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通过对人性、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的探讨,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他不仅揭示了官僚主义的弊端,更对人性中的懦弱、妥协、渴望改变等复杂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剖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
在王蒙的文学世界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细腻描绘,更能体会到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他的小说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理想的追求;既是对人性的探索,也是对存在的思考。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在王蒙的笔下,人物总是那么鲜活、那么生动。他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更是有着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而王蒙对于人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他善于捕捉人性中最微妙、最复杂的部分,将之放大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和他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人性的美好与可贵。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外,王蒙的小说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之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他的小说中的场景、情节和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韵味。这种对生活的细腻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美好可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王蒙的文学艺术风格还体现在他对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他的语言既简洁明了、质朴自然,又富有诗意和哲理。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画面感。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场景之中。这种语言的魅力,不仅使得他的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在王蒙的文学世界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他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更能感受到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他的小说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更是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他通过对人性、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的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不仅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也使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受到启发和感悟。
二
到达伊宁市是下午。我乘坐的飞机,经过乌鲁木齐时,并未降落,只是在机场上空盘旋了一大圈。我贴在舷窗上,鸟瞰这座我生活了两年的城市,它已变得如此陌生。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熟悉的街区被新的建筑遮蔽,像是永远失去了踪影。飞机继续向西飞行,天山山脉横亘在前,雪峰皑皑,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飞机从山巅掠过,我能感觉到它的巨大和坚硬,以及被雪覆盖的冷。一个多小时后,飞机缓缓降落。我踏上了伊犁的土地,这里是王蒙曾经青春过的地方。
对于伊犁,王蒙有着别样的情感。他的作品《这边风景》,是以伊犁为背景。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永远永远地怀念伊犁,怀念伊犁的美丽的河流山川,怀念伊犁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怀念伊犁的我的青春……”
在伊犁的几天,我一直在想,王蒙笔下的伊犁,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曾无数次深情地回望,用饱蘸情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青春的图景。那些图景,如电影胶片一般,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闪现。
我踏上了前往王蒙在伊犁生活过的地方的旅程。想象着,当年王蒙也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从北京远赴新疆,心中或许满是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如今,我虽无法亲身体验他当年的心境,但脚下的土地,却仿佛能传递出那份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热烈。
公路两旁,依旧是那郁郁葱葱的白杨树,它们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而远处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也被绿色覆盖,绿草如茵,绿树成荫,绿得让人沉醉。偶尔,羊群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蓝天白云之下,大地显得辽阔而宁静,仿佛一幅静谧的油画。然而,我的思绪并未停留在这如画的风景中,而是早已飞向那个遥远的年代,想象着王蒙初到伊犁时的情景。
我的目光,在窗外流连。我的心,却早已飞向远方。我在想,王蒙初到伊犁时,看到的是什么?1963年,王蒙二十岁,他从北京来到新疆,在伊犁农村劳动多年。那时的伊犁,一定与他现在笔下的伊犁,有着天壤之别。那时,伊犁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初到伊犁的时候,伊犁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电灯,住的是地窝子。”然而,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王蒙却收获了宝贵的青春。他在劳动中,与维吾尔族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写作,用文字记录下那段难忘的岁月。
随着车辆的行驶,我逐渐靠近了王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或许早已物是人非,但那份历史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我到达时,虽已是傍晚时分,但周围的一切却显得那么熟悉而又陌生。我住在一家宾馆里,房间临街,窗外就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商铺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我站在窗前,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伊犁早已不是王蒙笔下的那个模样,但它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第二天,我前往了王蒙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那里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古老的记忆却仿佛依旧在空气中弥漫。我漫步在村庄的小道上,想象着当年王蒙在这里劳动、写作、思考的情景。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看到那个年轻的身影,在田野间挥洒汗水,在灯下奋笔疾书,用他的笔,记录下这里的一切。
王蒙在伊犁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春年华,也在这里找到了他的文学之路。他的许多作品,都以伊犁为背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他曾说:“伊犁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青春,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离开伊宁,我前往赛里木湖。赛里木湖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是一座高山湖泊。湖水清澈透明,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湖畔绿草如茵,牛羊成群,毡房点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站在湖边,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不禁想起王蒙笔下的赛里木湖。他在《这边风景》中,曾这样描绘赛里木湖:“湖面平静如镜,湖水碧蓝如海,湖山相映成趣,湖天一色无边。”眼前的赛里木湖,与王蒙笔下的赛里木湖,一模一样。我仿佛能够看到王蒙的身影,在湖边漫步,沉思,写作。他的灵感,或许就是在这美丽的湖畔,悄然涌动的。
在赛里木湖畔,我遇到了几位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的毡房里做客。我欣然前往。毡房里,炉火正旺,奶茶飘香。牧民们用哈萨克族特有的热情好客,招待着我这个远方的来客。我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在与牧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对王蒙的敬仰和喜爱。他们说,王蒙的作品,让他们看到了伊犁的美丽和魅力,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还说,王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虽然已经离开了伊犁,但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离开赛里木湖,我踏上了归途。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满足。我在伊犁,找到了王蒙的青春,也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个年轻的身影,在伊犁的大地上奔跑、呐喊、歌唱。他的青春,已经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永恒的记忆。
王蒙的青春,是伊犁的青春,也是那个时代的青春。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青春岁月,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在伊犁的几天里,我仿佛穿越时空,与王蒙并肩而行,共同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回到伊宁市,我再次漫步在街头巷尾。这座城市,已经与王蒙笔下的城市截然不同。它变得更加现代、繁华、充满活力。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伊犁的精神和气质,却始终没有改变。它依然保持着那份淳朴、热情、好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些品质,正是王蒙在他的作品中极力赞美和传承的。
在伊犁的最后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伊犁的大地上肆意奔腾。我想起了王蒙的那句话:“我永远永远地怀念伊犁。”此刻,我也深深地怀念着这片土地,怀念着它给予我的一切。
我知道,我的伊犁之行,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我的心中,却留下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这份情愫,是对伊犁的眷恋,也是对王蒙的敬仰。我将带着这份情愫,继续前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我自己的青春篇章。
王蒙的青春,已经永远留在了伊犁。而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用我的笔,记录下更多属于我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些故事和情感,或许没有王蒙笔下的那么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它们却是我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它们将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话说起来就长了。我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者也,亦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也。这两句话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真不一样。就算是一样的或者差不多,那过程也不一样。
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这是说着容易做着难,或者叫作知易行难。你比如说吧,在新时代里,信息的爆炸与知识的海量增长,使得“读万卷书”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翻阅纸质书籍。我自幼对文学情有独钟,少年时代便沉迷于各种电子书、网络文学。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我还能通过互联网的缝隙,窥探到世界的广阔与多元。如今,“文革”那样的书籍荒漠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的海洋,只需轻轻一点,便能遨游其中。我曾在某个深夜,无意间点击进入一个关于量子物理的在线课程,虽然内容深奥,但我却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一刻,我仿佛在万卷书中行走,每一步都踏在了知识的脉络上。
而“行万里路”,在新时代里也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迁徙。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兴起,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游历千山万水。我曾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地游览了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亚马逊雨林,感受了那里的湿热与生机。那一刻,我仿佛在万里路上阅读,每一帧画面都是自然的诗篇,每一声鸟鸣都是生命的赞歌。
于是,先读万卷书,后有了一些条件,再争取行万里路,便成了我的实际的人生过程。如今算起来,行路不算少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七七八八,中国除了少数一些地区,也已经快走完了。比起古人来,当然是差得太多,没法相比,例如与玄奘法师“万里迢迢去取经”就不能比,与李时珍“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也不能比。然而毕竟比起我的少年时代只能纸上卧游、梦中神游强得太多了,比起许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的老乡亲也强得太多了,知足矣,知足常乐嘛!
那么,我是不是已经实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理想了呢?否,仍然是没有完全实现,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原因是,第一,书永远读不完读不厌读不透,“学无止境”这四个字绝非空话套话大话,乃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你学吧,这一辈子都学不到头,不但学不到头而且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第二,路也永远走不完,不但走不完而且越走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短浅,怎么形容呢?这里借用一句古诗吧,“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把“相思”换成“行路”与“读书”也仍然适用。
这样,我便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又补充读万卷书,再补充行万里路,然后再读再行、再行再读……于是,这个过程便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前进,而是变成了一个永远走不完的循环往复的圆圈,而这个圆圈又仿佛是一根螺旋上升的线或者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圆。行路,使你获得了见闻,获得了生活的实感和经验,也获得了与你的书本知识相对照与相印证的种种参照系,于是你回到了书本便不再会是简单的重复与回归,而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扬弃、一种提升、一种批评或者一种肯定,于是你原有的书本知识便被充实、被校正、被扬弃、被提升……同时,你又获得了新的再出发的起点与动因,你将会带着更多的更丰富的也更实际更实用也更有问题意识的问题去读更多的书,你的书也就越读越活越读越厚越读越能读出你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味道来,这时候你的行路也就不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必定是有更深入地进入与更深刻的发现……如此这般,读书与行路,便不再是外在的简单的相加,不再是割裂的或者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件事,而是变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完全统一的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侧面、不同表述、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这样,你的读书与行路,才算是进入了境界,至少是开始进入了境界。
以上说的,是我个人的一点关于读书与行路的关系的体会,也许可以算作“小经验”或者“小窍门”,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今年由于驻村工作我回北京休假的机会多了起来,每次加起来在北京可以住个十来天,每天夜里睡得很安详,很解乏,很养人,醒来以后头脑异常清楚。这在北京是不容易的,在北京能睡好觉是不容易的,这是我的经验也是许多人的经验。北京太大了,太热闹了,太政治化了也太国际化了,太繁忙了也太紧张了,而且永远是车水马龙、人潮汹涌,永远是灯火辉煌、声震四方,它怎么会让你安然入睡呢?即使入了睡又怎么会让你睡得踏实呢?
然而,我就是睡着了,而且睡得很死很甜,以至于我几次离开北京的时候都有一点留恋与不忍,留恋什么?留恋我能在北京睡好觉,不忍什么?不忍离开能够让我安然入睡的北京。
是的,北京变了,变得我已经不大认识了,尤其是与我当年“京城往事”里的北京更是大异其趣了。记得十八年前我刚刚到北京的时候,对于北京的秋天是有一点不喜欢的,嫌它太干燥,而且风大天凉,出门很不方便。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哪里知道北京的秋天的好处呀!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年轻人,是要经过许多年的摸爬滚打、历练栽跟头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以后,才会知道天高地厚,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你暂时无法理解与无法接受的事物的存在,才会知道有许多事物你即使暂时无法接受也必须接受而且终于能够接受,才会知道许多你认为无法适应无法生存的环境你最后必须适应而且居然就适应了……这样,你就成熟了长大了,甚至老练了世故了,同时,你也必定会更深刻地更充分地更自觉地享受人生了。
北京的秋天,就是人生的这样一种大享受。
且不说北京的秋天如何天高气爽,如何金风送爽,如何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云卷云舒、天高云淡,如何霜叶红于二月花,如何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如何蟹肥菊黄、桂子飘香……单说你能在北京享受到的这样的秋天能有几天能有几年?人生短暂,享受这样的秋天能有几回?这样的秋天,你到了江南是享受不到的,到了岭南更是绝对享受不到的,你到了外国也享受不到,这样美好的秋天,只能是北京的秋天,只能在北京享受。
北京的秋天,雨少,风多,云轻,天蓝,日朗,气爽,对于一个刚刚摆脱了酷夏的炎热与憋闷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难得的享受,都是上天的赐予,尤其是对于一个如我这样从南国来的人,享受北京之秋,便成了一种奢侈,一种幸福,一种缘分,一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恩与谢忱,一种无法言喻的对于天地人神的大和谐与大悲悯的认同与领悟……
于是,我安然入睡了,在北京的秋夜里。
我是先读了王蒙的许多书然后再认识王蒙的,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我先认识了王蒙然后再更认真地更系统地读王蒙的书的。认识王蒙以后,我对于王蒙的书的阅读与理解,便多了一些参照系,便有了一些新的角度与新的眼光,当然首先是多了一些亲切感与认同感,觉得王蒙的书确实写得好,写出了咱们中国人的味道与感觉,尤其是写出了咱们中国知识分子的感觉与味道,写出了北京的感觉与味道,写出了新中国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感觉与味道。
王蒙的书,是有着独特的王蒙感觉的,这种感觉甚至是可以跨越文体与跨越内容的,例如你读他的小说、散文、诗歌与报告文学乃至理论著作,都会感受到一种王蒙式的机智、幽默、诙谐、灵动、深刻、犀利与举重若轻、言简意赅,你会时时处处地被他那独特的语感与语流所打动所感染所吸引所征服,你会觉得读王蒙的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智力的愉悦与心灵的抚慰,是一种对于生活与生命的再认识再发现再体验再创造,你会惊叹于他那看似平易却绝不平庸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智慧与深情、博识与远见,你会为他的敏锐的思想与深邃的洞察力而击节赞赏,你会为他的丰富的经验与渊博的学识乃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架构而叹为观止,你会为他的老到的经验与青春的激情的奇怪的也是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惊叹不已……
王蒙老爷子今年已经九十岁高龄了,但仍然笔耕不辍而且精品迭出,仍然思想敏锐而且生机勃勃,仍然关注现实而且充满问题意识,这就更难能可贵了。一个作家,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伟大的作家,其生命力是与他的思想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的现实关怀与问题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的不老的心态与永远的童心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的博大的胸怀与深厚的爱心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的永远的学习永远的探索永远的进取联系在一起的,一句话,是与他的永远的行路永远的读书永远的与时俱进联系在一起的。
王蒙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年轻永远读书永远行路永远探索永远进取的真正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创作历程证明了也体现了这样一条真理:读书与行路,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创造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享受生命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永葆青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