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健的头像

邱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9
分享

玉兰花开

一、画卷

苏州的春天总爱从瓦当滴落的雨声里探出身子。暮冬的潮气还在青石板上打着旋儿,拙政园东院那株三百年的玉兰已擎着满树白瓷般的骨朵,将古城的经纬细细描摹在花影间。我裹着苏绣坊新裁的素缎披肩,看廊前檐角垂落的冰凌渐渐软了腰肢,化作玉兰枝头第一缕春信。

廿四番花信风里,玉兰最是性急。前日才见枝桠蒙着层青雾,今晨推窗便撞见满庭碎玉纷飞。园林局的周师傅正在给西花园的玉兰系红绸,见我驻足,笑着递来半片残瓣:“这是道光年间补种的老树,开花时总要把花瓣撒在文衡山手植的那株紫藤根下。”他说的文衡山,正是明代画家文徵明。五百年前那个同样湿漉漉的清晨,这位吴门画派宗师是否也曾在此地,用玉兰的清气洗笔?

沿着卅六鸳鸯馆的曲廊徐行,忽见粉墙漏窗间斜逸出半树琼英。这是株罕见的二乔玉兰,浅紫与素白错落如古琴冰弦。花影斑驳处,蓦然浮出沈周《玉兰写生图》的笔意——那位将玉兰称作“木笔”的画家,定是在某个微雨黄昏见过这般景致,才舍得用整块端砚磨出这般清透的月色。枝头宿雨簌簌而落,打湿了怀中《长物志》里“玉兰宜种厅事前”的批注,文震亨当年编排花木次第时,可曾料到后人会举着手机惊扰这份雅意?

转过见山楼,忽有暗香浮动。但见五株玉兰列作扇面,恰似展开的素绢册页。穿黛色夹袄的老园丁正在扫拾落英,竹帚过处,残瓣在青砖地上写就疏朗的飞白书。“这些要送去虎丘茶室制香片的”,老人拾起完整的花盏置于我掌心,“玉兰香魂薄,需用山泉水养着,寅时采摘方不损气韵。”花瓣触手微凉,纹理间蜿蜒的淡青脉络,倒像留园冠云峰缩在掌心的石纹。

行至远香堂,斜晖正透过卍字纹花窗,将玉兰的影子拓在楠木屏风上。恍惚间,花影与屏风上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重叠,墨色枝干生出新蕊,四百年前的丹青就这样活了过来。王献臣若见此景,怕是要推翻自己“拙者为政”的谦辞——能将时光驯养成玉兰的模样,何尝不是最风雅的政绩?

暮色渐浓时,我在艺圃的乳鱼亭候一场花雨。晚风掠过水面,捎来沧浪亭的评弹声。弦索叮咚里,玉兰开始卸妆,素白罗裙翩跹而下,在暮春的呼吸里跳最后一折昆腔。对岸茶寮忽亮起灯笼,惊起数瓣栖在飞檐的玉蝶,它们掠过文徵明手书的“醉颖堂”匾额,将墨香揉进渐暗的天光。此刻方懂古人为何唤玉兰作“应春花”——她们原是穿越二十四朝的信使,年年衔着旧时月色,来叩苏州的城门。

归途经过平江路,古琴馆的琉璃窗内,数朵玉兰斜插在龙泉窑梅瓶里,与墙上的《玉兰鹡鸰图》互为注解。画中鸟儿爪下压着的,不正是白日拾得的那脉青砖飞白?忽闻身后吴语软软:“玉兰看得七日足矣,多一日便嫌浊气。”回首只见素衣女子隐入暮色,衣袂带起的花气,与道旁石缝里渗出的千年墨香,渐渐洇成同一种青黛。

是夜宿在山塘街的旧客栈,檐马叮当声中,白日所见玉兰皆入梦来。她们时而化作沈周笔下的淡墨,时而变作寒山寺的晨钟,最后都凝成虎丘塔尖那抹不肯老去的月光。半梦半醒间,忽记起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醒:“玉兰较梅更耐冷,宜冷月,宜薄雪,宜老瓦,宜旧陶。”此刻推窗,见阊门方向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料想那些栖在古碑残碣上的玉兰,又要开始新岁度的丹青课了。

二、丹青

平江河的晨雾未散,我已在耦园东墙外窥见半幅活着的《玉兰卷轴》。黛瓦檐角垂落的冰凌正嘀嗒嘀嗒融着暮冬,墙内斜逸出的玉兰枝却擎着十七八枚青白玉盏,釉色介于永乐甜白与成化影青之间。守园老人提着老手电筒经过,忽然驻足道:“这是钱大昕夫人手植的异种,花开时总要往叶家祠堂的砚池里投三片花瓣。”话音未落,晨风已卷起零落碎玉,飘向百米外顾麟士旧宅的残垣——那里埋着半部《过云楼书画记》的草稿。

艺圃响月廊的雨日最宜参悟玉兰禅机。我正对文震亨手书“荆扉昼掩”匾额出神,忽见瓣子穿过卍字纹花窗,在青砖地上铺就《长物志》残页。扫园老妪佝偻着拾捡:“光绪年间顾鹤逸先生校勘《玉山璞稿》,便是用这些花帖作批注。”她枯槁的指节触的刹那,满庭玉兰簌簌作响,恍若当年汲古阁主人翻动宋版书页的窸窣。雨珠顺着沈复写生的廊柱蜿蜒而下,将四百年前的墨香洇成满地青苔。

我在留园冠云峰下临摹文徵明《古木寒泉图》时,玉兰瓣子忽坠澄泥砚台。蘸墨挥毫间,笔锋竟带出沈周题跋的苍劲,满纸烟云渐次化作玉兰清影。制瓷的陆先生抚掌而笑:“这是石田老人与你联袂作画!”他示我新烧的玉兰盏,釉里红缠枝纹间浮动着《盆菊幽赏图》的残影,未竟的玉兰枝在窑变中悄然续写半阕《玉山雅集》。

夜宿山塘街旧客栈,檐马声惊破残梦。推窗见对岸灯笼将玉兰影投在《姑苏繁华图》摹本上,花枝恰巧补全了仇英未绘的临水妆楼。更鼓声里,评弹自远处画舫飘来:“……玉兰笺,写不尽平江烟雨……”唱腔攀上花梢时,整条水巷的玉兰都在颤栗,抖落的瓣子贴着水面滑行,宛若顾恺之《洛神赋》中凌波的仙袂。暗香过处,石缝里渗出的千年墨痕竟与花气洇成同种青黛。

三、卷轴

寅时三刻的平江路还浸在青灰雾霭里,我踩着露水寻到耦园东墙外。黛瓦间斜逸出半树素白,花瓣边缘泛着微青,像宣德年间官窑脱胎的薄瓷盏。

我曾在寒山寺法堂前见证玉兰与古钟的盟约。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妙利普明塔刹,殿角那株玉兰便准时抖落满身星霜,花瓣坠在青铜钟钮上,撞出比梵呗更清越的声响。扫地僧递来盛着玉兰露的陶钵:“贯休画《十六罗汉图》那年,这树正在换新枝。”钵底沉着几粒朱砂,恍若三百年前某位画僧遗落的点睛之笔。

行至网师园殿春簃,骤雨忽至。紫藤架下避雨的制伞匠人正在修补绢面,伞骨间夹着数枚玉兰标本。“这是照沈三白《浮生六记》里记载的古法压制的,”他指着伞面渐次绽放的玉兰,“芸娘当年撑的伞,兴许也沾过这种花气。”雨珠在绢面上洇开墨色,竟重现文伯仁的笔意,惊得池中锦鲤跃出水面,将四百年的丹青搅作满池碎银。

夜宿山塘街古客栈,梦见自己成了《玉兰图》里的寻香客。寅卯之交被檐马惊醒,推窗见虎丘塔方向浮动着雪色光晕——那是云岩寺玉兰在月下吐纳千年清气。摸黑寻至山门,值夜沙弥正用花帚收集落英:“这些要送去修《吴都法乘》的藏经楼当书签。”他示我经卷中夹着的玉兰笺,月光透过花瓣,竟显出血书《法华经》的朱砂小楷。

漕船驶过宝带桥,水中倒影忽然化作仇英《汉宫春晓图》长卷,那些采玉兰的宫娥仕女,眉眼竟与耦园扫叶妇人、虎丘卖花姑娘重叠。艄公指着水纹说:“这是唐伯虎研墨洗笔的故道。”忽有花瓣逆流而上,恍若当年沈周沿运河抛给文徵明的诗笺,在六百年后寻到了收信人。

今春曝书,自《六如居士全集》跌出片玉兰干花。抚其纹理,苏州的烟雨便从叶脉间渗出:是文震亨在香草垞试新墨,是汪琬在尧峰山庄写花谱,是柳如是舟过垂虹桥时遗落的簪花。最奇是惊蛰夜,花瓣竟在案头投出个微缩园林,那株曾栖过祝枝山酒壶的玉兰,正在月光里续写中断的《玉台画史》。

四、徒稿

阊门尚在薄雾中打盹,我踩着青石板上未干的露痕,拐进艺圃西南角的响月廊。苔痕斑驳的粉墙忽然被破开一角,斜刺里窜出半树素白——那玉兰枝干扭曲如怀素狂草,花瓣却似定窑脱胎的薄瓷,边缘洇着永乐甜白釉的淡青。守园老叟正在廊下焚扫,竹帚沙沙惊醒了蜷在《长物志》残卷上的狸奴:“文震亨先生在此校书时,最爱以落英为笺批注。”

我在网师园殿春簃撞见时空的涟漪。骤雨初歇,穿藕荷色比甲的绣娘坐在冷泉亭畔分丝线,银针挑起时带落几片碎玉,正巧跌入张宏《止园图》摹本的留白处。她腕间玉镯磕在青石上,叮咚声惊得池中锦鲤摆尾,将四百年前的倒影搅作满池跳珠。“沈三白写生时,芸娘便在此处绣《浮生六记》里的水仙,”她捡起瓣子夹进湘竹书签,“玉兰开败时,这些书签要送去过云楼配宋版《玉台新咏》。”

拙政园远香堂的玉兰最擅丹青戏法。正午阳光攀上文徵明手书匾额,墨色枝桠竟从“得少佳趣”四字间生长出来,与真实花枝在穿堂风里完成古今合笔。管园的老先生掏出包玉兰香片:“这是用王献臣手植那株的花瓣窨制的,须佐以天平山冷泉。”茶烟升起时,窗棂上的卍字纹突然流动起来,将花影编织成崇祯年间某位闺秀未完成的刺绣。

夜宿山塘街旧书肆,店主燃起玉兰香烛照明。火光摇曳中,墙上的《姑苏繁华图》渐次苏醒——木渎古镇市集里,捧白瓷花囊的妇人正在收集玉兰香露,眉眼与耦园扫叶老妪如出一辙。“这是唐伯虎研墨用的花露,”店主指点画卷题跋,“当年徐祯卿醉卧此处,醒来便得了‘无那西宫月色寒’的妙句。”子夜风起,檐角铁马叮咚竟与卷中虹桥橹声合了节拍。

晨光再临耦园时,我见钱夫人手植的玉兰开始卸妆。素白罗裙翩跹而下,在青石板上写就无人能识的飞白书。扫叶僧合十低语:“这是沈周未寄出的尺牍,文徵明未题完的引首,唐寅未画尽的仕女裙裾。”风过处,满园瓣子忽作昆腔水磨调,将整座姑苏城唱成徐徐展开的玉兰手卷——每一道瓦楞都是装裱的绫边,每一缕茶烟都是钤印的朱砂。

五、手札

寒露刚过,我裹着姑苏城特有的潮气推开听枫园的门扉。晨雾在唐寅手植的银杏枝头凝成珠帘,忽被一阵暗香掀动——西北角那株玉兰竟在霜降前偷开了三五朵,白瓣蜷曲如泛黄的旧宣,边缘洇着青灰墨痕。守园的老陶头正在给花根铺苔藓:“这是文待诏当年画《古柏图》时,用剩的松烟墨屑养出的异种。”

我循着吴门画派的墨迹寻花。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外,一树玉兰斜倚粉墙,花瓣竟与墙内张宏《止园图》中的花影严丝合缝。穿藕荷色布甲的绣娘坐在花荫下分丝线,银针挑起时带落几片碎玉:“从前沈三白常在此处写生,芸娘便在花下绣《浮生六记》里的水仙。”她腕间玉镯磕在青石上,惊得池中锦鲤摆尾,将四百年前的倒影搅成满池跳珠。

耦园的旱船书房最宜听玉兰拆苞。我候在月洞窗前,看花盏次第舒展的刹那,檐角铁马忽然叮咚作响。蓄山羊须的琴师抱着明代蕉叶琴经过:“这是明代留下的《玉兰操》残谱,每岁花开方得续写三节。”他信手拨出的泛音惊起栖花白鹭,翅尖扫落的露水正巧滴在石桌上摊开的《吴都文粹》——那页记载着王鏊在洞庭西山栽玉兰百株的旧事。

夜宿山塘街古客栈,被檐马声扰了清梦。推窗见对岸灯笼将玉兰影子投在《姑苏繁华图》摹本上,花枝恰巧补全了仇英未及描绘的临水妆楼。更鼓声里,忽有评弹自远处画舫飘来:“……玉兰笺,写不尽平江烟雨……”唱腔攀上花梢时,整条水巷的玉兰都在颤栗,抖落的瓣子贴着水面滑行,宛若顾恺之《洛神赋》里凌波的仙袂。

今晨整理书箧,自《吴郡志》夹页跌出朵风干的玉兰。对着西洋玻璃镜细看,花瓣经络间竟蜿蜒着唐寅的狂草、文徵明的精楷、祝枝山的飞白。最妙是午睡初醒,见花影爬过仇英的《汉宫春晓图》,那些采玉兰的宫娥忽然有了耦园扫叶妇的眉眼。案头墨海腾起青烟,恍惚听见石田老人在云端笑叹:“六百年前欠下的花债,到底教苏州城的玉兰讨回去了。”

六、笔谈

我在阊门外寻到半截残碑。青苔覆盖的“兰”字突然被露水洗亮,顺着碑身裂痕望去,网师园墙头正探出半树素白。这株玉兰的根须想必已扎进明代砖缝,花瓣边缘泛着永乐甜白釉的微青,叫人想起文震亨在《长物志》里的嗔怪:“玉兰宜种庭室前,今人置闺阁中,殊失清贵。”

守碑老人用竹帚扫去石阶上的玉兰瓣子,沙沙声惊醒了蜷在《平江图》拓片上的狸奴。“乾隆年间,这树原是沈三白写生用的活屏风,”他拾起完整的花盏置于我掌心,“后来被过云楼顾家移来镇宅,说是要配他家藏的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瓣底细密的纹路里,竟蜿蜒着吴门画派的笔意。

在艺圃乳鱼亭候月时,我撞见玉兰与昆曲的缱绻。暮色初合,穿月白衫子的评弹艺人轻拨三弦,唱腔起处,枝头玉兰竟次第舒展。最奇是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最高处那朵忽然坠落,恰被艺人水袖卷住,宛然《牡丹亭》里杜丽娘抛出的锦帕。“这是蒋吟秋先生编的曲牌,”艺人将花瓣放入湘竹书签,“他在沧浪亭谱曲,总要把玉兰瓣夹在工尺谱里防蠹。”

夜半推窗,见阊门方向的天空泛起鱼肚白。那些栖在古碑残碣上的玉兰又要开始晨课了,她们用花瓣临摹《过云楼藏画目》里的珍本,借清风装订成册。恍惚听见文震亨在云端嗔笑:“说了玉兰宜种厅事前,这些痴人偏要教她们读诗画画。”

七、香篆

晨光初破晓时,我踩过平江河畔濡湿的苔阶。船娘橹声荡碎水面残星,昨夜落在乌篷船头的玉兰瓣子,已凝成半透明的琥珀。这是壬寅年惊蛰前五日,我来苏州赴一场玉兰的邀约,衣襟别着金陵友人捎来的梅花残香——她说:“玉兰开时,梅魂便该渡江南去了。”

行至艺圃,卯时的露水正顺着百年广玉兰的叶脉游走。看园老人执竹柄铜勺给花根浇水,水声里掺着浓酽的吴语:“明朝万历年间,文震亨在此种过十二株玉兰,说是要配他新得的十二方洮河砚。”话音未落,一滴宿露坠入青花水盂,惊醒了浮在水面的玉兰倒影。老人从袖中摸出枚玉兰花簪,“前日修缮响月廊,梁上掉下来的老物件”,簪头嵌着的琉璃花瓣里,竟游着丝四百年前的月光。

行至环秀山庄,忽见太湖石隙间斜出一枝素白。这株玉兰根茎虬结如颜体笔势,花盏却似定窑薄胎。守园的老妪正在石桌上分拣落英,青瓷盘里码着十二时辰的花信:辰时的带露,午时的染檀,戌时的沾酒。“这是给耦园主人备的茶引”,她将寅时采的花瓣夹进《吴郡岁华纪丽》泛黄的书页,“道光年间传下的规矩,玉兰香片须配虎丘云岩茶,水要取自天平山冷泉。”

我在留园冠云峰下遇见了制香人周先生。他袖口沾着木樨香末,正用宋代鱼耳炉烘焙玉兰:“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记过苏州玉兰香方,可惜失了传。”紫铜香篆压出“幽独”二字,他忽然指给我看花窗外的奇景——六株玉兰在风中俯仰,竟暗合《玉虹楼法帖》中王铎的章法。烟篆升起时,满室皆是花影与墨痕交织的狂草。

午后骤雨忽至,避入网师园看松读画轩。檐马在雨帘中击磬,三丈外的冷泉亭畔,玉兰正演着水墨氤氲的戏码。穿藕荷色衫子的姑娘擎着油纸伞走过,伞面绘的恰是文徵明《玉兰图卷》局部。雨珠在绢伞上弹跳,将古画的皴法溅成满园跳珠。她回首浅笑:“这是拙政园旧藏的摹本,去年修复时我描了七夜。”

暮色四合时,虎丘塔下演出《玉兰记》昆曲。生角水袖翻卷处,纷纷扬扬的玉兰瓣子自云岩寺塔飘落。笛师告诉我,这些是晨起时从五百罗汉堂前的老树上摇落的。忽见一瓣栖在簪花旦的翠翘上,恍若戏文里那句“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的具象。

夜宿沧浪亭畔的客栈。子夜风起,檐角铁马叮当,竟与卷中虹桥下的橹声合了拍。案头《吴门画派九家年谱》突然翻动,某页夹着的玉兰干花飘向虚掩的雕窗——窗外,一株晚开的二乔玉兰正在偷饮月色。

五更天微明,我循着寒山寺钟声来到枫桥。运河水汽漫过碑廊,将张继诗碑上的霜迹染成玉兰颜色。摆渡的老者从舱底取出个陶罐:“这是用玉兰露酿的‘花朝酒’,要埋在沈周墓旁整十年。”酒液入喉时,对岸保圣寺的玉兰忽然簌簌摇落,花瓣贴着隋代古井的青石井栏旋舞,仿佛重演着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凌波微步。

归舟解缆时,船娘唱起玉兰谣。橹柄搅碎水中的花影,却搅不散那些嵌在古城肌理里的玉兰往事:文震亨在香雪坞焚香试墨,唐寅在桃花庵以花易酒,沈复在萧爽楼用玉兰笺写《浮生六记》……艄公忽然指着水门外的石桥:“那是陆慕镇的玉兰桥,桥墩里封着元代画僧温日观的《玉兰图》摹本。”斜风细雨里,整座姑苏城都成了徐徐展开的玉兰长卷,每道瓦楞都是装裱的绫边。

如今案头供着自苏州带回的玉兰盏,胎骨里沁着五百年月色。每值春夜,便觉有姑苏软语自盏底渗出:是文徵明在教童子调藤黄,是周臣在檐下听花拆,是钱穀在雨窗摹古本。最妙是惊蛰夜,盏中竟浮现出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那株我曾倚过的玉兰,此刻正在瓷釉深处,用新蕊续写着中断的《玉山雅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