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诗:望海
涛声,日夜捶打
这亘古的岸。
每一声,都像
母亲的呼唤,
穿透迷雾,
抵达彼岸。
浪花,是飞溅的
血脉,
虽远隔重洋,
仍紧紧相连。
何时,
这涛声能化作
欢笑,
在两岸,
一同回响?
第一章:遥望
1.乡愁
海风咸涩,吹皱
一张写满皱纹的脸。
远方,隐约的轮廓,
是梦里无数次抵达的岸。
炊烟,是否依旧
袅袅升起,在老屋的屋檐?
乡音,是否依旧
清脆婉转,在童年的耳畔?
一湾浅浅的海水,
隔不断,血脉相连。
一声轻轻的叹息,
道不尽,骨肉离散。
2.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夜,风咸。
母亲的白发,又添几缕。
她对着东南,
指着一轮满月:
“那边,也亮着吧?”
沉默,像涨潮的海水。
我知道,
那不是月亮,
是她揉碎的,
一生的牵挂。
3.海风捎去的信
这边,
泛黄的信笺,
是阿嬷颤巍巍的笔迹。
“厝边的茉莉,开了几茬……”
那边,
嘶哑的电话,
是阿公哽咽的乡音。
“海风咸涩,吹皱了归期……”
海浪,
日夜拍打,
淘洗不去,
血脉相连的印记。
那湾浅浅的海水,
隔不断,
浓浓的,
同胞情。
4.阿嬷的澎湖湾
海风咸涩,吹皱阿嬷的脸
像一张旧地图,刻满岁月的线
“囡仔,听我说,
那年,那年……”
故事从泛黄的渡船开始
渡过海峡,渡不过思念的潮汐
她说,故乡的月亮更圆
照亮门前那棵老榕树的根
她说,故乡的泥土更暖
捧在手心,能种出希望的芽
澎湖湾的浪,拍打着沙滩
阿嬷的眼,闪烁着泪光
故乡,是她心底的歌
轻轻哼唱,便湿润了整个海湾。
第二章:血脉
5.共同的姓氏
海峡水,淘不尽,
老去的乡音。
一枚族谱,
两岸,风中颤栗的树。
陈,林,黄,张,李,王,吴,刘,
喊一声,心就软了。
隔着海峡,
是断了线的风筝,
攥在,
同一个母亲的手。
炮火熄灭处,
坟冢,朝着故土。
梦里,
总有孩童,
呼唤着,
相同的乳名。
泪,
是咸的。
血,
是红的。
姓氏,
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根。
6.乡音渡海
渡轮鸣咽,
载不动半个世纪的离愁。
码头风冷,
吹不散记忆深处的温柔。
一句“阿嬷”,
颤巍巍,
越过海峡,
落在耳畔,
化作滚烫的泪。
一样的腔调,
一样的泥土,
一样的月亮,
照着两岸,
血脉相连的脸庞。
乡音未改,
情深似海,
纵隔万水千山,
你我,
终究是,
一家人。
7.妈祖
不是蓝,是香火的灰
千年风,吹不散的
母亲的眉
这边喊一声妈祖
那边应一声阿嬷
海浪打湿的,是
共同的血脉啊
一弯浅浅的海峡
隔不断,那一声
声声入心的
家
8.根
渡海的风,吹皱乡愁
老照片里,依稀的祠堂
一样的泥土,一样的姓氏
在彼此的梦里,开枝散叶
断不了的,是血脉的河
连着你,连着我
根,深深扎进
共同的,叫做华夏的土地
第三章:守望
9.心桥
不再是
冰冷的礁石
隔开咸涩的乡愁
风,带来了
对岸的呢喃
是母亲呼唤乳名的温柔
而我,
用一生的期盼
在梦里,搭一座
看不见的桥
桥上,没有炮火
只有
两岸灯火,彼此守候
10.春燕归巢
一纸船票,轻衔过海峡。
呢喃软语,落在故里瓦。
旧时堂前,新栽一树花。
燕归梁上,春风拂万家。
11.橄榄树
不再是海峡的泪滴,
而是山峦伸出的手。
鸽群衔来青涩,
在炮火锈蚀的记忆里,
种下第一棵橄榄。
风,从鹭屿吹向淡水,
带来泥土的问候。
让阳光,
酿成共同的果实。
让孩子们的笑声,
成为新的方言。
12.同心向未来
不再是鹭鸟惊飞的界碑,
不再是炮火轰鸣的回声。
风,从妈祖庙吹来,
带着海峡那边的茉莉香。
故宫的红墙,映着阿里山的霞光,
孩子们的笑声,在日月潭上荡漾。
我们,用同一支笔,
书写同一个名字:
中华。
未来。
尾诗:归来
渔船的马达,
一声声咳嗽。
阳光烫伤了甲板,
也烫伤了乡愁。
那边,
岛屿的轮廓,
像母亲额头的皱纹,
隐约可见。
风,
带来了熟悉的歌谣,
和久违的呼唤。
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