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细雨伴着微风,雨滴不停地轻轻敲打玻璃与院里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编织出一片温馨之境。我静立窗前,凝望雨幕,思绪仿若被那细密的雨丝牵扯,纷繁缭绕。忙碌过后的疲惫如影随形,促使我决定去金沙湖公园转转,松一松那紧绷许久的神经。此去,也算作是阔别五年后的一次旧地“重游”吧。
我快速更衣,撑着一把破旧的雨伞,慢慢地向着金沙湖的方向走去。
雨幕笼罩下,宽阔的路面显得空荡荡的,偶尔有几片落叶随风打着旋儿飘过,不见行人踪迹,寂静肆意蔓延。我独自置身雨中,仿佛在与大自然悄然对话。
行至龙顶坡隧道口,雨势渐歇,我收起了伞,加快脚步,朝着隧道深处走去……
穿过隧道,金沙湖那醉人的景致便豁然映入眼帘。远处,翠绿山峦温柔环抱着一湾湖水,湖面静若绸缎,微风拂过,泛起粼粼波光,宛如沉睡者的轻息;湖心岛草木繁茂,遗世独立;观景台探向湖心,似在与湖水私语;环湖步道蜿蜒,彩色路面穿梭草木间;临水栈道,水汽裹挟着木质清香,行人踱步其上,悠然惬意。
眼前的金沙湖,让我心生疑惑,这还是记忆中的它吗?我记忆里的金沙湖(确切地说是黄沙水库),是一座专门用来堆放工业垃圾的“污水池”,它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江清水出云南”的生态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它是如何从尾矿库到生态湖的“蝶变”的呢?我赶忙掏出手机,急切地探寻它的过往。
原来,就在2021年初,当地政府心怀民生愿景,果敢决策,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建设。耗时四月,彻底清除11万立方米的淤泥与碎矿石,让湖底终于重见天日。此后,便是精心设计、匠心雕琢:城市展览馆、书院、双虹桥、亭台纷纷落成,环湖绿道、亲水栈道、登山步道纵横交错。政府斥资1.3亿元,耗时三年,让水库“脱胎换骨”,成了31.5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水体面积扩至11.07万平方米,园内景致错落,绿植丰茂,风景秀丽。一位王姓大爷告诉我说,改造后的金沙湖环境非常舒适,他每天都会来湖边遛遛弯,周末还会带着孙儿一起来玩耍。
如今,金沙湖的魅力还在持续发酵,青云·金沙湖酒店、水富智慧化物流信息中心等地标建筑渐次展露真容,装修已近尾声,它们将如星辰般环绕在金沙湖四周。未来,这里将成为居民的心灵港湾,更是水富全域旅游的明珠,集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在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历程中,向世人递出那闪耀着生态光芒的水富名片。
漫步于金沙湖公园,脚下是重生之地,眼前是生态盛景,它见证了人与自然从对立冲突到和谐相融的“蝶变”,宛如一首激昂的奋进曲,奏响发展与守护的和谐交响,余韵悠长,永不落幕;又如一篇深情散文,满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和绿水青山的向往。
待我离开时,夜幕已至,华灯初上,雨后的城市变得干净而明亮,街道上的行人也恢复了熙熙攘攘的景象。这趟金沙湖之行,虽然短暂,却给了我安静思索、与自我对话的空间。我一路走走停停,时常思索,人这一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时光转瞬即逝,工作固然占据了生活的一席之地,但除此之外,还有大把的美好,值得我静下心去体悟、去经营。与自己和解,不再为难内心;同万事言和,抛开无端执念。只有挣脱身上重重枷锁,方能邂逅被生活深藏的温柔与美好。
我满心期许着,与金沙湖的下一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