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芦苇,看似柔弱不堪,却蕴含无尽坚韧,即便狂风折断其身躯,思想却能挣脱一切束缚,在天地间自由地飘荡。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力量,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芷兰姐(化名,下同),在我眼中亦如芦苇一般。她深陷命运的泥沼,饱经风雨寒霜,却始终以一种倔强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顽强。
与她的相遇,纯属偶然。犹记那天夜里,我在宿舍翻阅那本尘封已久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同事来电邀我凑个牌局,说她们正好三缺一。彼时看书已感疲倦,我便欣然应允,合上书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赴约。初见芷兰姐,她给我的印象极为普通。大约三十七八岁,说话干脆利落,一米五左右的个头,留一头干练的短发,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如同茫茫人海中最平凡的一粒沙。
然而,当我知晓她背后的经历后,她那些看似寻常的一举一动,如沉重的铁锤,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她的命运充满了坎坷与磨难,朋友告知,芷兰姐的父母、兄弟姐妹皆已离世,在她青春正好之时又遭遇丧偶之痛,从此家庭的重担便全然落在了她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更令人心痛的是遗腹女的降生,这本是黑暗生活中的一丝希望之光,却因女儿两岁时的一场高烧而彻底破灭。高烧使女儿患上脑膜炎后遗症,失去了原本的灵动活泼,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了奢望。自此,芷兰姐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求医之路。
白天,芷兰姐仿若一台不停摆的时钟,片刻不得停歇。医院的长廊里,惨白的灯光无情地洒下,混合着刺鼻的药水味,将生活的残酷展露无遗。而她,柔弱的身躯中却蕴含着无比坚韧的力量,面对这一切,毫无畏惧之色。在职场上,她竭尽全力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忙时以干粮果腹也毫无怨言。有时,她还需背着女儿辗转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那匆忙的脚步,每一步都在丈量着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芷兰姐方才得以卸下白日里坚强的伪装。望着女儿消瘦的容颜,眉头不自觉地紧紧蹙起,眼神中满是深深的忧虑。她轻轻抚摸着女儿的额头,似在安抚,又似在汲取前行的力量。刹那间,所有的委屈、疲惫与无奈,如同决堤的洪水般,一齐涌上心头。生活的重压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而女儿康复的希望,却如飘荡在云端的雾霭,遥不可及。可即便如此,她只是紧紧地攥着衣角,眼神中重新燃起炽热的光芒,心底誓言坚定:定护女儿周全,无论多么艰难,都永不言弃。
时光匆匆,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流逝。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知她在医院走廊、街头巷尾流下了多少委屈、无助与不甘的泪水。好在生活的磨难并未在芷兰姐身上留下怨艾的痕迹,反而使她的坚定愈发深沉。女儿的病情虽有了些许好转,但是完全康复的希望依旧渺茫。即便如此,芷兰姐始终目光如炬,对女儿的关爱和对未来的执着丝毫未曾改变。在她眼中,女儿哪怕是一个极其细微的举动,都珍贵如稀世珍宝一般,成为她继续在这条艰难道路上前行的力量源泉。
在市井与职场之间来回穿梭忙碌的芷兰姐,用她那看似柔弱的身躯,扛下了命运给予的所有苦难,成为了家庭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她不善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自己,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中,将自己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仿若一本无字之书,书页上满是汗水、泪水与希望交织的痕迹,书写着一个平凡人反抗命运、守护至亲的壮丽篇章。
芷兰姐的故事,是爱与勇气最生动的诠释。每当我回想起她的经历,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敬意与钦佩。她那无畏风雨、始终坚守希望的伟岸身影,早已在我心底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座丰碑时刻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怀揣勇气,心怀感恩,砥砺前行,永不退缩。在此,我由衷地祝愿芷兰姐:女儿早日康复。早遇良缘,暖色度余生。
2025年1月11日 于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