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清洁的头像

秦清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5
分享

村里的老戏楼

在我们村子的西南面,在西袁氏祠堂的正南前方空地上垒起的那个石头台子,就是村里老戏楼的旧址。

记忆里的老戏楼坐南朝北,戏楼主体为砖木结构,前面的戏台子用大蓝砖铺地,四角和中间有好几根粗大的木头柱子支着,戏台后面的那个大屋子应该是演员化妆、备场和休息的地方,当年我和小伙伴们去老戏楼玩,看到空荡荡的大屋子的墙上,有的地方图画着日本鬼子画像,有的地方还写着“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光盛班到此一乐”、“宣统二年元邑德顺班来也”等梨园班的题词以及火烧过的痕迹,这些痕迹在诉说着老戏楼经历的岁月沧桑。那时,我们几个小伙伴总爱在戏楼上玩耍,可当时幼小的我站在老戏楼上,心里总是充满着害怕和凄凉,也许是对老戏楼经历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吧!

最开始的老戏楼,它活在奶奶的故事里。听奶奶说,原来的老戏楼可热闹了,农闲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到哪里,他们唱大戏、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表演二鬼摔跤,尤其是村里的二鬼摔跤表演那更是远近闻名,老戏楼见证了村里人的欢乐时光。可这美好的一切却因为日本鬼子的侵略戛然而止,日本鬼子到了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惨无人寰的“1.04”惨案,他们在戏台上放火、在戏台下杀人,七名无辜的乡亲在这里惨遭杀害,在那个屈辱的岁月里,老戏楼和村民们一样一起默默承受着无尽的苦难和屈辱,老戏楼也见证了村民们填封锁沟、烧炮楼顽强抗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终于,日本侵略者被赶跑了,老戏楼和村民们一样都大伤元气,很久很久都缓不过神来。好在戏楼还在,村民还在,一切就还有希望。

后来啊,老戏楼就活在姑姑的话茬子里,姑姑他们那辈人,生活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农闲时节就会在老戏楼上排练革命样板戏、唱红歌,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那时老戏楼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再到后来啊,老戏楼就活在我童年的露天电影里。在我的幼年里,戏楼逐渐被废弃了唱戏的用途,隔三岔五村里会在戏台上搭上幕布,放映露天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喜盈门》、《白奶奶醉酒》等等,这些电影应该是让我对文学感兴趣的最早启蒙。每每村里大喇叭上一广播放电影,我们这群孩子们下午上课就有点心不在焉了,放学铃声一响,我们第一时间冲出教室,飞奔回家,拿起小板凳就去占地方了。摆好小板凳,占完地方,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就开始爬上戏台,钻到戏台后面的大屋子里,钻窗户、爬大梁,钻来爬去。玩得满头大汗。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在戏楼的东南角最先塌了一个大窟窿,我们就开始顺着大梁爬到那个大窟窿那,再爬上房顶。戏楼房顶上面中间高两面低,屋顶的土里生长了好多我们叫做“羊蹄甲”的植物,我们看着好看会把它拔下来栽到花盆里,后来这些“羊蹄甲”竟被我们拔绝迹了。夜幕降临,电影开场了,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吃过晚饭后三三两两的来到戏楼前的空场地上看起了电影,我们也结束了闹腾,乖乖地趴在父母怀里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影,只是往往看不到一半,我就会趴在奶奶或者母亲的怀里睡着了,每次电影散场,我不是被大人叫醒,就是被父亲直接抱回家。

后来的后来,村里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放电影的次数变少了,来戏楼看电影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再后来村里把电视换成了24吋大彩电,露天电影几乎就不再放映了。记不清是那一年了,应该是我上初中或者高中时候吧,由于年久失修,破旧的老戏楼负重不堪,可能是作为危楼被拆除了吧。破旧的老戏楼曾经辉煌了一生,奉献了一生,在平凡的年代结束了它凄美的一生......

现在年轻一辈的孩子们再也看不到老戏楼的样子了,老戏楼只能活在我们这些年长者的记忆里了,对于年轻人,老戏楼也只能活在上一辈的故事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