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国遗址,那是不久前我与几位老师在文学采风时一同前往的。在此之前,我也只是听过它的名字而已,倘若不加以解释,恐怕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会以为黑水国是一个还存在着的古老国度,又或者会滑稽地联想到会是小说《西游记》里的某个神秘的洞府。实则不然,当你真正踏入那片悠悠历史的长河之中,便会发现,黑水国曾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往来商旅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
黑水国遗址坐落于张掖西北12.5公里处。《甘州府志》记载:“其地在唐为巩笔绎,元为西城驿,明则称小沙河驿,当地人呼之为老甘州或黑水国。” 这处遗址分为南城和北城,两城遥遥相望,相距约2公里。采风那天,我怀揣满心的期待,和几位老师一起去了南城。对于黑水国遗址的神秘,我内心满是好奇,以至于那一路的颠簸,早已被我抛之脑后。当车子缓缓停下的那一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满目的沧桑,瞬间让我整个人都严肃了起来。细细的黄沙,从车脚下一直绵延铺展到那厚重的城墙脚下,远远望去,那城墙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已是残垣断壁,有的地方则满目伤痕,仿佛一位历经岁月洗礼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望着眼前那看似只是一道的城墙,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连串的疑问:“为何只是一道城墙?难道没有可以进入的门吗?”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小钩子,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漂浮。下车后,我紧跟着老师们的步伐,一同朝着那道厚重的城墙走去,我们的脚印深深地印在柔软的沙子上,留下了一串串斑驳的痕迹。然而,还没等我们走到城墙跟前,呼呼的寒风便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那足迹迅速掩盖,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过。我们一边走着,有老师开始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在隋朝,有一位大将军在此地驻扎,在一天黄昏时分,一位皓发白须的老人出现在这里,只见他两手空空,却在大街上不停地叫卖着“枣”“梨”,一段时间后,老人家便悄然消失不见了。听到叫卖声的人们都感到十分困惑,于是赶忙前去报告大将军,将军心思敏锐,很快便悟出了“早离”的意思,于是率领军民连夜弃城而去,果然,到了晚上狂风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间,这座城池便被无情的风沙掩埋了。后来,在史料中我也看到了这个典故,这才终于相信奶奶曾经给我讲过的故事,原来那些故事并非虚构,只是那时年幼的我还以为是奶奶哄我开心而编造的。
等到我们走到城墙边上时,之前心中的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原来,这里并非一道简单的城墙,而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城堡。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黑水国遗址的北侧,而它的正门在东边,老师一边指着前方一边说着,但言语中多少带着一点遗憾,不过换个角度想,在这里反而更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在这里的繁华,以及后来历经沧桑的巨大变化。我走到城墙的一处断口处,“黑水国”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当然,这三个字不过是游客们用青砖断瓦精心拼凑而成的罢了,放眼向城堡内望去,一片广袤而寂静的景象呈现在眼前,只有四面破旧而又厚重的城墙,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坚守着自己的初心,默默诉说着这里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从断口处进入城堡,仿佛一脚便踩进了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城内铺满了青砖断瓦,每一块砖瓦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足以让我们想象到曾经的这里是何等的繁华,也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我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块有凸起的砖片,正仔细端详的时候,老师走了过来,他告诉我这是子母砖里面的子砖,母砖是凹进去的,说着,他便从地上也捡起一块母砖,当子砖和母砖完整地拼到一起时,就成了一块完美的青砖,看上去挺有艺术性。我轻轻地触摸着那粗糙的表面和严丝合缝的接口,仿佛穿越时空,能看到千年前工匠们专注制作的场景,更能感受到他们为之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城内还有许多散落着的陶片,或许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或许曾是每家每户精美绝伦的装饰物件,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这座城堡千百年来文明的鲜活见证,也是留给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跟着老师们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城堡东北角的一座脚墩上。这是这座城堡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地方,站在上面,城内的一切尽收眼底。而此时,城内的沧桑与城外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又能想到,曾经的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城内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清脆响亮;马车的轱辘声不绝于耳,节奏明快;孩童们的打闹声天真无邪,欢快活泼。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绘就成了一曲繁华热闹的生活乐章。而如今,这里却寂静而又冷清,唯有风声在耳旁呜咽,仿佛在叹息着那已经失去千百年的文明。从脚墩上下来后,我们沿着城内的小路缓缓向正门走去,行走其间,我总感觉到阵阵地驼铃声从身边悠悠而过,那清脆的声音中仿佛镶嵌着历史的温度,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时代。
来到城门口,这里果然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此时的城门,只剩下南北两侧厚重的城墙,通往城内的路敞开着,透过这敞开的道路,我能够想象到曾经商旅们络绎不绝的情形。倘若这里依旧完好无损,试想一下,如今该是多么的繁华和热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们会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打卡留念,文化旅游、商品特色、地貌风情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相比黑水国曾经的繁华,这里更会有一次华丽的蜕变,如同美丽的七彩丹霞一般,贡献着大西北浓厚的地域特色,招呼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轻轻抚摸着城门口被风沙不断侵蚀的城墙,每一道沟壑都像是一段古老的文字,它们默默地书写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也详细记录着这里的变迁。
从城门中出来,城墙两侧依旧是铺满了黄沙。在城门的南侧,生长着一棵沙枣树,旁边的石碑上写着五个醒目的红字“百年沙枣树”。沙丘上,有着最为广泛的荒漠植物——梭梭,正顽强地生长着。这场景,就好像那位大将军带领着自己的士兵,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堡一样,任凭风吹雨打,城内仿佛仍是一片繁华与和谐的景象。
与历史对话,与文明相拥,在这场不同寻常的穿越当中,我仿佛触摸到了文明基因鲜活的脉动,是它们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动容,震撼的是千百年的文明历经沧桑巨变,依旧闪耀着绚丽的光芒,动容的是这些遗址始终为考古研究提供着关键性的实证价值,让湮没千年的文明密码能够在现代学术体系中完成转译与重构。
离开黑水国遗址时,已近晌午时分,那千年的繁华与沧桑在温暖的阳光下已是渐行渐远。